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基于导电基质复合电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18:13

  本文关键词:基于导电基质复合电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便携式电子设备到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对于其它可充电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石墨碳,但是其较低的理论容量限制了它的使用。开发高容量负极材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过渡金属等氧化物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容量,所以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探索研究,制备了具有高比容量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例如氧化钴、氧化镍、氧化锰和氧化铁已经成为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负极材料,这些金属氧化物的理论容量是石墨碳的2-3倍。然而,上述电极材料在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体积变化和应力,这些原因会导致电极的破裂和粉碎,使得电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发生能量衰退,限制了其在商业中的应用。与传统的块体材料相比,纳米材料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优良的电极动力学性能和大的比表面积,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电极材料的嵌锂能力。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设计制备了多种高比容量的微纳结构材料,并对其结构、形貌、组成等进行了表征。通过对材料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系统地研究了它们的锂离子存储性能。本论文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基于导电基质氧化钴纳米结构电极材料的制备:首先通过水热法合成水合氢氧氯化碳酸钴盐Co(CO3)0.35Cl0.20(OH)1.10·1.74H2O前驱体。再将一维纳米结构的前驱体在氮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就得到组分不同的氧化钴材料。在热处理的过程中它的形貌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最后将产物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这些一维纳米结构电极材料展现出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和高比容量性能。如此好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归因于该材料多孔一维结构和小体积构造。(2)基于导电基质氧化锰纳米结构电极材料的制备:利用温和的低温化学合成方法分别在碳纳米管和镍箔表面直接生长上MnO2纳米薄片。纳米片和导电基质形成了一个类似的核壳结构,核为导电基质,壳为电化学活性物质。这样的纳米片复合结构非常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作为负极进行电化学测试表明该材料具有高的可逆性能、高倍率充放电性能和长循环充放电能力。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纳米材料 导电基质 氧化物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TM9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6
  • 1.1 锂离子电池基本原理10-12
  • 1.2 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12-13
  • 1.3 氧化物电极微纳结构调控的研究13-18
  • 1.3.1 氧化钴微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14-16
  • 1.3.2 氧化锰微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16-17
  • 1.3.3 其它氧化物微纳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17-18
  • 1.4 导电基质复合微纳电极材料的研究18-23
  • 1.4.1 碳纳米管导电基质18-21
  • 1.4.2 石墨烯导电基质21-22
  • 1.4.3 金属导电基质导22-23
  • 1.5 其它电极材料的研究23-25
  •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5-26
  • 第2章 镍箔复合氧化钴纳米棒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26-48
  • 2.1 引言26-27
  • 2.2 实验部分27-30
  • 2.2.1 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27-29
  • 2.2.2 实验步骤29-30
  • 2.2.3 材料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30
  • 2.3 检测结果与讨论30-41
  • 2.3.1 前驱体产物的XRD表征30-32
  • 2.3.2 氮气热处理产物的XRD表征32-36
  • 2.3.3 前驱体产物的SEM表征36-37
  • 2.3.4 氮气中热处理后产物的SEM表征37-40
  • 2.3.5 产物CoO的TEM表征40-41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41-47
  • 2.4.1 电池的组装41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41-47
  • 2.5 本章小结47-48
  • 第3章 导电基质复合氧化锰电极材料的制备48-66
  • 3.1 引言48-49
  • 3.2 CNT复合MnO2的实验部分49-52
  • 3.2.1 实验所需化学药品及仪器49-51
  • 3.2.2 实验步骤51
  • 3.2.3 产品分析与表征51-52
  • 3.3 结果与讨论52-56
  • 3.3.1 产品XRD分析表征52-53
  • 3.3.2 产物IR表征53-54
  • 3.3.3 产物微观结构SEM和TEM表征54-56
  • 3.4 电化学性能测试56-59
  • 3.4.1 电池的组装56
  • 3.4.2 电化学性能测试56-59
  • 3.5 镍箔复合MnO_2的实验部分59-61
  • 3.5.1 实验所需药品及仪器59-60
  • 3.5.2 实验步骤60-61
  • 3.5.3 材料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61
  • 3.6 检测结果与讨论61-63
  • 3.6.1 产品XRD分析表征61-62
  • 3.6.2 产物的SEM和TEM表征62-63
  • 3.7 电化学性能测试63-65
  • 3.7.1 电池的组装63
  • 3.7.2 电化学性能测试63-65
  • 3.8 本章小结65-66
  • 第4章 结论66-67
  • 参考文献67-76
  • 在学研究成果76-77
  • 致谢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萃辰;脂肪族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能的结构基础[J];自然杂志;1979年07期

2 何林生;;钛白废酸提钪及钪的应用[J];杭州化工;1991年02期

3 张勇;霍庆媛;王力臻;张爱勤;宋延华;;LiFePO_4/MWNTs/B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J];热加工工艺;2012年24期

4 杜霞;薛卫东;刘帆;李昱树;;n型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3年01期

5 ;钛及钛钼合金电化学性能的研究[J];上海有色金属;1978年03期

6 龚茜,谭攸庚;钌钛锡氧化物阳极表面形态及电化学性能研究[J];氯碱工业;1995年05期

7 邓凌峰;陈洪;;2,5-二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J];材料导报;2009年22期

8 Degussa;徐翔飞;;“白炭黑”的制备工艺及其物理—化学性能[J];橡胶译丛;1981年03期

9 刘春莲;;《材料化学性能》课的教学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10 章宗穰;许传经;潘幼良;;旋转环—盘电极的研制和电化学性能研究[J];上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郄富昌;彭庆文;唐致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良超;郝仕油;林秋月;应桃开;;纳米氧化锰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3 刘志超;党海军;陈广宇;张自禄;;氟化石墨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4 张森;李志勇;;氟化处理对储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5 季益刚;周益明;邵阳;戴跃华;俞燕青;王青;唐亚文;陆天虹;沈涛;;氢氧化镍的低热固相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6 董怡辰;王振波;秦华;;炭包覆对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影响[A];第22届炭—石墨材料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7 侯磊;吴茂;何新波;曲选辉;;碳含量对磷酸钒锂电化学性能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邹红丽;招睿雄;沈培康;;钨掺杂LiFePO_4的合成和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樊小勇;江宏宏;黄令;孙世刚;;电镀锡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10 王婷;曹中秋;边静;;镁铝储氢电极合金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锌的性质与用途[N];期货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桂霞;过渡金属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梅娟;金属氧化物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3 刘芳延;基于综纤维素制备炭基复合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4 江小剑;基于脱合金法的锰基微纳结构的构筑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王聪;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Li_3V_2(PO_4)_3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莫润伟;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V_3O_8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历彪;钛的含氟氧化物及其锂化产物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刘清朝;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9 刘恩辉;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钒氧基化合物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10 李涛;锂离子电池用硅基材料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栗志同;钒基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王莎;多巴胺炭球及MOFs@硫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Li-S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燕平;氢驱动化学反应法制备Li_xal_ySi_z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杜志玲;掺氮多孔碳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宋巧兰;新型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6 黄文静;新型导电聚合物-石墨烯电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康怡然;纳米二氧化锰/碳材料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8 张亦弛;低维氧化钼纳米材料微观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9 李涛;Fe-Mn-Ti-C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申亚举;水系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Ti_2(P0_4)_3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导电基质复合电极材料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22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7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