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STG/IP稀释比对STG/PU复合材料低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7-11 17:12
  研究了剪切增稠凝胶(STG)不同稀释比对STG/聚氨酯(PU)复合材料低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按照V(STG)∶V(异丙醇)=1∶1、1∶2、1∶3的比例进行稀释,制备3组STG/PU材料样品,一组不加STG的纯PU材料作为对照,测试4组材料的低速抗冲击性能。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复合前后泡沫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STG均匀地附着到PU泡沫上;STG大大提高了泡沫材料的抗冲击性能,且性能跟稀释比有关。 

【文章来源】:塑料工业. 2017,45(10)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STG/IP稀释比对STG/PU复合材料低速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仪器图和测试原理简图

微观形貌,测试体系,涂胶,四点


ゼ?全反射(ATR-Ge),分辨率为4cm-1,扫描次数为64次。1.4.2STG/PU的微观形貌采用SU151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STG与PU浸渍前后的微观形貌进行扫描观察,分析STG与PU泡沫的复合情况。1.4.3STG/PU的低速冲击测试STG/PU复合材料采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自主研发的SHLJ-LSIT-01型低速冲击测试仪进行测试,测试仪器见图1a,原理简图见图1b。在低速冲击测试仪上,压缩弹簧使冲击头获得一定的能量,以既定的冲击载荷对放置在冲击平台上的目标物进行冲击。通过控制弹簧的压缩程度,可以使冲击头获得不同的冲击速度。图2a为样品测试体系,图2b为实验所用的硬质板和硅胶垫,分别为边长10cm和边长12cm的正方形。硬质板、试样与硅胶垫之间采用四点涂胶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如图2c所示。SHLJ-LSIT-01型低速冲击测试仪的主要测试指标包括:剩余冲击载荷、峰值持续时间和系统吸收能量等[6]。剩余冲击载荷是指冲击平台内部的压力传感器所测得的经过目标物隔离后最大剩余的冲击力。在同种冲击条件下,剩余冲击载荷越小,表明冲击能量经过防护材料的隔离后所剩余的冲击力越小,作用到被防护对象上的剩余冲击力也越小,材料的冲击防护a-仪器图b-测试原理简图图1仪器图和测试原理简图Fig1(a)PhotographoftheInstrumentand(b)diagramofthetestprinciplea-测试体系b-耐久性硬质板c-四点涂胶方式图2测试体系和耐久性硬质板和硅胶垫及四点涂胶方式Fig2Testsystem,durablehardboardandgluingwayoffourpoint性能也越好。本论文的峰值持续时间主要指剩余载荷峰值持续时间,时间越短,表征防护对象受到的冲击能量越少,材料的冲击隔离防护性能越好。系统吸收能量是指在低速冲击测试仪上,冲击头冲击试样时被消耗的冲击能量的总量。?

微观形貌,测试体系,涂胶,四点


ゼ?全反射(ATR-Ge),分辨率为4cm-1,扫描次数为64次。1.4.2STG/PU的微观形貌采用SU151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STG与PU浸渍前后的微观形貌进行扫描观察,分析STG与PU泡沫的复合情况。1.4.3STG/PU的低速冲击测试STG/PU复合材料采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自主研发的SHLJ-LSIT-01型低速冲击测试仪进行测试,测试仪器见图1a,原理简图见图1b。在低速冲击测试仪上,压缩弹簧使冲击头获得一定的能量,以既定的冲击载荷对放置在冲击平台上的目标物进行冲击。通过控制弹簧的压缩程度,可以使冲击头获得不同的冲击速度。图2a为样品测试体系,图2b为实验所用的硬质板和硅胶垫,分别为边长10cm和边长12cm的正方形。硬质板、试样与硅胶垫之间采用四点涂胶的方式固定在一起,如图2c所示。SHLJ-LSIT-01型低速冲击测试仪的主要测试指标包括:剩余冲击载荷、峰值持续时间和系统吸收能量等[6]。剩余冲击载荷是指冲击平台内部的压力传感器所测得的经过目标物隔离后最大剩余的冲击力。在同种冲击条件下,剩余冲击载荷越小,表明冲击能量经过防护材料的隔离后所剩余的冲击力越小,作用到被防护对象上的剩余冲击力也越小,材料的冲击防护a-仪器图b-测试原理简图图1仪器图和测试原理简图Fig1(a)PhotographoftheInstrumentand(b)diagramofthetestprinciplea-测试体系b-耐久性硬质板c-四点涂胶方式图2测试体系和耐久性硬质板和硅胶垫及四点涂胶方式Fig2Testsystem,durablehardboardandgluingwayoffourpoint性能也越好。本论文的峰值持续时间主要指剩余载荷峰值持续时间,时间越短,表征防护对象受到的冲击能量越少,材料的冲击隔离防护性能越好。系统吸收能量是指在低速冲击测试仪上,冲击头冲击试样时被消耗的冲击能量的总量。?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杜邦携手英国D3O公司开发新型多用途塑料防护材料[J]. 郭智臣.  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 2016(04)
[2]不断创新发展的防护材料[J]. 罗益锋,罗晰旻.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16(03)
[3]新型防护材料与个体防护装备[J]. 朱宏勇,杨新领,吕晖.  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2014(05)
[4]聚氨酯泡沫材料的性能研究[J]. 宋元军,李娜.  化学与粘合. 2010(02)
[5]缓冲减振多元组合抗冲击防护材料的开发[J]. 谢光银,王凤荣,许红军.  产业用纺织品. 2009(08)
[6]新材料d3o造就的神奇滑雪服[J]. 徐晓锋.  中国纤检. 2006(05)
[7]聚氨酯泡沫材料的研究进展[J]. 孙刚,刘预,冯芳,孙洪广,边开胜,胡克鳌.  材料导报. 2006(03)
[8]防弹衣及防弹用复合材料[J]. 王浩.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2001(05)
[9]聚氨酯泡沫塑料抗冲击性能的实验研究[J]. 陈网桦,彭金华,葛桂兰,范秀琴,果宏,刘荣海.  弹道学报. 1997(04)

博士论文
[1]啄木鸟头颅结构抗冲击力学机理[D]. 祝昭丹.大连理工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纺织品与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性能的标准化测试研究[D]. 张福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278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278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1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