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状碳纳米球的高压结构相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洋葱状碳纳米球的高压结构相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碳元素由于其独特的成键方式,可形成sp,sp2,sp3键,因此具有丰富的异构体(从零维到三维),性质从最硬到极软,绝缘体、半导体到导体甚至超导体,绝热到良导热体等。碳纳米洋葱是继C60、碳纳米管之后,富勒烯家族的新成员。理想的碳纳米洋葱是由同心石墨壳层嵌套而成的,其最内层是一个C60分子。由内往外,洋葱碳每一石墨壳层所含碳原子数为60n2(n代表层数)相邻层的间距约为0.34 nm。洋葱状碳纳米球因其独特的同心石墨壳层结构,在很多新型材料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如固体润滑剂,电容器,储氢材料、超硬材料以及光电器件等。高压是改变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压力可以有效改变分子或原子间距离和相互作用,进而改变成键方式,形成高压新相,而这些全新的物质状态往往具有不同于常压材料的结构和特性。比如,前人研究发现高压下富勒烯C60变得非常活泼,部分的sp2键转变成sp3键,能够形成多种聚合结构或非晶相,甚至还可以转变成多晶金刚石结构。从结构和键合状态上看,碳纳米葱的多层富勒烯嵌套结构及其sp2碳键处于高度弯曲状态,在高压下可能会发生不同于其它sp2碳异构体的转变,有望发生新的压致结构、成键的转变。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洋葱状碳纳米球的高压研究还很少,且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较低压力下(20GPa),也没有发现压致转变,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结构稳定性。此外,研究洋葱状碳纳米球在极端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以及可能出现的结构相变,对材料结构和性质的认识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论文利用高压实验技术,深入研究具有不同尺寸的洋葱状碳纳米球的高压转变行为,获得了以下结果:1.研究了洋葱状碳纳米球(OCNSs)在高压(最高压力达48 GPa)下的结构及成键变化。发现OCNSs在20 GPa时发生了由sp2向sp3键的转变。由于这种独特的洋葱状结构,同心石墨壳层间的成键变化只能是发生在洋葱碳球内部局部纳米尺度范围,形成类似Moiré的sp3键合碳图案。洋葱状碳结构在经历48 GPa的高压压缩后仍可恢复,远高于其它sp2碳的高压稳定性,这一极高的高压稳定性与其独特的洋葱状结构以及碳纳米球同心石墨层间形成的sp3键合密切相关,这种转变也可能使得洋葱碳在高压下具有较高的硬度。2.利用原位高压技术研究了碳纳米洋葱(CNOs)的尺寸效应对其高压行为的影响。常压时,小尺寸CNOs(平均直径43 nm)的层间距为0.36 nm,较大尺寸碳球(平均直径150 nm)的层间距膨胀了3%;实验中发现小尺寸CNOs的成键变化开始于23.4 GPa,较大尺寸CNOs的转变压力提高了约3 GPa。与大尺寸碳球相比,在经历48 GPa的高压后,小尺寸CNOs结构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形变,部分发生了非晶化,这表明小尺寸CNOs有着较低的高压稳定性。这些现象是由于CNOs的层间膨胀和高度乱层结构导致的。碳纳米洋葱的这种“小尺寸效应”可与在其它晶体材料中观察到的尺寸效应相比拟,表明了在非长程有序的材料中(碳纳米洋葱)也可能存在与尺寸效应相关的压致转变。我们的结果也进一步说明,通过选择合适尺寸的CNOs作为碳源,在高温高压下有望优化合成纳米金刚石的实验条件。3.利用大腔体压机研究了高温高压下洋葱状碳纳米球的结构转变。初步研究发现,OCNSs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转变成具有金刚石结构的产物。实验表明,洋葱状碳纳米球在20 GPa、1800 oC,保温保压3 min,产物中含有少量的金刚石结构。
【关键词】:洋葱状碳纳米球 高压相变 尺寸效应 高温高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碳纳米材料简介12-13
- 1.2 球形碳材料的发展及分类13-14
- 1.3 洋葱状碳纳米球14-16
- 1.3.1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发现14
- 1.3.2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制备14-15
- 1.3.3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应用15-16
- 1.4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高压研究进展16-21
- 1.4.1 高压稳定性17-18
- 1.4.2 制备纳米金刚石18-21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21-22
- 1.6 本论文主要内容22-24
- 第二章 高压实验技术24-31
- 2.1 金刚石对顶砧高压装置24-25
- 2.2 垫片的选择25-26
- 2.3 传压介质的选择26-27
- 2.4 压力的标定27
- 2.5 原位高压拉曼光谱实验技术27-29
- 2.5.1 拉曼光谱简介27-28
- 2.5.2 原位高压拉曼实验方法28-29
- 2.6 电子显微镜简介29-31
- 2.6.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9
- 2.6.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9-31
- 第三章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高压研究31-43
- 3.1 引言31
- 3.2 原位高压拉曼研究实验方法31-32
- 3.3 原位高压实验结果与讨论32-37
- 3.3.1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常压表征32-33
- 3.3.2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高压拉曼光谱33-35
- 3.3.3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卸压表征35-37
- 3.4 分析与讨论37-42
- 3.5 本章小结42-43
- 第四章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尺寸对其高压结构相变的影响43-52
- 4.1 引言43
- 4.2 原位高压拉曼实验方法43-44
- 4.3 原位高压实验结果与讨论44-48
- 4.3.1 碳纳米洋葱的常压表征44-45
- 4.3.2 碳纳米洋葱的高压拉曼光谱45-47
- 4.3.3 碳纳米洋葱的卸压表征47-48
- 4.4 分析与讨论48-51
- 4.5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洋葱状碳纳米球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52-57
- 5.1 高温高压实验方法52-53
- 5.2 高温高压实验结果与分析53-55
- 5.3 本章小结55-57
- 第六章 结论57-59
- 参考文献59-69
- 作者简介69-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艳;田瑞雪;董英鸽;胡胜亮;;电化学刻蚀制备的荧光碳纳米颗粒[J];发光学报;2012年02期
2 李甫;程博闻;康卫民;李磊;;新型碳纳米纸国内外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4年02期
3 郑瑞廷;程国安;赵勇;刘华平;梁昌林;;乙炔催化裂解制备碳纳米带及其结构表征[J];新型炭材料;2005年04期
4 吴承汕;;日科学家称纯净碳纳米突对人体细胞基本无害[J];功能材料信息;2006年05期
5 夏晓红;罗永松;徐向菊;余雪里;贾志杰;;大批量生产单分散碳纳米棒(英文)[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年01期
6 陈坚;曹志群;谢美求;陈泽宗;;碳纳米球的制备研究[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07年04期
7 张清林;夏明霞;宁乃东;李红星;蔺西伟;王岩国;;原位电子束诱导沉积制备碳纳米结构[J];电子显微学报;2007年04期
8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9 卢利平;;又一种高性能新型碳纳米管材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07年03期
10 张忠模;;可有效抗治肿瘤的含碳纳米突复合体问世[J];功能材料信息;2008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蝶;李海涛;刘阳;;水溶性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阳;;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合成、催化与生物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黄超伯;钱勇;赖垂林;陈水亮;李婷婷;王素琴;侯豪情;;虎尾型碳纳米结构[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4 朱志远;巩金龙;朱德彰;;荷能粒子驱动的碳纳米结构构建[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5 王茂发;邹小平;程进;张红丹;任鹏飞;李飞;朱光;;催化燃烧法合成碳纳米线[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周涛;姚永毅;杨堂;吴玉蓉;向瑞礼;;聚丙烯腈在离子液体中均相热稳定化制备碳纳米球[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刘阳;;碳纳米粒子的荧光特性及其在催化与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李海涛;刘阳;黄慧;;一步超声法合成水溶性荧光碳纳米粒子及其优异荧光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曾珍;卢港龙;刘剑飞;;碳纳米结构原子模型自动生成方法[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龚俊;安学勤;;荧光碳纳米粒子的制备和性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张可喜;日本科技寻求突破 碳纳米战场决雌雄[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陈丹;《科学美国人》杂志点评2006[N];科技日报;2006年
3 华凌;全碳纳米晶体管耐揉且性能良好[N];科技日报;2012年
4 ;德科学家研制出超硬纳米材料[N];光明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冯卫东;车窗“兼职”显示屏[N];科技日报;2010年
6 记者 吴仲国;日本用碳纳米线圈制成电子枪[N];科技日报;2001年
7 樱敬;GSI Creos的新型纳米碳复合材料方面有望发挥威力[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8 记者 何德功;世界最小的碳纳米温度计问世[N];科技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耀平;荧光碳点的合成、表征和形成机理及其传感作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2 郑学刚;荧光碳纳米颗粒制备及其白光转换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鹏;新型生物质碳基催化剂的绿色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胡可可;碳纳米电极的制备方法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刘勇;氮掺杂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电容去离子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姜晓萍;新型多孔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7 孙燕明;碳纳米线圈的热、电特性及其复合碲化银纳米热电材料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华;基于碳纳米墙的半导体复合材料制备、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李明;碳纳米结与柔性电子器件力学性能的数值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10 马赫;碳纳米管生长机理及碳纳米线圈光电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婷;基于碳纳米管的碳纳米导电纸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2 高磊;碳纳米管基磁性复合材料分离分析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陈伟;碳纳米环塌缩过程的结构演变及螺旋自组装[D];山东大学;2015年
4 庞胜彬;荧光碳纳米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詹冬武;氮掺杂碳纳米笼及其复合物的构筑与催化氧化H_2S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辰伟;单根多晶—非晶碳纳米线圈的电学性质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娄昀t,
本文编号:339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39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