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及Ni液滴尺寸对其影响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7 07:11

  本文关键词: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及Ni液滴尺寸对其影响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SiC一维纳米材料具有卓越的热学性能、机械性能、电学性能、磁学、吸波等性能,因此关于SiC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层出不穷。近年来,SiC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已成为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热点。SiC纳米线的微观生长模式和机理影响了SiC纳米线形貌、微结构、阵列形式,而这些因素决定了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因此,探究SiC纳米线的初期微观生长模式对于控制所制备出的SiC纳米线的物理化学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在获得优选催化剂镍(Ni)的基础上,结合气-液-固(VLS)生长机制,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和SIESTA软件模拟研究了SiC纳米线在Ni催化剂液滴上的初期微观生长模式,模拟了SiC纳米线在具有最佳催化效果的Ni(111)晶面上的初期微观生长模式,探究了Ni催化剂液滴的尺寸对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半径为4?的Ni催化剂原子簇模型,导出所建立模型的原子坐标数据至SIESTA软件平台中进行能量计算和结构优化,计算Ni原子簇模型体系的总能量,然后在已优化后的Ni催化剂原子簇表面上分别吸附活性C原子和活性Si原子,用SIESTA软件进行能量计算和结构优化,计算每个活性原子的吸附能并比较大小,从而确定在Ni催化剂上吸附的活性原子的种类、位置和吸附能。重复上述过程,不断向催化剂表面吸附新的活性原子,探究活性原子在Ni催化剂原子簇模型上的吸附规律。通过计算和分析数据得出,在吸附生长的最初阶段,活性C原子会优先在Ni催化剂表面形成碳原子层,继续在碳原子层上吸附活性原子时,活性Si原子优先于活性C原子吸附在碳原子层上继续生长,形成C、Si原子交替吸附的生长模式。(2)根据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优选出的Ni(111)晶面为SiC纳米线最佳生长晶面的结果。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建立镍催化剂的(111)晶面的模型,并向(111)晶面上分别吸附活性C原子和活性Si原子,使用Materials Studio软件的Castep模块对吸附了活性原子的整体模型进行能量计算和结构优化,并计算每个活性原子的吸附能。结果表明,活性C原子优先吸附在Ni(111)晶面上,活性Si原子优先于活性C原子吸附在已吸附于Ni(111)的碳原子上,从而形成C、Si原子交替吸附的生长模式。(3)分别建立半径为4?、5?、6?、的Ni催化剂原子簇模型,考虑Ni催化剂尺寸对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的影响。在Materials Studio软件中建立了Ni催化剂模型,并分别向催化剂的表面和内部吸附一个活性C原子或者活性Si原子,导出原子坐标数据至SIESTA软件平台中进行能量计算和结构优化。结果表明,在催化剂尺寸较小时,活性原子在催化剂表面直接吸附生长,只有当催化剂尺寸达到一定尺寸时,活性原子才会按照VLS生长机理先融入催化剂液滴的内部,然后析出生成SiC纳米线。
【关键词】:SiC纳米线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 催化剂 数值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O613.7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4
  • 1.1 引言9-10
  • 1.2 SiC一维纳米材料概述10-16
  • 1.2.1 SiC一维纳米材料及制备方法概述11-12
  • 1.2.2 SiC一维纳米材料的性能及应用研究概述12-15
  • 1.2.2.1 光学性能及应用12-13
  • 1.2.2.2 电学性能及应用13-14
  • 1.2.2.3 机械性能及应用14
  • 1.2.2.4 场发射性能及应用14-15
  • 1.2.3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SiC纳米线15-16
  • 1.2.3.1 化学气相沉积的定义15
  • 1.2.3.2 化学气相沉积的特点和应用15-16
  • 1.2.3.3 SiC纳米线的生长机制16
  • 1.3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纳米材料中的应用16-21
  • 1.3.1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17-18
  • 1.3.2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光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18-19
  • 1.3.3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电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19-20
  • 1.3.4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机械性能研究中的应用20
  • 1.3.5 计算模拟在纳米材料场发射性能研究中的应用20-21
  • 1.4 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21-24
  • 1.4.1 选题依据21-22
  • 1.4.2 研究内容22-24
  • 2 计算方法和模拟软件24-34
  • 2.1 第一性原理24-31
  • 2.1.1 第一性原理简介24-25
  • 2.1.2 第一性原理的计算思路25-27
  • 2.1.3 分子轨道理论27-29
  • 2.1.4 密度泛函理论29-30
  • 2.1.4.1 Hohenberg-Kohn定理:多体理论29
  • 2.1.4.2 Kohn-Sham方程:有效单体理论29-30
  • 2.1.5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方法30-31
  • 2.2 Materials Studio软件简介31-33
  • 2.2.1 MS Visualizer31
  • 2.2.2 MS Amorphous Cell31-32
  • 2.2.3 MS CASTEP32
  • 2.2.4 MS COMPASS32
  • 2.2.5 MS Discover32
  • 2.2.6 MS Adsorption Locator32-33
  • 2.2.7 MS Dmol333
  • 2.3 SIESTA软件简介33-34
  • 3 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的理论计算与模拟研究34-55
  • 3.1 碳源、硅源以及催化剂模型的构建34-36
  • 3.2 吸附能计算公式36
  • 3.3 计算参数的设定36-37
  • 3.4 活性原子在Ni催化剂上吸附的能量计算和模拟分析37-52
  • 3.5 活性原子在碳原子层上吸附的能量计算和模拟分析52-54
  • 3.6 本章小结54-55
  • 4 SiC纳米线在Ni(111)晶面上初期微观生长模式的研究55-60
  • 4.1 吸附模型的构建55-56
  • 4.2 计算参数的设定56
  • 4.3 活性原子在Ni(111)表面上吸附的能量计算和模拟分析56-57
  • 4.4 活性原子在已吸附完成的碳原子上吸附的能量计算和模拟分析57-59
  • 4.5 本章小结59-60
  • 5 Ni催化剂尺寸对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的影响60-73
  • 5.1 活性原子在不同尺寸镍催化剂原子簇上的吸附模型60-63
  • 5.2 计算参数的设定63-64
  • 5.3 模拟实验过程简述64
  • 5.4 活性原子在Ni催化剂表面和内部吸附的能量计算与模拟分析64-71
  • 5.5 本章小结71-73
  • 6 结论73-74
  • 参考文献74-79
  • 致谢79-80
  •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绩80-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立红,董允,张洪波,贾艳琴;SiC粒径对PTFE/SiCp复合材料耐磨性能的影响[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2 权高峰;SiC 颗粒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3 柴剑玲;SiC表面形成的氧化膜的热稳定性[J];耐火材料;2003年01期

4 魏勤,张迎元,尤建飞;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SiC体积比测定[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6期

5 费逸伟,于贤福,唐卫红,朱焕勤,赵纪平;SiC精细陶瓷抗激光加固材料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年01期

6 王玉霞,何海平,汤洪高;宽带隙半导体材料SiC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硅酸盐学报;2002年03期

7 郝旭升;世界SiC产量分布[J];耐火材料;1999年06期

8 张宏远;;陶瓷(SiC)模具在拉拔加工中的应用[J];湖南冶金;1988年01期

9 ;高压铸造法生产SiC晶须增强的铝合金基复合材料[J];金属功能材料;1996年05期

10 隋贤栋,罗承萍,骆灼旋,欧阳柳章;SiC颗粒增强Al-Si复合材料中的SiC及其界面[J];电子显微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洪高;;宽带隙半导体材料SiC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潘宏菽;杨霏;霍玉柱;商庆杰;李亚丽;周瑞;;Si与SiC微波功率器件的比较[A];2010’全国半导体器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东棣;王正东;R.克劳斯;庄子哲;;Si/SiC先进陶瓷材料缺口蠕变损伤的试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4 鲍慧强;彭同华;刘春俊;王波;李龙远;张贺;张玮;王锡铭;陈小龙;;天科合达实现高质量SiC晶体的产业化生产[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杨晓云;吴玉琨;叶恒强;;球磨Si_(50)C_(50)混合粉末合成SiC的高分辨电镜观察[A];第十一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0年

6 李冬云;杨辉;乔冠军;金志浩;;纸制备SiC/Si层状陶瓷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5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杨林;刘兵;邵友林;梁彤祥;唐春和;;凸台形包覆燃料颗粒SiC层破损率的理论计算及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8 吴清仁;吴建青;文壁璇;;等静压SiC换热器管材的热物理分析[A];94'全国结构陶瓷、功能陶瓷、金属/陶瓷封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9 伍翠兰;廖小舟;陈江华;;具有Y型连接对称SiC双纳米线的形成机理[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10 朱丽娜;杨慧;彭同华;倪代秦;胡伯清;陈小龙;;SiC晶体多型界面处的微结构分析[A];第14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万林;加快我国SiC功率器件研发与商用步伐[N];中国电子报;2012年

2 吴宏鹏;逆反应烧结工艺制备Si_(3)N_(4)-SiC复合耐火材料[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3 记者 赵秋丽邋特约记者 李志臣 通讯员 栾维东;山东大学大直径SiC单晶研究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齐晓霞;SiC纳米阵列和异质结构的调控生长、形成机理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2 王静;3C-SiC、Si量子点和硅基全色可调谐的固体薄膜[D];南京大学;2012年

3 牛宗伟;纳米羟基磷灰石/SiC晶须复合生物陶瓷材料及其加工[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李云;3C-SiC(111)和6H-SiC(0001)表面再构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张洋;超声波作用下SiC与Zn-Al连接界面行为及焊缝强化机理[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峰;改性超细SiC粉体对低温高韧性球墨铸铁组织及性能影响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2 宫璐;基于不同原料体系的SiC纳米线量产化制备工艺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峰浩;AlCuFe准晶的制备及其与SiC分别增强ZL101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4 翟美欣;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及Ni液滴尺寸对其影响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5 张克基;3C-SiC压阻式压力传感器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王浩洋;分离回收硅切割废浆料中的Si和SiC[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盛百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空位缺陷Si与SiC的结构与导电性[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8 赵淑贞;SiC单晶的表面清洗和化学蚀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王利庭;激光作用下SiC晶须生长条件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10 张波;重力环境中Zr基合金与SiC及W之间的润湿性和界面反应[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SiC纳米线初期微观生长模式及Ni液滴尺寸对其影响的理论计算和模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2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72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0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