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层合板面内压缩强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碳纤维层合板面内压缩强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碳纤维增强层合板作为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的材料能够很好地成为满足工业关于减重,降耗要求的理想结构材料。碳纤维最初在航空航天得到大规模应用,随着生产成本的下降,目前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体育器材,汽车等领域。二维机织复合材料层合板是由具有双向增强性能的纤维编织而成的,它不同于单向单层板组合成的层合板。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双向增强,这使得单层板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得到很好的增强。本文从理论和静动态实验方面对由0/90°缎纹编织纤维布和±45°斜纹编织纤维布按照[0/45/-45/90/90/-45/45/0]8合成的层合板的面内强度进行了理论预测和静动态实验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由0/90°缎纹编织纤维布和±45°斜纹编织纤维布按照[0/45/-45/90/90/-45/45/0]8合成的层合板,预测其杨氏模量随着转角变化不大,说明这种层合板在各个方向上的杨氏模量接近。面内剪切模量对层合板的面内杨氏模量影响不大。按照这种设计方法制备出来的层合板的强度在各个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弱点。(2)本文所用的层合板面内压缩模量随着加载角度,从30°到60°再到90°逐渐增大。静态破坏强度也随着角度增加而增加,但破坏应变变化不大。(3)层合板在承受动态冲击压缩载荷时,30°和90°试件的面内初始模量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加,60°试件的初始模量则没有发现明显的应变率效应。三个方向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破坏强度有着明显的正应变率效应。(4)高速摄影研究发现,试件破坏起始有三种模式:从支撑端的劈裂开始,从冲击端的劈裂开始和纤维层整体屈曲。无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破坏以哪种方式开始,整个破坏过程中都可以观察到层间劈裂,纤维层屈曲,纤维层折断等现象。(5)对比静态和动态加载实验曲线发现,动态压缩加载时破坏应变明显小于静态压缩加载时的破坏应变,但动态加载时的破坏强度与静态加载时破坏强度的关系比较复杂。
【关键词】:层合板 面内强度 SHPB 加载角 应变率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3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碳纤维层合板力学性能研究进展10-21
- 1.2.1 碳纤维10-12
- 1.2.2 单向板12-13
- 1.2.3 碳纤维布13-18
- 1.2.4 层合板18-19
- 1.2.5 层合板的力学性能19-21
- 1.3 本文主要工作21-23
- 第二章 层合板的强度和刚度理论分析23-37
- 2.1 正交各向异性材料23-24
- 2.2 层合板的假设24-25
- 2.3 单层板的强度25-30
- 2.3.1 平面应力状态下单层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25
- 2.3.2 单层材料任意方向的应力—应变关系25-28
- 2.3.3 单层复合材料强度理论28-30
- 2.4 层合板的强度30-37
- 2.4.1 层合板的弹性模量公式推导30-32
- 2.4.2 层合板任意方向的弹性模量转轴公式32-33
- 2.4.3 层合板强度的理论计算33-34
- 2.4.4 层合板的层间应力分析34-35
- 2.4.5 层合板刚度的宏观力学分析35-37
- 第三章 静态压缩载荷下的层合板面内强度实验研究37-44
- 3.1 试件制备与实验方法37-39
- 3.2 静态压缩实验研究39-43
- 3.2.1 杨氏模量40-41
- 3.2.2 破坏强度41
- 3.2.3 静态压缩下的破坏过程41-43
- 3.3 静态压缩实验结果分析43-44
- 第四章 动态冲击压缩载荷下的层合板面内强度实验研究44-60
- 4.1 SHPB实验技术44-46
- 4.2 动态压缩实验研究46-50
- 4.3 动态压缩过程的高速摄影研究50-58
- 4.4 动态压缩实验结果分析58-60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5
- 致谢65-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陵辉;层合板应力的一种简单计算方法[J];复合材料学报;1994年03期
2 谭惠丰,于增信,杜星文;层合板六参量几何非线性高阶剪切理论[J];固体力学学报;2000年01期
3 崔建国,傅永辉,李年,孙军,何家文;金属/金属层合板疲劳性能研究[J];金属学报;2000年03期
4 陈晓,许可,戴诗亮;层合板分叉方程的Lyapunov-Schmidt约化分析[J];固体力学学报;2001年03期
5 朱海堂,张献瑞,谌续国;用P型有限元分析层合板的应力[J];郑州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6 崔海涛,温卫东,郝勇;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含孔层合板损伤破坏分析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2年02期
7 Ali Al-Mansour,程小全,寇长河;单面贴补修理后层合板的拉伸性能[J];复合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8 张二亮;张卫红;邱克鹏;;基于材料-结构协同设计的层合板多级优化方法[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6年01期
9 章继峰;张博明;杜善义;;基于健康监测的层合板结构载荷重构[J];力学与实践;2007年04期
10 陈建桥;彭文杰;魏俊红;顾明凯;;考虑内部损伤影响的层合板最终强度预测[J];固体力学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文杰;陈建桥;;层合板自由边处分层应力的优化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2 张培伟;熊峰;王东平;;双向编织碳纤维层合板的振动破坏[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周晔欣;黄争鸣;;新的极限强度判据和刚度衰减对桥联理论模拟层合板精度的改善[A];复合材料力学的现代进展与工程应用——全国复合材料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佟丽莉;葛源源;;铺层角度和厚度偏差对层合板热性能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5 邵闯;葛森;陶华;;层合板的声响应分析[A];中国航空结构动力学专业组第十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康军;关志东;黎增山;丁聪;黄志强;;复合材料开口层合板拉伸应变集中与失效分析[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1分会场:低成本、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卿尚波;晏麓晖;;纤维层合板抗弹性能数值模拟分析[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8 戴相花;高存法;;含椭圆孔磁电弹层合板的弯曲问题研究[A];第16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会议程序册[C];2012年
9 刘治东;唐颀;庞宝君;;基于等时差波阵面的层合板声发射源定位[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徐颖;温卫东;崔海坡;;低速冲击下的层合板逐渐损伤扩展模拟[A];第十六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晓江;基于复合材料各向异性的切削力热变化规律和表面质量评价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张文姣;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模型及分析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宫文然;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CFRP)层合板结构屈曲和后屈曲力学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4 阮江涛;含冲击损伤缝合和未缝合层合板压缩实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5 彭文杰;复合材料层合结构极限强度预测方法及分层应力最小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谢昱;层合板的应力分析及其剥离[D];清华大学;1988年
7 辛士红;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抗侵彻性能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8 王丹勇;层合板接头损伤失效与疲劳寿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9 刘军;损伤对层合板分层尖端场的影响及层间强韧化分析[D];东北大学;2006年
10 田燕萍;具损伤弹塑性层合结构的非线性力学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磊;正交异性层合板在力载和热载下静、动态响应的数值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刘奇;应用纤维束复合材料试验研究层合板界面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敬宜;碳纤维层合板面内压缩强度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陈熹;压电/磁电层合板的振动分析[D];中北大学;2016年
5 王放;复合材料对称层合板的强度预测[D];重庆大学;2004年
6 刘润兵;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变角度层合板的力学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7 陈县辉;基于内聚力单元的层合板低速冲击响应模拟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8 沈明明;含分层损伤层合板的动力和声传输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9 姚宇地;含预置分层层合板的分层扩展及其屈曲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彭文辉;层合板结构的振动和稳定性分析及其优化设计[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碳纤维层合板面内压缩强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390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