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纳米银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菌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12:20

  本文关键词:纳米银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菌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性细菌的扩散,新型抗菌材料的研发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研究课题之一。无机抗菌剂的安全性高,效力持久,并且能抑制耐受抗生素的细菌,已经陆续得到开发与应用。随着纳米科技的发展,载银纳米复合物被用于抗菌研究,纳米银复合物的抗菌性能与其物理化学特性密切相关,然而其抗菌的分子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通过合成一系列不同理化性质的纳米银复合物,研究纳米颗粒的表面电位及其催化自由基的能力等特征对其抗菌能力的影响。以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为表面活性剂,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得具有表面电位依次增加的纳米银颗粒Ag NPs-P1、Ag NPs-P2和Ag NPs-P3,通过抑菌环实验、比浊法和测定最小抑菌浓度的方法检测其抗菌性能。结果显示,三种纳米银的抗菌能力依次为Ag NPs-P3Ag NPs-P2Ag NPs-P1。以石墨烯为载体,PDDA为修饰剂制备得到催化性能依次增加的纳米复合物Ag NPs-P3、Ag NPs-GE和Ag/AgCl/rGO,但其抗菌能力则为Ag NPs-P3Ag/AgCl/rGOAg NPs-GE。以上结果表明,纳米银表面正电位的增加能够增强其抗菌作用,但与其体外自由基催化能力不相关。肾脏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器官,因此我们研究了纳米银对人和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系(HK2和MRTEC)的毒性。结果显示,HK2和MRTEC细胞经10 ppm的纳米银处理24小时后,均有86%以上的细胞存活率。而在该剂量下,纳米银能够完全抑制并杀死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以封闭群ICR小鼠建立皮肤烫伤模型,研究Ag NPs-P3对小鼠皮肤烫伤的治疗效果,发现纳米银能够明显促进小鼠皮肤烫伤的愈合及其胶原蛋白的特征性成分羟辅氨酸的增加。因此,我们认为该纳米银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且能应用于烫伤治疗。进一步研究自由基在纳米银抗菌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发现自由基清除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能够完全消除纳米银的抗菌性能,但纳米银抗菌性能与其体外催化自由基能力无线性关系。假设纳米银是通过特定生物途径在细菌体内产生自由基而损伤细菌,为揭示纳米银抗菌的具体分子机制,借助致变剂EMS筛选到11株具有不同银耐受能力的菌株,且经不同形式的银处理后其体内自由基的变化与其银耐受能力不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表明,纳米银抗菌是通过特定生物途径在细菌体内产生自由基及其自由基之外的通路一起作用。我们正在对银耐受菌株和银敏感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以期找到与银耐受的相关基因,这些基因在纳米银抗菌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纳米银抗菌剂 自由基 生物安全性 抗菌机制 银耐受菌株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18.08;TB383.1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绪论13-22
  • 1.1 纳米银颗粒概述13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14-18
  • 1.3.1 纳米银及其复合物的制备方法14-16
  • 1.3.1.1 直接制备法14-15
  • 1.3.1.2 间接还原法15-16
  • 1.3.2 纳米银及其复合物的抑菌杀菌研究进展16
  • 1.3.3 纳米银及其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16-17
  • 1.3.4 纳米银及其复合材料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17-18
  • 1.4 研究内容18-20
  • 1.4.1 不同表面电位纳米银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检测18-19
  • 1.4.1.1 不同表面电位纳米银的制备18-19
  • 1.4.1.2 不同表面电位纳米银抗菌性能的检测19
  • 1.4.2 不同催化能力的纳米银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检测19
  • 1.4.2.1 不同自由基催化性能纳米银复合物的制备19
  • 1.4.2.2 不同自由基催化能力纳米银复合物的抗菌性能检测19
  • 1.4.3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及其应用19-20
  • 1.4.3.1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19
  • 1.4.3.2 纳米银的在烫伤治疗中的应用19-20
  • 1.4.4 纳米银抗菌机制的研究20
  • 1.4.4.1 自由基在纳米银抗菌过程中的作用20
  • 1.4.4.2 不同银耐受性菌株的筛选和性能检测20
  • 1.5 技术路线20-22
  • 第二章 不同表面电位纳米银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22-39
  • 2.1 材料和仪器22-23
  • 2.1.1 实验试剂22
  • 2.1.2 实验仪器22-23
  • 2.1.3 培养基的配制23
  • 2.2 不同表面电位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表征23-24
  • 2.2.1 制备过程23-24
  • 2.2.2 纳米银表面正电荷调控24
  • 2.2.3 测试与表征24
  • 2.3 纳米银表面电位对其抗菌性能影响24-26
  • 2.3.1 不同表面电位的纳米银与细菌的相互作用24-25
  • 2.3.2 不同表面电位的纳米银抗菌性能的测试25-26
  • 2.3.2.1 抑菌环试验25
  • 2.3.2.2 比浊法测定纳米银的抑菌性能25-26
  • 2.3.2.3 纳米银的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26
  • 2.4 结果与讨论26-38
  • 2.4.1 不同表面电位纳米银的制备26
  • 2.4.2 纳米银的表征测试26-32
  • 2.4.2.1 纳米银的光学性质26-29
  • 2.4.2.2 纳米银的形貌及其尺寸29-32
  • 2.4.2.3 不同电位纳米银的浓度及其表面Zeta电位32
  • 2.4.3 纳米银表面正电荷的增加可以增强其抗菌性能32-38
  • 2.4.3.1 不同正电荷纳米银对细菌的吸附能力32-33
  • 2.4.3.2 不同正电荷纳米银的抑菌环测试33-34
  • 2.4.3.3 不同正电荷纳米银的抑菌性能测试34-36
  • 2.4.3.4 不同正电荷纳米银的MBC测定36-38
  • 2.5 本章小结38-39
  • 第三章 不同催化能力纳米银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检测39-46
  • 3.1 试剂及仪器39
  • 3.1.1 实验试剂39
  • 3.1.2 实验仪器39
  • 3.2 不同催化性能纳米银的制备和表征39-41
  • 3.2.1 高抗菌性纳米银Ag NPs-P3的制备和表征39-40
  • 3.2.2 石墨烯纳米银Ag NPs-GE的制备和表征40
  • 3.2.3 石墨烯负载Ag/Ag Cl纳米粒子(Ag/Ag Cl/r GO)的制备和表征40-41
  • 3.2.3.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40-41
  • 3.2.3.2 Ag/Ag Cl/r GO纳米材料的制备41
  • 3.2.3.3 Ag/Ag Cl/r GO纳米材料的表征测试41
  • 3.3 不同纳米银复合物体外产生自由基能力及其杀菌能力的检测41-42
  • 3.3.1 纳米银复合物体外产生自由基能力的检测41-42
  • 3.3.2 纳米银复合物杀菌性能的检测42
  • 3.4 结果与讨论42-44
  • 3.4.1 不同催化能力的纳米银复合物制备和表征42-44
  • 3.4.1.1 纳米银Ag NPs-P3的制备及表征42
  • 3.4.1.2 Ag NPs-GE纳米银的制备及表征42
  • 3.4.1.3 Ag/Ag Cl/r GO纳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42-44
  • 3.4.2 纳米银复合物体外催化自由基的能力与其抗菌能力不对等44
  • 3.5 本章小结44-46
  • 第四章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及其应用46-55
  • 4.1 材料、试剂和仪器46-47
  • 4.1.1 细胞系与实验动物46
  • 4.1.2 实验试剂46-47
  • 4.1.3 实验仪器47
  • 4.1.4 培养基的配制47
  • 4.2 实验方法47-50
  • 4.2.1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研究47-48
  • 4.2.2 小鼠烫伤模型的建立及其纳米银治疗48
  • 4.2.3 小鼠烫伤愈合情况的评定48-50
  • 4.2.3.1 直接观察法48
  • 4.2.3.2 病理切片染色法48-49
  • 4.2.3.3 羟辅氨酸(HYP)含量的测定49-50
  • 4.3 结果与讨论50-54
  • 4.3.1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明显高于同剂量的银离子50-51
  • 4.3.2 纳米银可以明显促进小鼠皮肤烫伤的愈合51-54
  • 4.3.2.1 纳米银可以促进小鼠烫伤伤口的愈合51-52
  • 4.3.2.2 纳米银能够促进烫伤处真皮组织的恢复52-53
  • 4.3.2.3 纳米银能够促进烫伤组织中羟辅氨酸含量的增加53-54
  • 4.4 本章小结54-55
  • 第五章 纳米银复合物抗菌机制的研究55-65
  • 5.1 试剂和仪器55-56
  • 5.1.1 实验试剂55-56
  • 5.1.2 实验仪器56
  • 5.2 实验方法56-60
  • 5.2.1 自由基在纳米银杀菌抑菌中的作用56-57
  • 5.2.1.1 自由基清除剂对纳米银复合物抑菌能力的影响56
  • 5.2.1.2 自由基清除剂对纳米银复合物的杀菌能力的影响56-57
  • 5.2.2 银耐受性菌株的筛选57-58
  • 5.2.3 银耐受性菌株特性的检测58
  • 5.2.3.1 银耐受性菌株对不同形式银的耐受性检测58
  • 5.2.3.2 不同银耐受性菌株在银处理前后体内自由含量的变化58
  • 5.2.4 全基因组测序鉴定银耐受性相关基因58-60
  • 5.2.4.1 相关试剂和溶液的配制58-59
  • 5.2.4.2 菌株基因组的提取59-60
  • 5.2.4.3 银耐受相关基因的鉴定60
  • 5.3 结果与讨论60-63
  • 5.3.1 自由基在纳米银杀菌抑菌菌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60
  • 5.3.2 不同银耐受能力的耐受性菌株的筛选60-62
  • 5.3.3 不同银耐受性菌株在银处理前后体内自由含量的变化62-63
  • 5.3.4 菌株基因组的提取63
  • 5.4 本章小结63-6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5-67
  • 6.1 工作总结65
  • 6.2 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3
  • 致谢73-74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cott Morfsion;纳米银粉在电子工业中的最新发展[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年12期

2 亓家钟;喷墨用纳米银粉[J];粉末冶金技术;2005年05期

3 何鑫;张梅;尹荔松;王忆;范海陆;阳素玉;赵修建;宋明霞;;多形貌纳米银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07期

4 倪靖滨;李红;谢云龙;何春;张巧焕;高德玉;周瑞敏;;纳米银制备与应用[J];化学工程师;2009年08期

5 汪菲;徐维平;杨金敏;王艳萍;张莉;;纳米银的制备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2年02期

6 张林林;;纳米银在不同盐溶液中的溶解[J];广东化工;2013年17期

7 张琳琳;;纳米银在海水中的稳定性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3年18期

8 曾琦斐;李绍国;谭荣喜;陈科;李翔;唐琼;;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4年05期

9 徐长山,潘海斌,陆尔东,徐世红,余小江,徐彭寿,张新夷,秦晓英,张立德;纳米银固体中的微孔道[J];核技术;2001年07期

10 司民真,武荣国,张鹏翔;负电性纳米银的制备及性质研究[J];化学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阴永光;刘景富;江桂斌;;腐殖酸存在下银离子的光还原——纳米银的天然来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钟海英;;纳米银医用辅料的研究进展[A];铜牛杯第九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利耕;欧阳五庆;李树珍;何欣;;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复乳的体外抑菌活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药理毒理学分会第十次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张凤菊;吴霞;;纳米银-多氯联苯共振光散射光谱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5 陈国杰;宫永纯;陈延明;沈国良;毛萍丽;袁晓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6 王玉柱;吴希俊;黄家倍;崔平;;纳米银的内耗和模量研究[A];全国第六届固体内耗与超声衰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莫黎昕;李路海;李亚玲;郝雅玲;乔淑楠;;纳米银胶的合成及其应用性能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7年

8 巢静波;于素娟;冯迎娣;谭志强;刘睿;阴永光;刘景富;;抗菌产品及环境水样中纳米银和银离子的形态分析[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9 黄科;周婧容;郑成斌;侯贤灯;;基于碲化镉量子点阳离子交换放大效应的银及纳米银间接形态分析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张改梅;陈强;许文才;杨福军;邱立强;袁玮;;纳米银改性保鲜膜的抗菌及保鲜性能研究[A];颜色科学与技术——2012第二届中国印刷与包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兰;美环保局加强对纳米银应用监管[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王秀兰;美社会团体要求对纳米银进行管制[N];中国化工报;2008年

3 名讯;纳米银抗菌家具鉴定会在珠海召开[N];消费日报;2009年

4 本期嘉宾 英国诺丁汉大学无机化学博士 杨继新 北京秦为信诺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殷强;杀菌抗毒的“卫士”[N];中国纺织报;2008年

5 杨林;纳米银给创口消毒带来新的感受[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6 记者 束洪福;10吨纳米银微粉生产线建成[N];科技日报;2005年

7 记者 姜澎;东华大学完成纳米银服装研制[N];文汇报;2010年

8 李琴华;纳米银令细菌无处藏身[N];人民日报;2002年

9 ;纳米银抗菌新型涂料问世[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10 丛林;嘉丽士漆品种营销双出新[N];中国化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阳;载有纳米银的新型复合补片的研制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唐宝玲;UV型纳米银导电油墨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陈世龙;纳米银导电网络的构筑及其对导电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芦冬涛;荧光纳米银的制备及其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4年

5 赵昔慧;海藻酸盐原位制备纳米银/海藻纤维及其性能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6 王智慧;疏水疏油纳米银修饰不锈钢材料的制备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段建平;纳米银及其尼龙6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8 吴源;纳米银的生物效应及毒性作用机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9 陈大鹏;纳米银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有传刚;含纳米银的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的促进创面修复作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林;纳米银涂膜液制备及其在海参低温干制品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8年

2 余文娟;纳米银的细胞毒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耿健;创伤创面外用阿杰姆~(?)纳米银敷料后纳米银在体内的分布及毒理安全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4 王志杰;纳米银及纳米银凝胶的毒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唐婷;纳米银的释放及混凝剂去除的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

6 辛琦;纳米银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及作用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熊伟;中药材中重金属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8 熊文;利用细菌介导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9 张映;钩状木霉生物还原制备纳米银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杨宇;纸基纳米银喷墨导电油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纳米银复合物的制备及其抗菌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0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420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6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