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高性能钠离子薄膜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2 00:09

  本文关键词:高性能钠离子薄膜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对于新能源社会的建设,规模储电是众多应用中的关键技术。要达到规模储电的要求,首要因素是成本与环境友好,而能量密度次之。目前应用最广的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开采成本高等原因限制其大规模储能。相比较而言,钠离子电池具有资源丰富易开采、环境友好、原料丰富、成本低等优点,符合规模化储能应用要求。因此当前储能电池的只要研究方向为开发具有更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以及更高安全性的钠离子电池的电极材料。本论文主要利用静电喷雾沉积和化学合成法,分别制备了碳包覆锑的薄膜(C/Sb)和纳米多孔硬碳纤维负极材料,并对材料的碳包覆和纳米多孔结构对电化学储钠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第一章中,简要说明了钠离子电池的基本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并对常见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按照其结构类型对于电极材料进行了分析。静电喷雾沉积作为一种薄膜的制备方法,在众多领域内都有所应用。在第章中对这一技术的装置和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并且对实验中使用的其它仪器和表征手段进行了介绍。在第三章中,我们利用通过静电喷雾技术制备三维网状多孔C/Sb复合负极材料。它显示出优良的可逆容量和稳定的循环性能:0.2C条件下可逆容量达到630 mAh g-1,达到理论比容量的96%。3C电流密度下900次循环后仍保持224mAh g-1的比容量。这归因于独特的网络多孔结构设计:均一尺寸的纳米级锑粒子更利于钠离子的存储;多孔碳基体能有效缓解锑粒子的团聚和体积膨胀;多孔网状结构易于电解液的浸润。在第四章中,我们选用具有高吸水性的细菌纤维素为模板,设计制备得到N,O共掺杂的三维纳米多孔硬碳纤维材料。在合成过程中,通过调整KOH的用量,来控制所得三维纳米多孔硬碳纤维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大小。它展现了高的可逆容量和超长循环性能:在100 mAg-1条件下循环100次后保持545 mAhg-1的容量,在高电流密度2Ag-1下2000次长循环后仍维持240 mAg-1。此外我们对三维纳米多孔碳纤维电极材料的储钠机理进行了探究,高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更利于电解液的浸润,而N,O共掺杂提高了碳材料的导电性和表面亲水性。者协同作用,实现有效提高其储钠的循环稳定性和快速充放电性能。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在第五章中,我们成功合成了三维B,N共掺杂硬碳纳米纤维自支撑电极材料,展现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100 mAg-1电流密度下100次循环后仍有581mAhg-1的比容量,且10Ag-1电流密度下比容量有277 mAhg-1。所得到的显著性能归因于B,N共掺杂所产生的缺陷、大的比表面积、扩大的碳层间距和三维多孔结构的协同作用。在论文的六章,总结了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并对接下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钠离子电池 静电喷雾沉积 掺杂 合金材料 三维多孔硬碳纤维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TB38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8
  • 1.1 引言12-14
  • 1.2 钠离子电池组成与工作原理14-15
  • 1.3 钠离子电池常见正极材料15-17
  • 1.3.1 氧化物型材料15-16
  • 1.3.2 过渡金属氟化物正极材料16
  • 1.3.3 磷酸亚铁钠(NaFePO4)正极材料16-17
  • 1.3.4 NASICON型化合物17
  • 1.4 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17-19
  • 1.4.1 碳基材料18
  • 1.4.2 金属氧化物18-19
  • 1.4.3 合金负极材料19
  • 1.5 电解液19-20
  • 1.5.1 液体电解液19-20
  • 1.5.2 固态电解液20
  • 1.6 课题的背景和内容20-21
  • 参考文献21-28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28-36
  • 2.1 静电喷雾沉积原理及装置28-29
  • 2.2 材料表征手段与仪器29-30
  • 2.2.1 X射线衍射分析(XRD)29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9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9
  • 2.2.4 傅里叶红外谱仪(FT-IR)29
  • 2.2.5 拉曼光谱仪(Raman)29-30
  • 2.2.6 热重分析仪30
  • 2.2.7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30
  • 2.2.8 烘箱30
  • 2.2.9 真空管式气氛炉和马弗炉30
  • 2.3 钠离子电池的组装与测试30-33
  • 2.3.1 刮刀法制备电极膜30-31
  • 2.3.2 半电池的组装31
  • 2.3.3 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测试仪器及方法31-33
  • 参考文献33-36
  • 第三章 C/Sb复合负极材料的静电喷雾沉积制备36-50
  • 3.1 引言36
  • 3.2 实验部分36-38
  • 3.2.1 静电喷雾沉积制备薄膜材料36-37
  • 3.2.2 电池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37-38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8-44
  • 3.3.1 材料的分析与表征38-40
  • 3.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40-44
  • 3.4 本章小结44-46
  • 参考文献46-50
  • 第四章 3D N,O共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与应用50-64
  • 4.1 引言50
  • 4.2 实验部分50-51
  • 4.2.1 3D N,O共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50-51
  • 4.2.2 电池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51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51-59
  • 4.3.1 材料的分析与表征51-56
  • 4.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56-59
  • 4.4 本章小结59-60
  • 参考文献60-64
  • 第五章 3D B,N共掺杂碳纳米纤维自支撑电极的制备与应用64-76
  • 5.1 引言64-65
  • 5.2 实验部分65-66
  • 5.2.1 3D N,O共掺杂碳纳米纤维的制备65
  • 5.2.2 电池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65-66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66-71
  • 5.3.1 材料的分析与表征66-69
  • 5.3.2 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69-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参考文献72-76
  •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76-78
  • 6.1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76
  • 6.2 本论文的不足之处76
  • 6.3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76-78
  • 致谢78-80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硅基负极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4期

2 刘元刚;唐致远;陈玉红;徐强;;商品化石墨作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表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02期

3 罗益锋;碳纤维制的锂电池负极材料[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6年Z1期

4 池汝安;陈志伟;路莎莎;;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液相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5 张强;艾常春;刘洋;胡意;张睿;田琦峰;;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年03期

6 赵敏;;一种可弯折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J];橡胶工业;2009年09期

7 张力;;日本将量产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J];现代化工;2012年08期

8 王红强;李庆余;颜志雄;张安娜;代启发;;锂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对其大倍率充放电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工;2007年07期

9 ;索尼新型锂电池采用锡类负极材料使容量增加25%[J];粘接;2011年09期

10 刘先龙,宋怀河,陈晓红;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类炭负极材料的改性[J];炭素技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星;姚霞银;许晓雄;刘兆平;;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4 罗飞;褚赓;李俊杰;李泓;陈立泉;;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5 杨军;王可;文钟晟;解晶莹;刘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锂电池负极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唐好庆;唐致远;;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冯雪娇;杨军;苗荣荣;王久林;努丽燕娜;;硅基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及电化学研究[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丽君;张涛;吴宇平;吴浩青;;锂离子电池碳包覆负极材料的研究[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朋建;尹鸽平;郝雪峰;;锂离子电池硅铜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东周;锂电负极材料开发亟须多样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钱卓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 李培强;平度将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0年

3 王芳 姜木金;科捷项目建设争分夺秒[N];镇江日报;2010年

4 钱卓 许伟军;平度加快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1年

5 万红波 谢燕婷 胡玉连;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6 徐海 明山 兆军;低温镍-氢电池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1年

7 ;金属贮氢/镍电池用无钴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黄正 首席记者 彭文辉;正拓新能源公司签约投资我市锂能产业[N];宜春日报;2011年

9 李玉峰;建北方最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N];天津日报;2006年

10 记者解广军;北汽集团投资鸡西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深加工项目奠基[N];鸡西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洪岭;锂离子电池用锡基、铁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肖涵;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伟;钛氧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夏青;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汤红;锂离子电池硅/rGO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6 沈飞;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碳基负极材料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李维汉;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碳基及合金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吴昊;硅/锗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9 王保峰;二次锂电池中高容量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4年

10 李成均;含钛类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斌;SnO_2/Cu/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和嵌锂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怡楠;氧化石墨热解炭与硬炭作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窦一博;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文思静;喷雾干燥法合成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杨中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_2Ti_3O_7@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张峗;镁空气电池电极材料及电解液的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胡超;液态丙烯腈低聚物包覆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8 吴玉潭;低电压高容量锂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恩诚;一氧化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颜世银;锂离子电池改性硅/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高性能钠离子薄膜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79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5079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c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