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负载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本文关键词:铜负载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
【摘要】:以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和硫酸铜溶液为原料,在紫外线灯的照射下进行铜负载二氧化钛纳米带复合材料制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抑菌圈法、细菌比浊法等分析技术研究了所制备负载纳米带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及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钛粒子在水热条件下可生长成纳米带,铜均匀负载在纳米带上,从而制备出铜负载二氧化钛纳米带复合材料,负载程度可以通过更改照射时间、硫酸铜浓度等条件进行微调;该负载纳米带复合材料对革兰氏菌有很好的抗菌性能,且负载程度越高,产物抗菌性能越大。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实验室;深圳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深圳电磁控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二氧化钛纳米带 铜负载 革兰氏菌 抗菌性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资助项目(2012AA030312) 深圳电磁控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EMCKF201405) 深圳市龙岗区产学研合作资助项目(CXY2012006)
【分类号】:TB333;R318.08
【正文快照】: 1前言医学中,Cu的作用很早就被认知。1978年,中国医学发明家刘同庆成功研制出抗癌药物“克癌症7851”,并在临床上获得成功[1]。后来,英国研究人员又发现Cu有很强的杀菌作用。虽然Cu的抗菌效果比Ag差,但是在成本上要比Ag低很多。Cu的抗菌作用机理属于微生物和Cu2+接触后发生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颂东;曹小艳;王小波;石彪;汪金方;;掺银二氧化钛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9年10期
2 杨志雄;杨金新;刘琦;谢禹鑫;熊翔;欧阳方平;;扶手椅型二硫化钼纳米带的电子结构与边缘修饰[J];物理化学学报;2013年08期
3 ;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02期
4 ;纳米带[J];新材料产业;2002年05期
5 杨枣;彭坤;袁缓;刘富生;胡爱平;;纳米带的研究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6年05期
6 ;石墨纳米带有望成半导体新材料[J];材料导报;2008年S2期
7 黄岚;张宇;郭志睿;顾宁;;半胱氨酸诱导金纳米带室温合成[J];科学通报;2008年20期
8 王卓华;;温和条件下碲纳米带的稳定性研究[J];建材世界;2009年04期
9 陈伟;付红兵;姚建年;;1,3-二苯基-2-吡唑啉纳米带的制备及其光波导性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3期
10 宋玉哲;董佳敏;刘斌;王运福;李旭东;刘国汉;;硝酸诱导金纳米带的晶种法制备及光谱表征[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中军;李志儒;黄旭日;孙家钟;;氨基取代和锂掺杂纳米带导致大的静态第一超极化率[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冬;王非;翟雷应;梁建;马淑芳;许并社;;氮化镓纳米带的制备和表征[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王彦敏;堵国君;黄林勇;刘宏;王继扬;;单晶铋纳米带的制备与生长机制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宏;周伟家;赵振环;田健;王继扬;;二氧化钛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设计、制备和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8纳米晶体及其表征[C];2012年
5 王立峰;;单层石墨纳米带的中弯曲波的非局部弹性理论研究及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查文珂;何莉萍;;石墨烯纳米带掺杂球形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吕超;陈晓;靖波;;离子自组装制备有机荧光纳米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英;马秀良;;ZnO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李英;徐舸;杨春娜;马秀良;;正交相SnO_2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大鹏;王冠中;;氧化物半导体超晶格纳米带自组装生长和结构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仁;纳米材料的新朋友“纳米带”[N];北京科技报;2001年
2 柏林记者 张兆军;我合成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科技日报;2007年
3 黄敏;光能“拧弯”物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李宏策 刘霞;新法制得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4年
5 张小军;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李宏策;石墨烯纳米带生产新工艺开发成功[N];科技日报;2012年
7 郝钢;我国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8 记者 刘霞;美首次“种”出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张小军;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柏林邋兆军;我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玲;硅纳米带及氟饱和氮化铝纳米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衡伯军;Cu_2O和CuO纳微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李兆国;拓扑绝缘体Bi_2Te_2Se纳米带的量子相干输运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吴文志;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及其纳米带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5 马玲;改性石墨烯储氢和气敏性质及硅纳米带掺杂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郑亚荣;基于廉价金属复合材料电催化剂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7 张礼杰;镉、锡和锗的硒化物低维结构生长与光、电辐射下的电子输运性能[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8 熊维伟;硫化物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光电性质[D];南京大学;2014年
9 王彦敏;氧化钛基纳米带的改性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孙旭;一维氧化锌纳米带电输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霞;稀土钙钛矿型氧化物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白俊强;Ni掺杂TiO_2纳米带阵列薄膜制备及光催化性能[D];浙江大学;2016年
3 李勇;硅碳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及电场效应的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刘丽丽;二硫化钼纳米带催化析氢活性及其调控的理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张志祥;层状过渡金属硫化物及其纳米带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周华;硼氮杂化石墨烯纳米带及碳纳米管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陆晶晶;氧化石墨烯及钛酸盐纳米带的光限幅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3年
8 陈栋田;钛氧化合物纳米带及其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山东大学;2008年
9 于长娟;稀土离子掺杂稀土氧化物和稀土氟化物纳米带的制备与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10 金蔚;弯曲纳米带中的声子输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6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54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