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C纳米粒子喷雾二次造粒及微波吸波性能
本文关键词:Fe、C纳米粒子喷雾二次造粒及微波吸波性能
更多相关文章: 喷雾干燥法 改性Fe纳米粒子 Fe/PVA复合吸波材料 Fe/PVA复合吸波材料
【摘要】:新型纳米吸波材料由于纳米小尺寸效应,具有宏观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属性。新型纳米吸波材料为制备具有吸收涂层薄、吸收强度高、吸收频带宽特性的吸波材料提供了新的方向,但是纳米化的小尺寸效应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易团聚、分散性差和稳定性差等缺点。在本实验中以喷雾干燥法二次造粒将具有吸波特性的纳米吸波材料制备成微米级颗粒,微米级颗粒性质稳定易于存储有利于解决纳米吸波材料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部分问题。实验中以C纳米粒子(Super-p)和Fe纳米颗粒做为电磁波损耗材料,聚乙烯醇(PVA)为基体进行了研究。Fe纳米粒子在制备混合浆料过程中因其分散稳定性差故对其用KH550进行了改性。并对改性的Fe纳米粒子和C纳米粒子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证明改性后的Fe纳米粒子分散稳定性明显提高,而C纳米粒子因其表面有机结构能够很好的在PVA溶液中分散。Fe纳米颗粒采用等离子体电弧放电法制备,做为磁损耗材料,C纳米粒子在实验中做为介电损耗材料。在实验中用喷雾干燥法二次造粒分别制备了Fe/PVA复合吸波材料和Fe/C/PVA复合吸波材料,研究了Fe/PVA复合吸波材料和Fe/C/PVA复合吸波材料两种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在Fe/PVA复合粒子中随着Fe纳米粒子质量分数的增加,偶极子极化、空间电荷极化和界面极化三种介电极化机制增强,使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因子增强,改善了材料吸波性能。得到的Fe/PVA复合粒子在高频厚涂层的匹配厚度下吸波性能优异。当Fe纳米粒子的质量分数为90%时,在12.6 GHz,匹配厚度8.4mm,Fe/PVA复合粒子最小反射损耗达到-24.87 dB。Fe/C/PVA复合颗粒中可以通过控制磁损耗材料Fe纳米粒子和介电损耗材料C纳米粒子的成分比例,调控材料与自由空间的阻抗。当Fe纳米粒子:C纳米粒子:PVA为49:21:30时,得到了在涂覆厚度4.6 mm,频率3.68 GHz时,反射损耗为-42.72 dB的吸波性能优异的吸波材料。
【关键词】:喷雾干燥法 改性Fe纳米粒子 Fe/PVA复合吸波材料 Fe/PVA复合吸波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1 绪论11-24
- 1.1 吸波材料的研究意义11-12
- 1.1.1 电磁辐射的危害11-12
- 1.1.2 电磁辐射的防护12
- 1.2 吸波材料概述12-18
- 1.2.1 吸波材料的吸波机制12-13
- 1.2.2 吸波材料的分类13-14
- 1.2.3 纳米吸波材料研究进展14-18
- 1.2.4 纳米吸波材料的应用问题18
- 1.3 电磁波理论基础18-23
- 1.3.1 磁畴结构18-19
- 1.3.2 磁各向异性19
- 1.3.3 复磁导率19-20
- 1.3.4 介电常数20-22
- 1.3.5 传输线理论22-23
- 1.4 研究内容及设计方案23-24
- 2 实验部分24-28
- 2.1 Fe纳米粒子的制备24-25
- 2.2 Fe纳米粒子的改性25
- 2.3 喷雾干燥法对纳米粒子二次造粒25-27
- 2.3.1 Fe/PVA复合粒子的制备26-27
- 2.3.2 Fe/C/PVA复合粒子的制备27
- 2.4 分析表征27-28
- 3 结果与讨论28-43
- 3.1 Fe纳米粒子与C纳米粒子的TEM形貌表征28-29
- 3.2 浆料分散稳定机理分析29-30
- 3.3 喷雾干燥法二次造粒的应用30-31
- 3.4 Fe/PVA复合吸波粒子31-37
- 3.4.1 Fe/PVA复合吸波粒子SEM图像31-33
- 3.4.2 Fe/PVA复合吸波粒子电磁参数测试33-35
- 3.4.3 Fe/PVA复合吸波粒子的反射损耗35-36
- 3.4.4 本节小结36-37
- 3.5 Fe/C/PVA复合吸波粒子37-43
- 3.5.1 Fe/C/PVA复合颗粒的SEM图37-38
- 3.5.2 Fe/C/PVA复合颗粒的电磁参数38-40
- 3.5.3 Fe/C/PVA复合颗粒的反射损耗40-42
- 3.5.4 本节小结42-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9-50
- 致谢50-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芳,陶福芳,熊迅宇,郑建斌;二次微分简易示波伏安法测定Fe~(3+)[J];分析科学学报;2002年06期
2 高迎新,杨敏,王东升,张昱;Fenton反应中水解Fe(Ⅲ)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3 郑怀礼,刘克万,龚迎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Fe(Ⅲ)的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3年06期
4 秦晓琴,高春光,赵永祥;新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Fe(Ⅲ)[J];分析科学学报;2004年03期
5 鲁思伽;洪军;祁士华;王焰新;;UV/Fenton体系中Fe~(2+)/Fe~(3+)的相互转化规律[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6 常西亮,赵金安;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自来水中Fe~(2+)和Fe~(3+)的含量[J];山西化工;2003年03期
7 褚衍洋;李玲玲;付融冰;;Fenton试剂氧化苯酚过程中Fe(Ⅱ)浓度的变化[J];环境工程学报;2008年08期
8 王玉敏,徐世明,徐冠仁;模拟核电站排放废水研究~(59)Fe在水稻体内及土壤中的动移、积累与分布[J];中国核科技报告;1990年S4期
9 白波;田维锋;薛小强;杨莉;关卫省;;Fe~(3+)@酵母菌非均相UV-Fenton降解染料废水[J];化学工程;2010年08期
10 杨茂;袁鸿昌;单志华;陈慧;周燕超;;Fe(Ⅱ)-氧化多聚糖鞣剂的鞣制特征研究[J];中国皮革;201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天一;;FE复合酶口腔喷剂佐治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腺炎的临床观察[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刘旭波;肖耀福;张正义;史或芳;董明;;一种双相(Fe_(23)B_6/Nd_2Fe_(14)B)交换耦合粘结磁体[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3 张海芳;杜丕一;翁文剑;韩高荣;;Fe~(3+)离子敏感Ge-Sb-Se-Fe(Ni)系薄膜的掺杂行为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高波;柳丽芬;杨凤林;;复合纳米材料Fe-ZnIn_2S_4光催化降解三溴苯酚:Fe强化ZnIn_2S_4的光催化脱溴作用以及ZnIn_2S_4增强Fe的稳定性[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王金山;徐新军;石磊磊;李立东;;树枝状小分子荧光有机纳米粒子的制备及锂离子电池中Fe(Ⅲ)的检测[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6 袁东;付大友;袁基刚;;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Fe(Ⅲ)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赵熹;黄旭日;高雪峰;王嵩;孙家锺;;理论研究末端氢键对鼠类血红素氧化酶中的血红素配合物Fe~(3+)自旋状态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陈南春;敖寒梅;;环保 Fe_(12)SrO_(19)铁氧体磁粉制备[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7年
9 李素珍;袁逸;章复中;赵昕;吴纯;王敏;;Fe_(75)Si_(10)B_(15)非晶丝的晶化转变过程[A];第九届全国相图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10 李焓;师唯;程鹏;;二维格子状Fe~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克兵 过国忠杜咏卫;雪豹FE:世界业内有分量[N];科技日报;2006年
2 杨凯;FE生物酶牙膏矢志产品创新[N];消费日报;2008年
3 黄海;雪豹研制成功FE功效干刷牙膏[N];消费日报;2009年
4 过国忠 黄克兵;雪豹率先发出FE牙膏质量承诺书[N];科技日报;2006年
5 尹玉萍;全国首个FE型电袋复合式除尘器落户洛电[N];中国工业报;2008年
6 李明圆;奥林巴斯新品FE系列升级上市[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尹玉萍;全国首个32万千瓦机组FE型电袋复合式除尘器落户洛电[N];淮南日报;2008年
8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黄炜 林宏;龙净FE型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开发与应用[N];中国建材报;2008年
9 成都 张仁;不用表头指示的晶体三极管h!,
本文编号:5478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54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