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AgCuO复合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组织演变的有限元模拟

发布时间:2017-08-09 21:30

  本文关键词:AgCuO复合材料塑性变形过程中组织演变的有限元模拟


  更多相关文章: 有限元模拟 反应合成法 AgCuO复合材料 单斜CuO 立方CuO


【摘要】:银氧化铜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环保的电触头材料,它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接触电阻低以及耐电弧侵蚀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在对AgCuO复合材料的研究时发现,采用反应合成法制备的AgCuO复合材料中有两种结构的CuO颗粒:单斜CuO颗粒以及立方CuO颗粒;而且在随后的塑性变形过程中,立方CuO颗粒会随着变形量的增加而变形为纤维状,单斜CuO颗粒只是位置改变而没有大的塑性变形。然而对于AgCuO复合材料塑性变形时纤维状CuO的形成条件及控制机制尚不清楚,不利于对AgCuO复合材料中纤维状与颗粒状CuO比例的调控。因此本论文通过有限元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来阐明影响纤维状CuO形成的条件及因素,以便于在实际加工中调控两种形态CuO的比例,这对促进AgCuO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采用有限元软件来模拟研究不同条件,即CuO颗粒尺寸、挤压温度以及模具角度对AgCuO复合材料组织演变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研究CuO颗粒尺寸变化对组织演变的影响发现: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CuO颗粒簇径向压缩和轴向伸长的程度逐渐增加,CuO颗粒的分散性逐渐增强;随着颗粒尺寸的减小,立方CuO颗粒转变为纤维状CuO的程度不断增加,同时弯曲的纤维状CuO比例逐渐降低,直线型纤维CuO比例不断增加,而且直线纤维都与轴线平行。通过研究模具角度对组织演变的影响发现:随着模具角度的增加,试样表面附近的CuO颗粒分散性逐渐增强,立方CuO纤维不断变细变长,而且立方CuO颗粒纤维化现象沿径向向内逐渐降低。同时发现了挤压过程中,AgCuO复合材料温度的变化规律:开始挤压时,试样前端温度最高,温度沿径向向外逐渐降低,而横向温度变化不大,最低温度出现在挤压杆与模具的夹角处;试样进入变形区时,变形区的温度最高,温度沿着轴向逐渐降低,沿径向基本一致,最低温度出现在挤压杆与模具的夹角处;试样完全进入定径带后,最高温度出现在变形区左边试样心部,温度从变形区向两边沿轴向逐渐降低,最低温度出现在试样的表面。对挤压过程中CuO颗粒形态演变规律的研究发现:立方CuO颗粒从进入变形区就开始变形,塑性变形主要发生在定径带内;立方CuO颗粒尺寸越小,模具角度越大,越容易变形。单斜CuO颗粒在挤压时只是发生位置的偏移或移动,自身变形不明显;但小尺寸的单斜CuO颗粒有利于突破本身不能变形的限制。最后,通过对比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发现,由于单斜、立方CuO颗粒在挤压过程相互影响,在其组织中都存在四种典型的组织区域。
【关键词】:有限元模拟 反应合成法 AgCuO复合材料 单斜CuO 立方CuO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29
  • 1.1 引言12
  • 1.2 Ag基电触头材料简介12-18
  • 1.2.1 纯金属弥散强化银基电触头材料13
  • 1.2.2 石墨弥散强化银基电触头材料13-14
  • 1.2.3 氧化物弥散强化银基电触头材料14-18
  • 1.2.3.1 AgCdO电触头材料14-15
  • 1.2.3.2 AgSnO_2电触头材料15-16
  • 1.2.3.3 AgCuO电触头材料16-17
  • 1.2.3.4 其它AgMeO电触头材料17
  • 1.2.3.5 AgMeO触头材料的制备方法17-18
  • 1.3 塑性变形技术简介18-25
  • 1.3.1 大塑性变形技术18-24
  • 1.3.1.1 等径角挤压19-20
  • 1.3.1.2 高压扭转20-22
  • 1.3.1.3 累积叠轧22-24
  • 1.3.2 一般塑性变形工艺24-25
  • 1.3.2.1 轧制24
  • 1.3.2.2 挤压、拉拔24-25
  • 1.4 有限元简介25-27
  • 1.4.1 有限元法的发展历史25-26
  • 1.4.2 塑性有限元法的分类26-27
  • 1.4.3 有限元在电接触材料中的应用27
  •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27-28
  •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课题来源28-29
  • 1.6.1 主要研究内容28
  • 1.6.2 课题来源28-29
  •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实验设计29-31
  • 2.1 研究方案29
  • 2.2 实验设计29-31
  • 2.2.1 反应合法制备AgCuO复合材料29-30
  • 2.2.2 塑性变形工艺30
  • 2.2.3 有限元模拟30-31
  • 第三章 AgCuO有限元模型31-44
  • 3.1 有限元软件介绍31-32
  • 3.2 MSC Marc使用及功能介绍32-36
  • 3.2.1 分析问题并简化模型32-33
  • 3.2.2 几何模型的建立33
  • 3.2.3 网格划分33-34
  • 3.2.4 材料特性34
  • 3.2.5 接触条件34-35
  • 3.2.6 初始条件35
  • 3.2.7 网格重划分35-36
  • 3.2.8 载荷工况36
  • 3.2.9 分析任务36
  • 3.3 AgCuO有限元模型的建立36-43
  • 3.3.1 问题分析与简化37
  • 3.3.2 几何模型建立37-38
  • 3.3.3 网格划分与单元类型的选择38-39
  • 3.3.4 定义材料特性39-42
  • 3.3.5 接触条件定义42
  • 3.3.6 定义初始条件42
  • 3.3.7 定义网格重划分参数42
  • 3.3.8 定义载荷工况42
  • 3.3.9 定义分析任务42-43
  • 3.4 模拟过程设计43
  • 3.5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44-84
  • 4.1 不同CuO颗粒尺寸对组织变化的影响44-57
  • 4.1.1 应力、应变分析45-52
  • 4.1.2 组织形貌分析52-57
  • 4.2 不同温度对组织变化的影响57-68
  • 4.2.1 温度分析57-59
  • 4.2.2 组织形貌分析59-63
  • 4.2.3 应力、应变分析63-68
  • 4.3 不同挤压角度对组织变化的影响68-75
  • 4.3.1 组织形貌分析68-70
  • 4.3.2 应力、应变以分析70-75
  • 4.4 实验结果75-82
  • 4.4.1 物相分析75-76
  • 4.4.2 显微组织分析76-78
  • 4.4.3 对比分析78-82
  • 4.5 本章小结82-84
  • 第五章 结论84-85
  • 致谢85-86
  • 参考文献86-93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奖励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浸透法生产电触头材料[J];电工合金通讯;1974年01期

2 吕大铭;;我国钨基电触头材料发展的形势和建议[J];中国钨业;1991年01期

3 蔚淑娟;银-氧化镉电触头材料及产品的研制[J];有色金属;1992年04期

4 张德元;谌南平;;银—钨电触头材料[J];材料科学与工程;1993年01期

5 丁二农;新型银铁电触头材料试验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5年03期

6 谌启明;含钨电触头材料及其工艺与应用探讨[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99年02期

7 黄伟;周世平;杨富陶;孟亮;;我国层状复合电触头材料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材料导报;2001年08期

8 张晓燕;朱礼兵;李家锐;孙涛;;一种新型铜基电触头材料退火行为的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0年16期

9 Paul C.Hydes;陶月梅;;镀钌电触头材料——镀层性质及经济优越性评论[J];贵金属;1980年02期

10 袁弘鸣,毛忠汉,蒲毓瑞;银/铜复合电触头材料[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8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崔玉胜;邵文柱;王岩;甄良;;C_P-Nb-Cr/Cu-Cd电触头材料的组织结构与使用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2 王建永;李增峰;汤慧萍;汪强兵;葛渊;;电触头材料发展概况[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二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付,

本文编号:6474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6474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0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