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谷氨酸纳米水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分子影像学应用
本文关键词:聚谷氨酸纳米水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分子影像学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聚谷氨酸 纳米水凝胶 MR成像 CT成像 肿瘤
【摘要】:随着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的发展,基于纳米尺寸的载体平台为生物医学领域开辟了全新的领域,特别是在临床造影剂方面。目前,超顺磁性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颗粒和金(Au)纳米颗粒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核磁共振(MR)成像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领域。为了提高临床成像的灵敏度,减少造影剂的使用量,一方面需要提升纳米颗粒本身的造影效率,另一方面要提升肿瘤细胞的吞噬量。因此有必要构建一种既可以提升材料本身造影效率,又可以提升肿瘤细胞吞噬量的新型载体系统。纳米水凝胶是由亲水性或两亲性高分子组成的三维网状结构的纳米尺度水凝胶。纳米凝胶具有许多无可比拟的特性,如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高负载能力、易于合成、尺寸可控、易于多功能化等。相比于传统的聚合物载体,纳米水凝胶具有更好的柔性和流动性,在肿瘤部位更易被肿瘤细胞吞噬的特点。此外,纳米颗粒包裹进纳米水凝胶内部结构后可以形成形成团簇结构,产生团簇协同效应增强纳米颗粒的造影效果。聚谷氨酸(γ-PGA)是一种天然的可降解的聚合物,已广泛应用在药物输送、伤口敷料和组织工程方面,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纳米水凝胶载体材料。在前期的工作中,我们分别采用温和还原法合成了聚乙烯亚胺(pei)包覆的fe3o4纳米颗粒以及采用硼氢化钠还原法合成了pei包覆的au纳米颗粒。所合成的以pei稳定的纳米颗粒造影剂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胶体稳定性,血液相容性和细胞相容性,并且它们在动物体内展现出良好的造影效果。此外pei表面的大量氨基不仅可以使fe3o4或au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胶体稳定性,而且可以作为功能基团进行进一步的修饰,从而提高造影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靶向性能。在第2章中,我们通过双乳化的方法合成了负载fe3o4纳米颗粒的γ-pga纳米水凝胶。制备的纳米水凝胶的尺寸大小为152.3±13.12nm,并且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胶体稳定性。mr成像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水凝胶具有较高的r2弛豫率。细胞毒性以及细胞吞噬实验证明纳米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且可以被肿瘤细胞大量吞噬。体内肿瘤成像实验显示出该纳米水凝胶在mr成像造影剂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潜质。最后动物组织分布结果表明该水凝胶在肿瘤部位富集后可以从体内逐渐代谢出去,不会滞留在生物体内,且不会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因此该水凝胶可潜在用作mr成像诊断造影剂。在第3章中,我们以同样的方式合成了负载au纳米颗粒的γ-pga纳米水凝胶。负载au纳米颗粒的纳米水凝胶尺寸大小为108.6±19.14nm,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胶体稳定性。x射线衰减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纳米水凝胶x射线衰减性能高于临床所用的碘海醇造影剂。细胞活力实验以及细胞吞噬实验证明纳米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并且可以被肿瘤细胞大量吞噬。体内肿瘤成像实验显示出该纳米水凝胶在CT成像造影剂方面的应用潜质。最后动物组织分布结果表明该水凝胶在肿瘤部位富集后可以从体内逐渐代谢出去,不会富集在生物体内,且不会对正常组织产生毒副作用。因此该水凝胶可潜在用作CT成像诊断造影剂。总之,我们利用双乳化的方法合成了分别负载Fe3O4或Au纳米颗粒的γ-PGA纳米水凝胶用于MR或CT成像。由于水凝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相容性,未来也许能为MR或CT成像诊断提供一个独特的纳米平台。
【关键词】:聚谷氨酸 纳米水凝胶 MR成像 CT成像 肿瘤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8.17;TB383.1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第一章 绪论13-28
- 1.1 引言13-14
- 1.2 核磁共振(MR)成像14-20
- 1.2.1 核磁共振成像原理14-15
- 1.2.2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15-16
- 1.2.3 超顺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合成16-18
- 1.2.4 超顺磁性Fe_3O_4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18-20
- 1.3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20-22
- 1.3.1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原理20-21
- 1.3.2 CT成像造影剂21
- 1.3.3 金纳米颗粒造影剂的合成与表面修饰21-22
- 1.4 纳米水凝胶(Nanogels)22-26
- 1.4.1 纳米水凝胶概述22
- 1.4.2 纳米水凝胶的结构与特性22-23
- 1.4.3 纳米水凝胶的制备23-24
- 1.4.4 纳米水凝胶的应用领域24
- 1.4.5 基于 γ-聚谷氨酸的纳米载体的应用24-26
-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26-28
- 1.5.1 研究内容26-27
- 1.5.2 课题创新点27-28
- 第二章 负载Fe_3O_4纳米颗粒的 γ-PGA纳米水凝胶的合成、表征及生物体内肿瘤MR成像的研究28-49
- 2.1 引言28-29
- 2.2 实验部分29-35
- 2.2.1 材料和仪器29-30
- 2.2.2 样品的制备30-31
- 2.2.3 样品的表征31-35
- 2.3 结果与讨论35-48
- 2.3.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35-40
- 2.3.2 体外细胞实验40-45
- 2.3.3 动物体内实验45-48
- 2.4 本章小结48-49
- 第三章 负载Au纳米颗粒的 γ-PGA纳米水凝胶的合成、表征及生物体内肿瘤CT成像的研究49-67
- 3.1 引言49-50
- 3.2 实验部分50-55
- 3.2.1 材料和仪器50-51
- 3.2.2 样品的制备51-52
- 3.2.3 样品的表征52-55
- 3.3 结果与讨论55-66
- 3.3.1 材料的合成与表征55-60
- 3.3.2 体外细胞实验60-63
- 3.3.3 动物体内实验63-66
- 3.4 本章小结66-67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7-69
- 4.1 研究结论67-68
- 4.2 课题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3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文章73-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金,陈宁收;γ-聚谷氨酸的性质与生产方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年04期
2 刘静,金映虹,张斌,杨超,曾猛,郑承刚,宋存江;聚谷氨酸的微生物法制备及其水凝胶应用简介[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5年08期
3 黄金;陈宁;;γ-聚谷氨酸的性质与生产方法[J];发酵科技通讯;2005年03期
4 佟盟;徐虹;王军;;γ-聚谷氨酸降解影响因素及其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陆树云;姚俊;徐虹;李莎;yh;;聚谷氨酸批式生物合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生物加工过程;2006年01期
6 疏秀林;施庆珊;冯静;欧阳友生;陈仪本;;γ-聚谷氨酸发酵培养基的Plackett-Burman法优化[J];生物技术通报;2007年04期
7 张宁;旷弛;;利用豆粕发酵生产聚谷氨酸的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8年02期
8 张艳丽;高华;侯飞;于兹东;;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γ-聚谷氨酸的含量[J];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08年03期
9 刘晓鸥;李睿颖;徐勇虎;许勤虎;;聚谷氨酸的生物合成及应用前景[J];食品工程;2009年01期
10 高华;张艳丽;刘克为;;高分子量聚谷氨酸的微生物合成及其发酵过程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欣;陈国广;韦萍;;聚谷氨酸-明胶交联的生物胶的制备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2 姚俊;徐虹;王军;;γ-聚谷氨酸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3 石峰;徐志南;岑沛霖;;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备γ-聚谷氨酸[A];中国资源生物技术与糖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阮红;;γ-聚谷氨酸高效工程菌株的构建和代谢调整[A];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曹旭;徐志南;;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嗾-聚谷氨酸[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6 金映虹;陶剑;郑承纲;邓飞;宋存江;;Bacillus licheniformis NK-03发酵合成聚谷氨酸及其应用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刘文清;肖燕;吴岳林;韩海杰;董虹序;蔺晓娜;董岸杰;;聚谷氨酸-阿霉素前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淑芳;洪彦航;张明睿;宋存江;;γ-聚谷氨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用于创伤敷料的探索[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冯俊;谷燕燕;王淑芳;宋存江;;聚谷氨酸生产菌解淀粉芽孢杆菌LL3内源质粒pMC1消除[A];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潘仕荣;冯敏;;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醋共聚物胶束的制备与表征[A];第九届全国生物材料学术会议(CBMS-9)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少亚 王启兵;生物法聚谷氨酸工艺问世[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记者 郝晓明;聚谷氨酸应用肥料增效技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N];科技日报;2014年
3 符王润邋通讯员 习文江;微生物合成材料又添新秀[N];广东科技报;2008年
4 杨淑娟;美发现有重要功能蛋白质非常“易变”[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慧莉;微生物高效生产γ-聚谷氨酸和β-聚苹果酸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睢博文;pH敏感性Y型聚乙二醇—聚谷氨酸键合阿霉素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新;Bacillus subtilis ZJUTZY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及其分离提纯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2 杜沛;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优化[D];河南大学;2010年
3 陈红燕;γ-聚谷氨酸复合物的制备及金属离子吸附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4 石冬霞;γ-聚谷氨酸的微生物合成、分离纯化及性质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0年
5 窦丽娜;低聚谷氨酸钙的制备条件及功能特性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岑;枯草芽孢杆菌产γ-聚谷氨酸的发酵条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张毅;Bacillus subtilis ZJUTZY发酵生产γ-聚谷氨酸及其絮凝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年
8 孙雯雯;γ-聚谷氨酸的发酵生产及分离提纯工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尹成红;产γ-聚谷氨酸菌株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10 肖磊;三株聚谷氨酸产生菌的鉴定、产物特性及发酵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80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68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