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钨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氧化钨电致变色性能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从实验和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两方面,评述了近些年来为改善氧化钨的电致变色性能所取得的各项研究进展,并深入分析了其在应用领域、性能需求、研发重点等方面所发生的转变趋势.响应时间和循环寿命是固态无机电致变色材料在大面积建筑幕墙应用中两项最重要的性能指标.采用纳米技术合成的具有多孔隙结构的晶态氧化钨,兼具高稳定性和高变色速率,在实验研究上备受关注.简单立方结构的氧化钨,由于构型简易且对称性好,被广泛用作第一性原理计算模型,但从其得到的能隙和晶格常数却与实验出现了诸多的不符.我们聚焦氧化钨嵌锂构型的特征,发现Li-O距离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并认为造成分歧的原因是模型被过度简化,即忽略了氧化钨中普遍存在的钨氧八面体倾斜畸变和由二阶姜-泰勒效应引发的钨偏离八面体体心的结构畸变.以此为基础,提出的畸变立方结构的氧化钨模型能够很好地缩小与实验之间存在的误差.此外,通过对当前已取得的研究结果和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希望能为后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单位】: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关键词】: 电致变色 氧化钨 离子扩散 第一性原理计算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批准号:2015AA034204)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项基金(批准号:Z151100001615038)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TB34;TQ136.13
【正文快照】: 1引言 随着能源价格的不断上涨,节能与环保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高的关注,对建筑供暖与制冷的能耗控制问题也由此而生.其中,通过窗户散失所产生的能量损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美国建筑能耗约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0%—25%.这样一来,仅为补偿窗户的热损失,每天就需消耗100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由江西泰河山钨矿石所萃取氧化钨之净化研究[J];化工学报;1950年Z1期
2 徐兆华;盛奕;;由钨锰铁矿提取高纯度氧化钨[J];杭州大学学报;1959年05期
3 金万逸,马树钦;利用火花源质谱增值法定量分析氧化钨[J];质谱学杂志;1983年03期
4 王志宽;;兰色氧化钨中铵离子的直接蒸馏法测定[J];化工冶金;1983年04期
5 邵丙铣,陈祥君,郑庆平,戎瑞芬;氧化钨薄膜微型电化学器件的研究[J];分析化学;1993年07期
6 张青龙;吴国友;朱华;沈毅;;纳米氧化钨薄膜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质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6年01期
7 A.K.Basu;程会文;;用干氢还原兰色氧化钨[J];湖南冶金;1980年01期
8 庞风荣;;铁水连续测温用抗氧化钨铼偶代铂铑偶的试验研究[J];铸造技术;1990年06期
9 廖寄乔,王华;氧化钨物理特征的分析[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3期
10 高麟,王世良,贺跃辉,黄伯云;绒球状结构氧化钨的制备[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苏程裕;杨宗坤;林中魁;林文;;电浆电弧气凝合成法制备氧化钨奈米棒之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余钱红;牟婉君;谢翔;李兴亮;张锐;魏洪源;;钽掺杂球形氧化钨的合成与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3 姜文伟;陈响明;;氧化钨微观结构的研究[A];2010(南昌)中西部第三届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吕彦力;徐甲强;闫秀銮;李超;邵晨;;掺杂对氧化钨氨敏特性的影响[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李竹影;章铭亮;杨少红;马云;;由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掺氧化钼的氧化钨薄膜的电致变色性能[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6 刘飞;郭同义;李立方;莫小姝;甘海波;陈军;邓少芝;许宁生;;高品质氧化钨纳米线的低温定域制备工艺及单根纳米线的物性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黄凯;潘清涛;杨丰;倪世兵;贺德衍;;氧化钨纳米针尖阵列的制备与场发射性能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王怡 通讯员 丛杉;新型氧化钨量子点电极材料问世[N];科技日报;2014年
2 ;氧化钨光触媒轻松抗菌净化空气[N];科技日报;2014年
3 《经济学人》 徐瑶 译;为光伏发电捕获更多阳光[N];中国电力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克伟;气敏和光催化导向的氧化钨纳米结构设计与改性[D];北京化工大学;2014年
2 李嘉胤;氧化钨水合物微/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3年
3 徐宇兴;一维纳米结构氧化钨的制备、表征和气敏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孙士斌;低维纳米结构氧化钨和二硫化钨的制备及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叶晨;溶剂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钨(W_(18)O_(49))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郭晓晓;纳米氧化钨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3 徐英明;氧化钨基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物理化学性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覃红丽;介孔氧化钨和硫化钨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福州大学;2005年
5 王晓毅;一维氧化钨和氧化钼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曾晶;基于阳极氧化法的多孔氧化钨气敏薄膜的制备与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王力梅;氧化钨基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8 孙庆军;水热与微波水热法合成形貌可控纳米氧化钨粉体[D];新疆大学;2008年
9 辛志峰;从钨硅杂多酸到氧化钨陶瓷[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莹莹;氧化钨纳米材料的电纺法制备及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09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70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