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二茂铁前驱体法合成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06:29

  本文关键词:二茂铁前驱体法合成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功能材料 超顺磁性 光催化剂 荧光 蛋黄结构


【摘要】:在众多的磁性材料中,四氧化三铁(Fe3O4)纳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高饱和磁化率、环境友好、化学稳定性强、低毒性等优点,在不同领域中均展现了应用前景。将纳米Fe3O4和其他功能材料有机结合,发展多功能纳米材料,是当前的研究趋势。目前,复合材料的制备主要是采用分步合成,然后组装的方式来获得,周期和成本均较长,且材料结构不够稳固。发展简便的化学合成路径,制备稳定的、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纳米颗粒是当前研究的迫切需要。二茂铁是一种常用的无机试剂,其在溶剂热条件下容易产生稳定的Fe3O4和C的复合纳米结构。利用二茂铁的这种特性,本论文致力于使用其做前驱体来制备稳定的核壳多功能纳米材料,并系统研究材料的各种性能。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首先,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制备具有“核-壳-壳”结构的Fe3O4@C@CdS复合光催化剂的方法。我们通过一步溶剂热碳化二茂铁得到了尺寸均一核壳Fe3O4@C纳米颗粒。这些Fe3O4@C纳米颗粒不仅作为磁性核,亦可利用C壳层充分吸附Cd2+离子,在微波辐射下作为模板来沉积生成CdS纳米晶。得到的Fe3O4@C@CdS复合纳米颗粒具形貌规则、尺寸均一、结构稳定的特点。在光降解有机染料的实验中,材料展现出了良好的光催化活性以及可循环利用性。其次,发展了一种以Fe3O4@C空球为模板原位合成ZnFe2O4@C@ZnO空球纳米颗粒的方法。通过利用SiO2纳米球为模板溶剂热碳化二茂铁,得到了均匀的SiO2@Fe3O4@C纳米颗粒,并在热碱刻蚀下得到了Fe3O4@C空球。利用锌源和Fe3O4的缓慢反应及碳层的吸附作用,获得了ZnFe2O4@C空球并在其上附着ZnO颗粒,从而形成了磁性半导体异质结,且复合材料的成份可控。所制备的ZnFe2O4@C@ZnO空球,具有尺寸均一、形状规则、分散性好及磁性强等特点。同时,研究了材料在光催化降解染料的性能及其在葡萄糖检测上的应用。最后,制备了一种新颖的、具有yolk-shell结构的上转换/碳/四氧化三铁复合纳米结构。通过利用NaYF4@SiO2为模板并碳化二茂铁,得到了三壳层的复合纳米结构。通过刻蚀SiO2,可使材料的上转换荧光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并获得yolk-shell结构的NaYF4@Fe3O4@C纳米颗粒。由于颗粒的空隙可装载荧光试剂,且能和上转换颗粒发生能量传递,我们成功将该颗粒用于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中。通过使用邻2-(2-羟基-5-磺基苯偶氮)亚苄基肼基苯甲酸单钠盐(以下简称ZMSS),颗粒在检测Cu2+离子上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且可利用材料的磁性进行金属离子的提取及分离。
【关键词】:多功能材料 超顺磁性 光催化剂 荧光 蛋黄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3
  • 1.1 引言11-12
  • 1.2 磁性纳米材料12-13
  • 1.3 磁性复合纳米材料13-20
  • 1.3.1 磁性复合纳米颗粒用于生物应用14-18
  • 1.3.2 磁性光催化剂的合成18-20
  • 1.4 二茂铁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20
  •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20-23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20-21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21-23
  • 2 磁性光催化剂Fe_3O_4@C@CdS纳米颗粒的合成和性质研究23-37
  • 2.1 前言23-24
  • 2.2 实验试剂24-25
  • 2.3 实验表征手段25
  • 2.4 样品制备25-27
  • 2.4.1 合成Fe_3O_4@C纳米颗粒25-26
  • 2.4.2 合成Fe_3O_4@C@CdS纳米颗粒26
  • 2.4.3 光催化实验26
  • 2.4.4 光催化的循环利用实验26-27
  •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27-35
  • 2.5.1 合成机理27-28
  • 2.5.2 相、结构及形貌分析28-30
  • 2.5.3 反应条件及物料用量的影响30-31
  • 2.5.4 Fe_3O_4@C@CdS复合纳米颗粒的催化性质31-33
  • 2.5.5 Fe_3O_4@C@CdS纳米颗粒的磁性质及重复利用33-35
  • 2.6 本章小结35-37
  • 3 可重复利用空心结构ZnFe_2O_4@C@ZnO磁性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质研究37-59
  • 3.1 前言37-39
  • 3.2 实验试剂39-40
  • 3.3 实验表征手段40-41
  • 3.4 样品制备41-42
  • 3.4.1 合成Fe_3O_4@C空心纳米颗粒41
  • 3.4.2 合成ZnFe_2O_4@C@ZnO空心纳米颗粒41
  • 3.4.3 光催化降解染料及循环催化实验41-42
  • 3.4.4 类过氧化酶实验42
  • 3.4.5 葡萄糖检测实验42
  •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42-58
  • 3.5.1 ZnFe_2O_4@C@ZnO纳米颗粒的合成机理42-44
  • 3.5.2 相、结构及形貌分析44-46
  • 3.5.3 物料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46-48
  • 3.5.4 ZnFe_2O_4@C@ZnO纳米颗粒的磁性质分析48-49
  • 3.5.5 ZnFe_2O_4@C@ZnO纳米颗粒的组分分析49-51
  • 3.5.6 ZnFe_2O_4@C@ZnO纳米颗粒类过氧化氢酶活性分析51-54
  • 3.5.7 ZnFe_2O_4@C@ZnO纳米颗粒检测葡萄糖实验54-56
  • 3.5.8 ZnFe_2O_4@C@ZnO纳米颗粒光催化活性及循环催化实验分析56-58
  • 3.6 本章小结58-59
  • 4 磁回收蛋黄结构多功能NaYF_4@Fe_3O_4@C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性质研究59-79
  • 4.1 前言59-61
  • 4.2 实验试剂61-62
  • 4.3 实验表征手段62
  • 4.4 样品制备62-64
  • 4.4.1 NaYF_4:Yb,Tm@SiO_2@Fe_3O_4@C纳米颗粒62-63
  • 4.4.2 上转化纳米颗粒与ZMSS之间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研究实验63
  • 4.4.3 特异性检测Cu~(2+)实验63-64
  • 4.5 结果分析与讨论64-78
  • 4.5.1 蛋黄结构NaYF_4@Fe_3O_4@C纳米颗粒的合成机理64-65
  • 4.5.2 物料用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65-67
  • 4.5.3 NaYF_4@Fe_3O_4@C纳米颗粒的形貌、相表征67-70
  • 4.5.4 NaYF_4@Fe_3O_4@C纳米颗粒FTIR表征70-71
  • 4.5.5 NaYF_4@Fe_3O_4@C纳米颗粒XPS表征71-73
  • 4.5.6 NaYF_4@Fe_3O_4@C纳米颗粒VSM表征73-74
  • 4.5.7 NaYF_4@Fe_3O_4@C纳米颗粒检测Cu~(2+)机理分析74-75
  • 4.5.8 ZMSS的用量对荧光的影响75-77
  • 4.5.9 特异性检测Cu~(2+)77-78
  • 4.6 本章小结78-79
  • 5 本文总结79-81
  • 参考文献81-95
  • 致谢95-96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96-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荣,张所信,张田林,王为国,江龙法,张俊;葡胺糖丙酰二茂铁的合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樊陈莉;商永嘉;;二茂铁乙炔合成方法的改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李敏;杨秉勤;袁宏安;赵炜;史真;;二茂铁环蕃化合物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6年02期

4 芦齐;乔庆东;;二茂铁的电解合成及应用[J];化学与黏合;2011年04期

5 陈战国;严向阳;汤发有;张国防;王海;范晓辉;;综合实验“乙酰二茂铁的合成”中乙酰化方法的改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02期

6 尹荣捚;新法合成二茂铁[J];兰州大学学报;1979年03期

7 宋礼成;莫斯特·查路·卡宾古;;β,β-二苯丙酰二茂铁及其肟的合成[J];化学通报;1979年04期

8 尹荣捚;二茂铁对石油烃的消烟作用与新合成法[J];兰州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9 尹荣捚;;减轻大气污染的燃料助燃消烟添加剂——二茂铁[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0年08期

10 王端,赵本良;合成二茂铁方法的再改进[J];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士民;王利国;杨本群;邓友全;;氯铝酸离子液体中一步法合成乙基二茂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吴凯强;鄢剑锋;谢莉莉;袁耀锋;;一种新型[4]二茂铁环蕃的合成与晶体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尹利献;刘明舜;傅南雁;;1,1’-二(重氮乙酰基)二茂铁的热解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6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4 冷鑫;李湘广;李丽丽;杨秉勤;;二茂铁环蕃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朱成臣;李大成;窦建民;;二茂铁二(二苯基磷)银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6 施金祥;李保国;边占喜;陈树峰;;二茂铁联烯衍生物的合成[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7 苏永胜;李保国;许敏;;三甲硅氧烷基双二茂铁甲酮的合成和性质[A];中国化学会第四届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杨秉勤;史真;李剑利;李涛;张俊珍;;二茂铁酯环蕃的合成及表征[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9 张铁明;李海涛;张因;高春光;赵永祥;;1-1’-双(三乙氧基硅基乙基)二茂铁的合成[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高波;白银娟;郭媛;李剑利;杨秉勤;;新型二茂铁环蕃的合成及表征[A];全国第十四届大环化学暨第六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NDAMANISHA Jean Chrysostome;有序介孔碳改性:合成与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龚勇华;新型四嗪和二茂铁吡啶盐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胡斌;基于二茂铁骨架的手性亲核催化剂的合成及其催化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胡向平;平面手性二茂铁配体的设计、合成及其Pd-配合物在催化不对称烯丙基取代反应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03年

5 皮超;基于C-H键活化构建C-C/C-N键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瑶;微波场中二茂铁热解制备碳纳米管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马江微;新型二茂铁类手性膦—亚磺酰胺配体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反应中的应用[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3 邵光魁;新型二茂铁双酰胺受体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4 张松;手性磷酸控制钯催化合成平面手性二茂铁化合物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6年

5 秦培余;二茂铁甲醛催化苯甲醇和苯基乙醇β烷化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李丹;二茂铁前驱体法合成磁性复合纳米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年

7 高仁庆;1,1'-双取代二茂铁叔胺的合成及表征[D];天津大学;2007年

8 张莉莉;基于二茂铁的多位点受体的合成、表征及超分子电化学识别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徐健;乙酰基二茂铁亚胺合成方法学及苯甲酰二茂铁苄基叔胺的合成[D];天津大学;2006年

10 周宁;手性二茂铁亚胺环金属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及鉴定[D];郑州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711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711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f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