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硅纳米纤维于铝膜腔体内的合成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氧化硅纳米纤维于铝膜腔体内的合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孔阳极氧化铝膜 有机小分子 二氧化硅 纳米纤维 金属离子 吸附分离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纳米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引起了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较多领域的极大兴趣和关注。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多种手段相继合成出具有不同形貌的纳米材料。典型的一维纳米材料有如纳米管、纳米线、纳米棒、纳米带等,其中二氧化硅纳米纤维因其独特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载体、传感器、药物缓释和环境治理等领域。特别是其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存在大量的羟基,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金属离子吸附分离材料。本论文分别在以有机小分子为模板和无有机模板剂的条件下,采用溶胶凝胶的方法,通过压力诱导的方式,于多孔阳极氧化铝膜腔体内进行了二氧化硅纳米纤维材料的合成。利用N2吸附脱附(BET)、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考察了正硅酸乙酯(TEOS)浓度、晶化时间对二氧化硅纳米纤维产物形貌的影响,实验制得的复合功能铝膜成功用于金属离子(Fe~(2+))的分离,同时考察了溶液的pH值、流速等因素对吸附分离的影响。具体工作如下:(1)以有机小分子为模板于铝膜腔体内的二氧化硅纳米纤维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Fe~(2+))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在以有机小分子葡萄糖为模板于铝膜腔体内合成二氧化硅纳米纤维体系中,通过N2吸附-脱附分析表明:当晶化时间为24 h时,此时的比表面积为7.1874 m2/g,孔体积为0.0394 mL/g。通过TEM可以看到,在形成的二氧化硅纳米纤维表面,分布着大小较为均一的孔道。在以有机小分子DBTA为模板于铝膜腔体内合成二氧化硅纳米纤维体系中,通过N2吸附-脱附分析表明:当晶化时间为24 h时,此时的比表面积为12.0531m2/g,孔体积为0.0384 mL/g。由TEM可以看出,合成的二氧化硅纳米纤维表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孔状结构。通过上述方法制得的复合功能铝膜被应用于吸附分离金属离子(Fe~(2+)),结果表明:实验固定Fe~(2+)的量为1.0μg/mL,最佳吸附条件为pH为5.0,流速1.5 mL/min,试样体积为2 mL。(2)以无有机模板剂为模板于铝膜腔体内的二氧化硅纳米纤维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Fe~(2+))的吸附分离性能研究。在无有机物为模板的情况下于铝膜腔体内进行二氧化硅纳米纤维合成研究中发现,改变正硅酸乙酯的浓度和调节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形貌产生一定的影响,最佳制备条件为正硅酸乙酯浓度为0.4 mol/L,晶化时间为48 h时,制得的纳米纤维长60μm,直径约为100 nm。实验将无有机物为模板情况下制得的复合功能铝膜成功用于金属离子(Fe~(2+))的吸附分离,考察了溶液的pH值、流速和体积对吸附分离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固定Fe~(2+)的量为1.0μg/mL时,pH为5.0、流速为1.0 mL/min,试样体积为2mL时吸附分离效果最佳。
【关键词】:多孔阳极氧化铝膜 有机小分子 二氧化硅 纳米纤维 金属离子 吸附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1
- 1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9
- 1.1.1. 纳米材料的定义和性质11-12
- 1.1.2. 一维纳米材料12-13
- 1.1.3. 二氧化硅的结构和性质13-15
- 1.1.4. 二氧化硅纳米纤维的制备15-17
- 1.1.5. 二氧化硅纳米纤维的表征17-18
- 1.1.6. 二氧化硅纳米纤维应用于金属离子(Fe~(2+))的吸附分离18-1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0
- 1.3 本论文选题依据、意义和研究内容20-22
- 2 以有机小分子为模板的SiO_2纳米纤维于铝膜腔体内的合成及吸附分离性能研究22-33
- 2.1 引言22
- 2.2 实验部分22-25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22-24
- 2.2.2 前驱液的制备24
- 2.2.3 复合功能铝膜的制备24
- 2.2.4 二氧化硅纳米纤维的制备24
- 2.2.5 复合功能铝膜对Fe~(2+)的吸附分离24-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3
- 2.3.1 以葡萄糖为模板的SiO_2纳米纤维于铝膜腔体内的合成及吸附分离性能研究25-28
- 2.3.2 以DBTA为模板的SiO_2纳米纤维于铝膜腔体内的合成及吸附分离性能研究..182.4 本章小结28-33
- 3 无有机模板剂的SiO_2纳米纤维于铝膜腔体内的合成及其吸附分离性能研究33-46
- 3.1 引言33
- 3.2 实验部分33-35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33-34
- 3.2.2 前驱液的制备34
- 3.2.3 复合功能铝膜的制备34
- 3.2.4 二氧化硅纳米纤维的制备34
- 3.2.5 复合功能铝膜对Fe~(2+)的吸附分离34-35
- 3.3 结果与讨论35-45
- 3.3.1 二氧化硅纳米纤维的形貌及特征35-37
- 3.3.2 反应结果的影响37-44
- 3.3.3 复合功能铝膜对Fe~(2+)的吸附分离44-45
- 3.4 本章小结45-46
- 4 结论与展望46-47
- 参考文献47-53
- 附录: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奚白;徐桂英;段妮丽;李华;于春婷;王春蓉;;吸附分离二甲苯的分子筛微波改性条件研究[J];现代化工;2007年S2期
2 余国泰,庞叔薇;巯基棉吸附分离大气中汞的状态研究[J];科学通报;1982年18期
3 А.М.Архаров;Ю.В.Никифоров;沈跃;;空气吸附分离装置的研究[J];低温与特气;1986年04期
4 杨峰,文咏祥,韩向阳;甲烷热氯化吸附分离组合工艺生产二氯甲烷、三氯甲烷[J];现代化工;2001年11期
5 黄少凯;秦炜;戴猷元;;弱碱性树脂吸附分离丙酮酸的特性研究(英文)[J];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7年06期
6 何广湘;靳海波;杨索和;李文艳;杨春育;;2,6-二异丙基萘与2,7-二异丙基萘的吸附分离[J];化学工程;2010年10期
7 ;固定床气相法吸附分离炼焦付产二甲苯[J];合成纤维工业;1978年01期
8 谷振华,李英春,张玉石,顾众庆;吸附分离焦化苯中噻吩方法的研究[J];化学工程师;1996年02期
9 杨峰,文咏祥,韩向阳;甲烷热氯化吸附分离组合工艺生产二氯甲烷、三氯甲烷[J];中国氯碱;2001年02期
10 徐桂英,赵振宁,奚白;吸附分离二甲苯分子筛的改性条件研究[J];燃料与化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祥芝;;气体的吸附分离与再生[A];第四届全国低温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孔祥芝;;气体的吸附分离与再生[A];第五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袁直;李纪红;冯菁;孙平川;;吸附分离材料的吸附机制研究方法[A];2008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次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4 席芳;林文胜;顾安忠;刘薇;齐研科;;碳分子筛吸附分离CH_4/N_2混合物的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正军;刘明言;;银杏黄酮液固循环流化床吸附分离[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6 席芳;林文胜;顾安忠;刘薇;齐研科;;碳分子筛吸附分离CH_4/N_2混合物的研究进展[A];上海市制冷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吕修亮;王彬;干磊;谢亚勃;李建荣;;一种具有独特吸附分离行为的多孔金属有机骨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8 阎虎生;;多重弱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效应的应用-从吸附分离到药物控释[A];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预印集[C];2010年
9 宋伟朝;胡同亮;陈强;徐笑康;卜显和;;极性基团修饰的多孔有机骨架材料及其对二氧化碳的选择性吸附和捕获[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周花蕾;韩大明;李文军;;用于吸附分离CH_4/CO_2的碳分子筛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特约记者 陶炎 通讯员 凌锋;吸附分离法生产PDEB首获成功[N];中国化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乔智威;流体混合物吸附分离的分子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菲菲;频率响应法研究分子筛及改性分子筛的吸附性能[D];兰州大学;2008年
3 张中正;二氧化碳的吸附分离[D];天津大学;2012年
4 程屹俊;人参不同层次化学物质组的绿色化学制备方法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杨江峰;基于低浓煤层气CH_4/N_2吸附分离微孔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芬容;CO_2/CH_4在微波活性炭上的吸附分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玉;两种新型GrO@MOF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对CO_2/CH_4的吸附分离[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黄莉薇;二氧化硅纳米纤维于铝膜腔体内的合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华;微波法对吸附分离二甲苯的分子筛改性条件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4 王晓峰;二氧化碳中含氧有机物的吸附分离[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马琳琳;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中气体混合物吸附分离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6 吴永标;MOFs材料上吸附分离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晓波;莲心碱与叶绿素吸附分离的行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于晓荣;改性分子筛制备工艺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6年
9 王一竹;基于MSPC的化工吸附分离过程监控与诊断[D];江南大学;2005年
10 吴,
本文编号:805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05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