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锗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12:39

  本文关键词:锗基纳米材料的合成及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材料


【摘要】:近年来,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技术的迅猛发展激发了对新一代安全,廉价,循环寿命长,比容量高的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商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是碳类材料,理论容量低,限制了锂离子电池容量的进一步提高。锗基材料是一类高容量的材料,因此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候选负极材料。但是高容量负极材料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一些瓶颈问题:1)材料制备复杂繁琐,效率低,2)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大,导致电极材料粉碎和导电网络崩溃,无法实现高容量循环。因此,通过设计锗基材料结构及与碳材料复合等方法,来改善锗基材料的容量衰减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从材料结构设计出发,制备空心球结构,多孔复合材料等结构抑制体积膨胀问题,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成果如下:一、无定型态GeO_x空心球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利用H2气泡作为模板,经溶剂热的方法一步制备无定型态GeO_x空心球材料。在该负极材料中,GeO_x空心球电极在500mAg~(-1)电流密度下充放电循环100次后,容量为794mAhg~(-1)。二、Ge/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池性能研究。常温下利用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凝胶前驱体,经高温热还原的方法得到多孔Ge/C复合材料。这种独特的三维结构拥有多孔性,均匀的颗粒分布在框架中。得到的Ge/C复合材料显示了高的可逆容量和优越的循环性能。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Ge/C电极在100mA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容量在1016mAhg~(-1)。三、核壳结构Zn_2GeO_4@C纳米棒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这一章采用水热方法首先制备Zn_2GeO_4纳米棒。多巴胺作为碳源沉积在Zn_2GeO_4纳米棒上,再在氮气气氛中煅烧包碳,得到Zn_2GeO_4@C纳米棒负极材料。Zn_2GeO_4@C核壳纳米棒电极具有较高的可逆比容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在635mAhg~(-1),是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候选者。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TM9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0 引言10
  • 1.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历程10-11
  • 1.2 锂离子电池结构与工作原理11-12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概括12-16
  • 1.3.1 碳材料12-13
  • 1.3.2 过渡金属氧化物13
  • 1.3.3 硅、锗等合金化型负极材料13-16
  • 1.3.3.1 硅负极材料13-14
  • 1.3.3.2 锗负极材料14-16
  • 1.4 负极材料容量衰减问题的研究16-17
  • 1.4.1 负极材料的体积变化16
  • 1.4.2 SEI膜的形成16-17
  • 1.4.3 电解液的分解17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17-18
  • 参考文献18-24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24-28
  • 2.1 实验试剂24-25
  • 2.2 实验设备25
  • 2.3 材料的分析方法25-26
  • 2.3.1 X射线衍射法(XRD)25-26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26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26
  • 2.3.4 拉曼光谱测试(Raman)26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26
  • 2.4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和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26-28
  • 2.4.1 扣式半电池的制备和组装26-27
  • 2.4.2 电化学性能测试27
  • 2.4.3 循环伏安测试(CV)27
  • 2.4.4 交流阻抗测试(ESI)27-28
  • 第三章 无定型态GeO_x空心球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28-44
  • 3.1 引言28-29
  • 3.2 实验部分29-30
  • 3.2.1 实验药品及设备29
  • 3.2.2 无定形态GeO_x空心球的制备29
  • 3.2.3 材料的表征29
  • 3.2.4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29-30
  • 3.3 T-GeO_x空心球的结构表征30-33
  • 3.3.1 T- GeO_x空心球的XRD和组分分析30-31
  • 3.3.2 T-GeO_x空心球的的形貌31-33
  • 3.4 形成机理33-34
  • 3.5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分析34-38
  • 3.6 本章小结38
  • 参考文献38-44
  • 第四章 Ge/C复合材料的合成及电池性能研究44-57
  • 4.1 引言44-45
  • 4.2 实验部分45
  • 4.2.1 材料的制备45
  • 4.2.2 材料的表征45
  • 4.2.3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45
  • 4.3 结果与讨论45-52
  • 4.3.1 形成机理45-46
  • 4.3.2 表征分析46-52
  • 4.3.2.1 煅烧温度对Ge/C复合材料形貌和结构的影响46-49
  • 4.3.2.2 电化学性能测试及分析49-52
  • 4.4 本章小结52
  • 参考文献52-57
  • 第五章 核壳结构Zn_2GeO_4@C纳米棒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57-69
  • 5.1 引言57-58
  • 5.2 实验部分58
  • 5.2.1 材料的制备58
  • 5.2.2 材料的表征58
  • 5.2.3 电池的组装和测试58
  • 5.3 反应参数对形成Zn_2GeO_4产物的影响58-60
  • 5.3.1 pH对反应的影响58-59
  • 5.3.2 反应时间的影响59-60
  • 5.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60
  • 5.4 结果与讨论60-64
  • 5.4.1 表征分析60-62
  • 5.4.2 电池性能62-64
  • 5.5 本章小结64-65
  • 参考文献65-69
  • 附录69-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硅基负极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4期

2 刘元刚;唐致远;陈玉红;徐强;;商品化石墨作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表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02期

3 罗益锋;碳纤维制的锂电池负极材料[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6年Z1期

4 池汝安;陈志伟;路莎莎;;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液相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5 张强;艾常春;刘洋;胡意;张睿;田琦峰;;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年03期

6 赵敏;;一种可弯折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J];橡胶工业;2009年09期

7 张力;;日本将量产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J];现代化工;2012年08期

8 王红强;李庆余;颜志雄;张安娜;代启发;;锂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对其大倍率充放电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工;2007年07期

9 ;索尼新型锂电池采用锡类负极材料使容量增加25%[J];粘接;2011年09期

10 刘先龙,宋怀河,陈晓红;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类炭负极材料的改性[J];炭素技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星;姚霞银;许晓雄;刘兆平;;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4 罗飞;褚赓;李俊杰;李泓;陈立泉;;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5 杨军;王可;文钟晟;解晶莹;刘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锂电池负极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唐好庆;唐致远;;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冯雪娇;杨军;苗荣荣;王久林;努丽燕娜;;硅基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及电化学研究[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丽君;张涛;吴宇平;吴浩青;;锂离子电池碳包覆负极材料的研究[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朋建;尹鸽平;郝雪峰;;锂离子电池硅铜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东周;锂电负极材料开发亟须多样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钱卓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 李培强;平度将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0年

3 王芳 姜木金;科捷项目建设争分夺秒[N];镇江日报;2010年

4 钱卓 许伟军;平度加快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1年

5 万红波 谢燕婷 胡玉连;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6 徐海 明山 兆军;低温镍-氢电池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1年

7 ;金属贮氢/镍电池用无钴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黄正 首席记者 彭文辉;正拓新能源公司签约投资我市锂能产业[N];宜春日报;2011年

9 李玉峰;建北方最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N];天津日报;2006年

10 记者解广军;北汽集团投资鸡西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深加工项目奠基[N];鸡西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洪岭;锂离子电池用锡基、铁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肖涵;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伟;钛氧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夏青;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汤红;锂离子电池硅/rGO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6 沈飞;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碳基负极材料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李维汉;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碳基及合金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吴昊;硅/锗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9 任文锋;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6年

10 李永妮;生物模板法合成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O_2/C及其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斌;SnO_2/Cu/C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和嵌锂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宋怡楠;氧化石墨热解炭与硬炭作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窦一博;锂离子电池硅基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文思静;喷雾干燥法合成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杨中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_2Ti_3O_7@CNT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张峗;镁空气电池电极材料及电解液的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胡超;液态丙烯腈低聚物包覆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D];深圳大学;2015年

8 吴玉潭;低电压高容量锂电池钒基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刘恩诚;一氧化硅/石墨/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颜世银;锂离子电池改性硅/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869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869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c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