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ylene-D薄膜原料制备工艺研究
本文关键词:Parylene-D薄膜原料制备工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Paylene-D型 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 H_2O_2/HBr 2 5二氯对二甲苯
【摘要】:Parylene系列薄膜是单体对二甲苯环二体及其衍生物经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一种新型涂层材料。因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微电子、半导体、传感器、磁性材料、医疗器械、文物保护等诸多领域。Parylene D型薄膜的结构是苯环上两个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通过引入两个氯原子,增加了材料的密度,使其具有更高的耐热能力。其作为涂层材料,防护效果更加显著。本文对Parylene D型薄膜的原料——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合成工艺进行研究,选择适宜的工艺路线,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提高收率,为实现D型单体的工业化生产作准备。首先,以2,5-二氯对二甲苯为原料,研究了几种不同卤代剂对苄基取代效果,比较了这几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中卤代效果较好的NBS溴代法、HBr/H2O2溴代法进行工艺条件的优化,分别考察了反应物料摩尔比、溶剂的种类、不同引发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当用NBS作溴代剂时,以三氯甲烷为溶剂,NBS与2,5-二二氯对二甲苯物质的量比为1.1:1,BPO作引发剂,于回流温度反应3小时,在此较优工艺条件下得到产物的收率:一溴代产率为77%,二溴代产率为8%;当用HBr/H2O2体系溴代时,以三氯甲烷为溶剂,在40W白炽灯照射下2,5-二氯对二甲苯、HBr、H2O2物质的量比为1:1.2:2,于回流温度反应12小时,在此较优工艺条件下得到产物的收率分别为一溴代收率75%,二溴代收率10%。其次,本文研究了溴代物与三甲胺生成季铵盐的工艺条件,分别考察了反应物料摩尔比、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出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在冰水浴条件下,过量0.2倍的三甲胺与溴代物反应1.5小时。在此较优工艺条件下得到产物的收率最大,为93.5%。最后,本文研究了以季铵盐为原料制备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的工艺条件,分别考察了反应物料摩尔比、溶剂种类、阻聚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得出较优工艺条件为:质量分数为0.8wt%的吩噻嗪作阻聚剂,氢氧化钠的浓度为40%,其与季铵盐的物质量比为5:1,于110℃反应10小时。在此较优工艺条件下得到的产物收率为48.7%,产品纯度大于75.6%。
【关键词】:Paylene-D型 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 H_2O_2/HBr 2 5二氯对二甲苯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4
- 1.1 概述10-12
- 1.2 Parylene薄膜的成膜机理、性能及应用12-18
- 1.2.1 成膜机理12-13
- 1.2.2 各项性能参数13-17
- 1.2.3 应用17-18
- 1.3 对二甲苯环二体的合成方法18-20
- 1.3.1 Gorham热解法19-20
- 1.3.2 Hofmann消除法20
- 1.4 Parylene D型单体制备方法20-22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内容22-24
- 第二章 季铵盐的合成反应24-46
- 2.1 引言24-25
- 2.2 实验部分25-30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25-26
- 2.2.2 实验方法26-29
- 2.2.3 产物表征与收率计算29-30
- 2.3 结果与讨论30-38
- 2.3.1 以NCS/BPO为原料进行氯代30-31
- 2.3.2 以溴素为原料溴代31-32
- 2.3.3 以NBS/BPO为原料进行溴代32-35
- 2.3.4 以H_2O_2/HBr体系溴代35-38
- 2.3.5 反应机理分析38
- 2.4 以溴代物为原料制备季铵盐38-41
- 2.4.1 实验方法38-39
- 2.4.2 实验因素考察39-41
- 2.5 结构表征41-45
- 2.5.1 质谱图分析41-44
- 2.5.2 ~1H NMR分析44-45
- 2.6 本章小结45-46
- 第三章 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的制备46-64
- 3.1 前言46
- 3.2 以季铵盐为原料合成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46-58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46-48
- 3.2.2 实验合成过程及分析方法48-51
- 3.2.3 以N-(4-甲基-2,5二氯-苄基)-三甲基溴化铵为原料制备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的合成51-55
- 3.2.4 以N-(4-溴甲基-2,5二氯-苄基)-三甲基溴化铵(BPA)为原料合成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55-56
- 3.2.5 以2,5-二氯-对二(溴化三甲胺)甲苯为原料合成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56-57
- 3.2.6 以2,5-二氯-对二甲苯为原料合成四氯代对二甲苯环二体57-58
- 3.3 结构表征58-62
- 3.3.1 液相色谱检测58-59
- 3.3.2 红外光谱分析59-60
- 3.3.3 ~1H NMR分析60-61
- 3.3.4 质谱分析61-62
- 3.3.5 DSC分析62
- 3.4 本章小结62-64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64-66
- 4.1 结论64-65
- 4.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新习;亚洲对二甲苯需求将转旺[J];当代石油石化;2002年08期
2 曾新习;生产对二甲苯的新技术[J];当代石油石化;2002年11期
3 钱伯章;分离对二甲苯的低投资工艺[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3年03期
4 谢刚,司马坚,李希;对二甲苯催化氧化温度特性[J];聚酯工业;2003年05期
5 ;我国对二甲苯进口量将逐年增长[J];河南化工;2004年07期
6 高枫;;世界对二甲苯扩能态势强劲[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年13期
7 李晨;;国内外对二甲苯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1年10期
8 凌育宸;唐明道;潘习哲;;对二甲苯的分离及其红外光谱的鉴定[J];化学通报;1964年02期
9 ;对二甲苯提纯新法[J];胜利石油化工;1973年02期
10 ;1995年全球将投产的对二甲苯装置[J];广东化工;199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建新;肖翔;朱伟;;不同操作方式下对二甲苯的氧化反应[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2 朱志荣;谢在库;李灿;;分子筛择形催化合成对二甲苯的技术进展[A];第四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琰;黄民;孔德金;谢在库;李佟茗;;新型二甲苯结晶工艺的设计与优化[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4 潘怡;孙伟振;赵玲;;对二甲苯液相催化氧化动力学模型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7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成有为;李希;;对二甲苯(PX)氧化工艺的比较与剖析[A];中国化工学会2003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李小龙;廖俊生;帅茂兵;;聚氯代对二甲苯薄膜的γ辐射老化表征[A];2006全国核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伟;对二甲苯进口量价齐升[N];中国化工报;2006年
2 孔海燕;对二甲苯进口价增量稳[N];中国化工报;2006年
3 李菲;泰国公司拟新建对二甲苯装置[N];中国石化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陆晓辉;外资抢占市场 对二甲苯惊现价格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5 岳祺;我国对二甲苯产销增长迅速[N];中国化工报;2002年
6 岳祺;对二甲苯生产保持增势[N];中国化工报;2004年
7 ;我国将成对二甲苯主要缺口国[N];中国化工报;2004年
8 钱伯章;瓶级聚酯销量大对二甲苯市场旺[N];中国化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王繁泓;对二甲苯:画饼不能充饥[N];中国化工报;2005年
10 兴鹤;亚洲将引领全球对二甲苯产需快速增长[N];中国石化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岩;高选择性高稳定性合成对二甲苯催化剂的研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谭伟;改性ZSM-5分子筛上甲苯烷基化合成对二甲苯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延斌;Parylene-D薄膜原料制备工艺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丁辉;1000吨/年对二甲苯中试装置工艺流程开发[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檀学军;对二甲苯与羟胺盐一步催化合成2,5-二甲基苯胺(酚)反应工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3年
4 欧阳强;溴甲烷甲基化甲苯制备对二甲苯的催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胡雪;蒸汽发电系统在海南炼化60万吨对二甲苯装置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任丽燕;年产50万吨对二甲苯生产工艺计算[D];山东大学;2015年
7 方刚;对二甲苯吸附分离装置全流程模拟及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00年
8 封佳俊;对二甲苯(PX)项目中国发展现状与思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张小燕;金属卟啉醋酸钴复合催化空气氧化对二甲苯反应动力学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10 安美英;对二甲苯液相氧化副反应过程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40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4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