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前线聚合法快速制备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

发布时间:2017-10-04 02:28

  本文关键词:前线聚合法快速制备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


  更多相关文章: 水平前线聚合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紫外光引发 推动速率


【摘要】:前线聚合是一种以自身反应放热为推动力,通过反应区域连续移动,最终实现将单体全部转化为聚合物的聚合方法。前线聚合具有简捷、快速和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一种可用于材料快速成型制备的新技术,目前已在乙烯基聚合物材料的制备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尽管前线聚合技术在热固性树脂领域已有一些初步研究,但主要集中于下行前线聚合的基础研究。考虑到水平前线聚合方式更具有实际应用意义,本文采用紫外光引发技术,对比研究了环氧树脂的下行/水平前线聚合行为,并着重研究了光引发水平前线聚合技术在制备环氧树脂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紫外光引发对比研究了下行前线聚合(dFP)和水平前线聚合(hFP)的前线行为。结果表明,下行前线聚合和水平前线聚合的前线速率和最高温度均随着热引发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水平前线聚合的前线速率比下行前线聚合的前线速率要大,但最高温度却比下行前线聚合的要低;FTIR、DSC、TG和DMA测试表明,前线聚合固化物具有很高的固化程度和优良的热稳定性。首次在水平前线聚合过程中观察到恒定的推动角现象,并且推动角的大小随着热引发剂浓度的增大也变大。(2)利用前线聚合法快速制备了SiO2/EP纳米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纳米填料的添加对前线行为(引发时间、最高温度、前线速率)的影响规律,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TG、SEM等手段对复合材料固化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对于表面接枝改性纳米SiO2和未改性的气相SiO2,采用光引发或热引发前线聚合时,随着纳米填料含量的增加,前线聚合的引发时间变长,推动速率变慢,最高温度降低。在相同填料含量下光引发前线聚合要比热引发前线聚合引发时间短,推动速率快,最高温度要高。FTIR和TG分析表明,利用前线聚合技术制备的纳米SiO2/EP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固化程度和较好的热稳定性。冲击试验和SEM分析表明,添加改性SiO2对环氧树脂具有明显的增韧作用,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随着填料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而添加未改性的气相SiO2时,对复合材料冲击强度的提高作用很小,甚至会降低其冲击强度。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性SiO2比气相SiO2对环氧树脂基体具有更好的增韧效果。(3)利用光引发下行和水平前线聚合制备了纳米BaTiO3/EP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BaTiO3含量对前线聚合行为的影响,通过FTIR、TG、SEM等手段对固化产物进行了表征,并对比研究了光引发前线聚合得到的复合材料和传统热固化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结果表明,纳米BaTiO3用量对光引发下行和水平前线聚合行为影响相同,即随着纳米BaTiO3填料含量的增加,前线聚合引发时间变长,推动速率变慢,定点最高温度降低。FTIR测试结果表明,环氧基团基本参与了固化反应。TG表明纳米BaTiO3的加入提高了环氧树脂固化物的热稳定性。纳米BaTiO3/E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随着BaTiO3含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前线聚合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比传统热固化得到的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大。冲击断面的微观形貌表明光引发前线聚合制备的复合材料,纳米粒子分散均匀,基本无团聚,而传统固化工艺得到的复合材料,纳米粒子有团聚现象,说明光引发前线聚合是一种节能的快速制备材料新技术,而且有效地解决了纳米粒子团聚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水平前线聚合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紫外光引发 推动速率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引言10-11
  • 1.2 纳米粒子改性环氧树脂(EP)的研究现状11-14
  • 1.2.1 二氧化硅/环氧树脂 (SiO_2/EP) 纳米复合材料12
  • 1.2.2 二氧化钛/环氧树脂(TiO_2/EP)纳米复合材料12-13
  • 1.2.3 氧化铝/环氧树脂(Al_2O_3 /EP) 纳米复合材料13
  • 1.2.4 层状硅酸盐/环氧树脂(MMT/EP) 纳米复合材料13
  • 1.2.5 钛酸钡/环氧树脂(BaTiO_3/EP) 纳米复合材料13-14
  • 1.3 前线聚合的研究概况14-18
  • 1.3.1 前线聚合的类别14-15
  • 1.3.2 前线聚合的影响因素15-17
  • 1.3.3 环氧前线聚合的研究进展17-18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18-20
  • 第2章 紫外光引发下行/水平前线聚合快速固化环氧树脂20-35
  • 2.1 引言20-21
  • 2.2 实验部分21-22
  • 2.2.1 实验材料21
  • 2.2.2 聚合工艺21-22
  • 2.3 测试与表征22-23
  • 2.4 结果与讨论23-34
  • 2.4.1 紫外光引发的前线聚合机理23-24
  • 2.4.2 下行前线聚合行为及其固化物性能24-29
  • 2.4.2.1 引发剂含量对前线聚合速率和最高温度的影响24-26
  • 2.4.2.2 固化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26-28
  • 2.4.2.3 dFP固化产物的热性能分析28-29
  • 2.4.3 水平前线聚合行为及其固化物性能29-33
  • 2.4.4 下行前线聚合/水平前线聚合的前线行为的比较33-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前线聚合法快速制备纳米SiO_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35-52
  • 3.1 引言35-36
  • 3.2 实验部分36-40
  • 3.2.1 实验材料36
  • 3.2.2“点击化学”法改性纳米SiO_236-37
  • 3.2.3 聚合工艺37-38
  • 3.2.4 测试与表征38-40
  • 3.3 结果与讨论40-51
  • 3.3.1 纳米SiO_2含量对下行前线聚合(dFP)行为的影响40-43
  • 3.3.2 纳米SiO_2含量对水平前线聚合(hFP)行为的影响43-45
  • 3.3.3 红外谱图分析45-47
  • 3.3.4 热重分析47-48
  • 3.3.5 固化物的冲击性能48-51
  • 3.4 本章小结51-52
  • 第4章 光引发前线聚合法制备纳米BaTiO_3/环氧复合材料52-64
  • 4.1 引言52-53
  • 4.2 实验部分53-55
  • 4.2.1 实验材料53
  • 4.2.2 聚合工艺53-54
  • 4.2.3 测试与表征54-55
  • 4.3 结果与讨论55-62
  • 4.3.1 纳米BaTiO_3含量对光引发下行前线聚合(dFP)行为的影响55-56
  • 4.3.2 纳米BaTiO_3含量对水平前线聚合(hFP)行为的影响56-58
  • 4.3.3 红外光谱分析58-59
  • 4.3.4 固化产物的热性能表征59-60
  • 4.3.5 纳米BaTiO_3/EP复合材料的耐冲击性能60-62
  • 4.4 本章小结62-64
  • 第5章 结论64-66
  • 参考文献66-7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71-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伟家;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1年02期

2 李兴田;聚酰胺6纳米复合材料的新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1年02期

3 李淑玉;导电纳米复合材料[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0期

4 ;可溶性纳米复合材料[J];技术与市场;2001年04期

5 钱红梅,郝成伟;粘土/有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王珂,朱湛,郭炳南;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蛭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应用化学;2003年07期

7 钟厉,韩西;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金延;纳米复合材料及应用[J];金属功能材料;2004年06期

9 ;美国纳米复合材料需求将增长[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3期

10 赵中坚;王强华;;汽车中的纳米复合材料:研究活动及商业现状[J];玻璃钢;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红梅;杨洋;李元庆;郑斌;付绍云;;功能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葛岭梅;周安宁;李天良;曲建林;;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马永梅;;塑料/膨润土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应用[A];2003年中国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洁;徐晓楠;杨玲;;纳米复合材料的阻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5 赵海波;徐波;王俊胜;王玉忠;;主链含磷阻燃共聚酯/硫酸钡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A];2009年中国阻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忠;;多级次多尺度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7 卢小泉;;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A];第六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会议摘要论文集[C];2010年

8 周安宁;杨伏生;曲建林;李天良;葛岭梅;;矿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9 上官文峰;;纳米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光催化性能[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林鸿福;;加速聚合物/粘土纳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进程[A];浙江省科协学术研究报告——浙江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玉春;纳米复合材料能否风行?[N];中国石化报;2005年

2 李闻芝;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研讨会将开[N];中国化工报;2004年

3 李伟;汽车用上纳米复合材料部件[N];中国化工报;2004年

4 渤海投资 周延;武汉塑料 突破60日均线压制[N];证券时报;2004年

5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市场[N];中国包装报;2008年

6 华凌;纳米复合材料提升自充电池性能[N];中国化工报;2014年

7 塑化;聚合物系纳米复合材料发展前景广阔[N];国际商报;2003年

8 唐伟家 吴汾 李茂彦;尼龙纳米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包装应用[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海霞;纳米复合材料将广泛应用到新能源领域[N];中国能源报;2009年

10 刘霞;高效存储氢的纳米复合材料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念武;锂硫二次电池用碳基含硫正极材料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2 夏雷;尼龙6及其纳米复合材料的热氧稳定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杜青青;高效荧光碳点合成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刘江涛;四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和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5 李苏原;SnO_2/C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郭改萍;环境友好大豆蛋白质材料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7 孙逊;新型介孔无机物/聚苯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卜小海;螺旋聚炔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辐射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王洪宾;LiFePO_4/C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杨慧;基于溶剂浇铸法和沉积法改性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D];上海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青;锆基纳米复合材料深度净化水体中的微量重金属[D];燕山大学;2015年

2 王正奇;硫化锌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明洪涛;TiO_2/Au核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赵元旭;多壁碳纳米管/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孙艺铭;金/碳纳米复合材料生物传感器检测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表达蛋白ABCB1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6 陈亚;基于碳纳米复合材料及β-环糊精对手性小分子识别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7 王龙;纺丝用PA66/SiO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D];郑州大学;2015年

8 牛鹏怀;纳米复合材料在潜指纹显现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9 钟苗苗;蒙脱土改性聚碳酸亚丙酯基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10 张娇;氧化锌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68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68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b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