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流化床底层聚团沉降行为研究
本文关键词:纳米颗粒流化床底层聚团沉降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颗粒 流化聚团 渗透率 沉降速度 曳力系数比
【摘要】:流态化技术有许多优势,它的应用可谓是由来已久并且相当广泛。纳米颗粒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质,从被发现以来,就一直是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一些纳米颗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以纳米颗粒聚团的形式形成聚团散式流态化,聚团散式流态化的形成与纳米颗粒聚团性质及聚团群动力学行为密切相关,而充分认识单个聚团的动力学特性是研究聚团群动力学行为的基础,本文以此为目的,通过对纳米颗粒流化床底层的毫米级聚团进行自由沉降实验,研究了毫米级流化聚团的沉降行为及沉降过程中两相的相互作用。在纳米颗粒流化实验台上对原始颗粒粒径为25nm的不亲水纳米Si O2进行了流化,将流化床底层的毫米级流化聚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物性参数进行测量,并分析了不同流化风速、流化时间对这些参数的影响规律。另外通过PIV,在沉降管内,结合图像处理软件IPP6.0对毫米级流化聚团的沉降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毫米级流化聚团物性参数及流动状态对其沉降速度和曳力系数的影响关系,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验数据阐明了实心球和聚团在沉降过程中气固作用机理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实验研究发现,在本文实验条件下,流化床底层毫米级聚团粒径呈现高斯分布,窄筛分,聚团密度保持在60-130kg/m~3范围内,平均密度为96.55kg/m~3,聚团的空隙率很高,在93%以上,平均空隙率为96.5%,这说明聚团是一种典型的孔隙结构发达的物质。假设基本单元粒径不变,采用Dilute limit模型和Brinkman方程的计算的渗透率值最小,且二者的计算值最为接近。采用Kozeny-Carman方程计算得到的渗透率值最大,采用Davies方程时,渗透率介于前三者之间。尽管有差异,不同模型计算出的结果仍保持在一个数量级上。渗透率随空隙率和基本单元粒径的增大而变大,采用不同的基本单元粒径,渗透率数值会相差几个数量级。这也说明基本单元粒径的重要性,也为深入认识聚团内部结构带来迫切要求。从物性参数上讲,聚团与实心球有很大差别。毫米级聚团达到沉降速度时,Re不在层流范围内,聚团和对应等密度等粒径实心球终端速度大小关系及曳力系数比并没有受粒径变化直接影响,这跟粒径范围太窄可能有一定关系。曳力系数比Ω1应该跟流体从聚团内部空隙穿过有关,本文结合4个大家较认可的渗透率模型对此进行了验证,并且发现基本单元粒径的取值对曳力系数比影响很大,只有进一步确认本实验聚团的基本单元粒径,才能准确认定模型的合理性。曳力系数比Ω1主要是由于聚团的不规则形状引起,但是此时空隙结构对两相相互作用依然有影响。从动力学的角度表面,在沉降时聚团跟实心球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可能跟聚团的空隙结构及不规则形状有关。
【关键词】:纳米颗粒 流化聚团 渗透率 沉降速度 曳力系数比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5
- 1.1 引言10-11
- 1.2 流态化技术介绍11-12
- 1.2.1 流态化技术11-12
- 1.2.2 流态化技术应用12
- 1.3 纳米颗粒介绍12-13
- 1.4 纳米颗粒的流态化13-15
- 1.5 单颗粒沉降行为研究综述15-24
- 1.5.1 沉降行为理论基础15-19
- 1.5.2 单个实心颗粒的沉降行为理论研究19-21
- 1.5.3 单个聚团的沉降行为实验研究21-23
- 1.5.4 单个聚团的沉降行为数值模拟研究23-24
-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24-25
- 第2章 实验台及实验仪器介绍25-34
- 2.1 纳米颗粒样品介绍25-26
- 2.1.1 纳米颗粒样品的选取25
- 2.1.2 纳米颗粒样品的粒度分析25-26
- 2.2 纳米颗粒流化实验台26-28
- 2.3 聚团取出测量28-29
- 2.4 沉降管29-30
- 2.5 PIV测量系统30-31
- 2.6 图像处理31-32
- 2.7 聚团物性参数测量方法32-33
- 2.8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流化床底层毫米级聚团特性研究34-44
- 3.1 引言34
- 3.2 结果与讨论34-43
- 3.2.1 聚团粒径34-36
- 3.2.2 聚团密度36-37
- 3.2.3 聚团空隙率37-38
- 3.2.4 聚团渗透率38-41
- 3.2.5 聚团形状系数41-43
- 3.3 本章结论43-44
- 第4章 流化聚团沉降行为研究44-54
- 4.1 引言44
- 4.2 沉降速度研究44-47
- 4.2.1 粒径对沉降速度大小关系的影响45-46
- 4.2.2 空隙率对沉降速度大小关系的影响46-47
- 4.3 曳力系数47-52
- 4.3.1 聚团曳力系数47-49
- 4.3.2 曳力系数比随粒径变化关系49-50
- 4.3.3 渗透率对曳力系数比的影响50-51
- 4.3.4 形状系数对曳力系数比的影响51-52
- 4.4 本章结论52-54
- 结论54-56
- 参考文献56-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涛,李洪钟;粘性颗粒流化床中聚团大小的计算模型[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9年01期
2 苏吉;朱庆山;;声场流化床中超细颗粒聚团受力与尺寸[J];过程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3 李哲;肖伟丽;徐占春;;鳞片石墨在水中的聚团行为[J];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4 李敬生,边选霞;计算机模拟剪应力场下胶体聚团的现状及展望[J];自然杂志;1999年02期
5 宋少先;刘静;刘扬新;;微粒菱锰矿和绿泥石悬浮体的控制分散及聚团的研究[J];中国锰业;1988年05期
6 邹正;李洪钟;朱庆山;;基于聚团-力平衡修正模型的粘性颗粒流动特性的CFD模拟[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4年01期
7 严波;郑其;车小奎;段锦;张雷;;油墨的疏水聚团磁种分选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S2期
8 燕兰玲;蓝兴英;吴迎亚;高金森;吕林英;;FCC提升管内气体流经颗粒聚团流动特性的模拟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14年01期
9 何晨晨;赵亚南;张恺;范秀凯;曹长青;;气-固环隙流化床纳米TiO_2聚团的流化特性[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李敬生,P.MarkRodger;剪应力下弱作用势胶体颗粒聚团的特点[J];物理化学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章锋;周涛;Hiroyuki Kage;Yoshihide Mawatari;;磁场协助流化床中非磁性纳米颗粒聚团大小的估算[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贾文玲;方启学;卢寿慈;;石英颗粒在水介质中的聚团与分散行为[A];第四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淑彦;稠密气固两相流颗粒聚团流动与反应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韶卫;纳米颗粒流化床底层聚团沉降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尹丽洁;颗粒聚团的流体阻力和反应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李兴亮;基于颗粒间力学特性的生物质流态化燃烧聚团趋势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4 王辉;纳米颗粒在振动流化床中的聚团流态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682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6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