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材料论文 >

新型双金属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13:39

  本文关键词:新型双金属核壳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金属核壳纳米晶体 Au-Pd Pt-Pd Au-Pt 催化性能


【摘要】:双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协同作用而表现出优异的光学、电学和催化性能,广泛应用于催化、光学、电学和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成为材料学中又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双金属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其组成、尺寸和形貌密切相关。使用简便的方法制备组成、尺寸和形貌可控的双金属纳米材料并探索其更好的应用前景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致力于利用简易、低成本的方法制备双金属纳米材料,采用共还原的湿化学法一步合成了核壳结构的双金属AuPd@Pd、Pd@Pt和AuPt@Au纳米晶体。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X-射线衍射谱(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分析了它们的形貌、粒径、组成、晶体结构和表面状态等,最后探索了它们的催化应用。具体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水相体系中,以尿囊素为形貌调控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通过简单快速的共还原法,一步制备了分散均匀、形貌良好的核壳AuPd@Pd纳米晶体,合成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预制晶种、有毒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和复杂仪器。论文探讨了核壳AuPd@Pd纳米晶体的生长机制以及尿囊素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对照实验表明,尿囊素对产物的最终形成具有较大影响。与商业Pd黑和自制Au纳米晶体相比,AuPd@Pd纳米晶体拥有更大的电化学活性比表面积,同时对乙二醇氧化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AuPd@Pd纳米晶体良好的催化活性归因于两种金属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和其独特的纳米结构。2、在水相中,以还原氧化石墨烯为载体(rGO)、聚环氧乙烷(PEO)为结构导向剂和稳定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通过简单快速的共还原法一步制备了形貌良好、分散均匀的负载型核壳Pd@Pt/rGO纳米枝。合成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预制晶种、有毒有机试剂和复杂仪器。我们探讨了核壳Pd@Pt纳米枝的生长机制,研究了PEO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对照实验表明,PEO的浓度对产物最终形貌具有较大的影响。与商业Pt/C和Pd/C相比,Pd@Pt/rGO纳米枝在催化甲醇和乙醇的氧化反应中具有优秀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Pd@Pt/rGO纳米枝的催化活性是Pd和Pt之间的协同作用、纳米枝的特殊结构以及石墨烯作为负载材料的共同结果。3、在水相中,通过共还原金属前驱体H2PtCl6和HAuCl4一步合成了还原氧化石墨烯(rGO)负载的核壳AuPt@Au/rGO纳米晶体。方法简单快速,合成过程中使用水合肼为还原剂、三聚氰胺为形貌调控剂。论文探讨了核壳AuPt@Au/rGO纳米晶体的生长机制,并研究了三聚氰胺浓度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对照实验表明,三聚氰胺是合成产物的一个关键因素。与单金属的Au/rGO、Pt/rGO和商业Pt/C相比,所制备的核壳AuPt@Au/rGO纳米粒子在催化硼氢化钠还原对硝基苯酚的反应中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这主要是由于Au和Pt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石墨烯作为负载材料的共同结果。同时AuPt@Au/rGO纳米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可重复使用至少5次。
【关键词】:双金属核壳纳米晶体 Au-Pd Pt-Pd Au-Pt 催化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43.36;TB38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双金属纳米材料概论11-12
  • 1.2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结构12
  • 1.3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12-15
  • 1.3.1 化学还原法12-13
  • 1.3.2 热分解法13-14
  • 1.3.3 射线辐射法14
  • 1.3.4 超声化学合成法14
  • 1.3.5 生物合成法14-15
  • 1.4 制备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影响因素15-18
  • 1.4.1 氧化还原电位16
  • 1.4.2 还原速度16-17
  • 1.4.3 封端剂17-18
  • 1.5 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18-21
  • 1.5.1 电化学催化18-19
  • 1.5.2 催化有机反应19-20
  • 1.5.3 电化学传感器20
  • 1.5.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20-21
  • 1.6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和主要内容21-23
  • 第二章 一锅法合成AuPd@Pd核壳纳米晶体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23-37
  • 2.1 引言23-24
  • 2.2 实验部分24-25
  • 2.2.1 实验试剂24
  • 2.2.2 实验仪器24
  • 2.2.3 核壳AuPd@Pd纳米晶体的合成24
  • 2.2.4 电化学催化测试24-25
  • 2.3 结果与讨论25-36
  • 2.3.1 物理表征25-29
  • 2.3.2 机理探讨29-32
  • 2.3.3 电化学性能测试32-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核壳Pd@Pt纳米枝/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37-53
  • 3.1 引言37-38
  • 3.2 实验部分38-40
  • 3.2.1 实验试剂38
  • 3.2.2 实验仪器38
  • 3.2.3 核壳Pd@Pt/rGO纳米枝的合成38-39
  • 3.2.4 电化学催化测试39-40
  • 3.3 结果与讨论40-51
  • 3.3.1 物理表征40-45
  • 3.3.2 机理探讨45-47
  • 3.3.3 电化学性能测试47-51
  • 3.4 本章小结51-53
  • 第四章 AuPt@Au核壳纳米粒子/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53-69
  • 4.1 引言53-54
  • 4.2 实验部分54-55
  • 4.2.1 实验试剂54
  • 4.2.2 实验仪器54
  • 4.2.3 核壳AuPt@Au/rGO纳米粒子的合成54-55
  • 4.2.4 AuPt@Au/rGO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的测试55
  • 4.3 结果与讨论55-67
  • 4.3.1 物理表征55-61
  • 4.3.2 机理探讨61-62
  • 4.3.3 催化对硝基苯酚还原的测试62-67
  • 4.4 本章小结67-69
  • 第五章 总结与前景69-71
  • 参考文献71-85
  • 致谢85-8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7-8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肖锴;周雅静;李亮;;核壳结构金属-有机骨架的研究[J];化学进展;2014年Z1期

2 陈军;吴唯;吴笑融;陈玉洁;何三雄;;聚(苯乙烯-丙烯酰胺)/蒙脱土核壳结构增强尼龙6[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1年01期

3 曹顺生;刘白玲;邓小波;;核壳结构材料表征技术[J];江西化工;2008年03期

4 俞希跃;刘刚;常振旗;李文杰;周杰;田扬超;;聚合物核壳结构微球的同步辐射显微表征研究[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5 张立新,罗佳,王琳,金浦,陈乾旺;SiO_2/PE/Bi_2S_3核壳结构纳米颗粒的合成与性能(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09期

6 方玉堂;刘洪;;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超声合成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8年S2期

7 吴唯;陈军;何思阳;杨竹亭;陈川;;聚(苯乙烯-丙烯酰胺)/蒙脱土核壳结构材料改性聚酰胺6的性能研究[J];中国塑料;2009年12期

8 郎雷鸣;;锌基荧光量子点核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能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33期

9 樊惠昌;;研究核壳乳液技术 开辟升级换代途径[J];中国皮革;1990年03期

10 张恺,韩坤,张学海,张俊虎,杨柏;具有无机/有机核壳结构的窄分散发光微球的合成与表征[J];科学通报;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盖国胜;杨玉芬;樊世民;;核壳结构粒子制备及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何浪;王静波;洪昕林;;核壳结构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粒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赵华伟;时虎;;核壳处理技术在阻燃防火中的应用[A];2011安徽省科协年会——海湾杯“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专题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鲁遥;赵鹏程;胡应乾;蒋宏亮;王利群;;同轴电纺制备生物降解多功能核壳纤维膜[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刘侠侠;;吸波核壳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费翔;徐世美;王吉德;;新型核壳结构纳米复合双网络水凝胶的合成及其机械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7 马宇春;李雪梅;柳越;李广录;何涛;;基于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型正渗透驱动液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8 任召辉;;CoFe_2O_4-PbTiO_3核壳结构纳米纤维的同轴电子雾化喷涂制备与表征[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陈洁;彭呈;方大为;聂俊;马贵平;;水蒸气诱导相分离法制备核壳结构纳米纤维[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10 丁瑜秋;陈小慧;徐佩;杨善中;徐红梅;丁运生;;共聚法构筑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酯核壳结构粒子及其乳液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恩;我国成功制备出核壳结构的碳纳米管[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钛基和碳基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张宝忠;ZSM-5分子筛的纳米化、核壳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3 高彩天;氧化物半导体核壳异质结构在光电化学器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4 南皓雄;单原子壳层核壳结构催化剂及铂基合金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付念;核壳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PBT增韧改性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洒;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调控与功能化特性[D];清华大学;2015年

7 李彦兴;二氧化硅包裹的核壳结构纳米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氨分解制氢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贺珊珊;核壳微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对水中微污染物的去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9 何浪;核壳结构水性丙烯酸树脂乳液的可控制备及其流变行为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10 吕强;核壳结构的磁性氧化铁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梦眉;两种磁性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2 曹可;核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充退锂行为原位TEM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马利;Ag/Fe_3O_4@SiO_2磁性纳米吸附剂的制备及其汽油深度脱硫性能[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杨春雨;功能化Fe_3O_4@mSiO_2核壳纳米结构药物缓/控释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5 冯丹阳;核壳结构胶乳的制备及其在油井水泥中的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6 包丹丹;缓释核壳结构利用基因传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7 何晓丹;核壳结构中的增强石墨烯吸收及全介电磁共振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8 孙鹏轩;ZIF-8@mesoSiO_2核壳材料的合成以及疏水性修饰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张雨;核壳结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10 温少波;HZSM-5/SAPO-11核壳分子筛的制备及其在异丁烷芳构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830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830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