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乙烯基苯包覆多壁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二乙烯基苯包覆多壁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壁碳纳米管 二乙烯基苯 马来酸酐 自由基聚合 介电性能 界面极化
【摘要】:新型储能器件的研发要求材料的介电性能达到更高水平。导电填料/聚合物基纳米介电复合材料凭借其较低的密度、良好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广泛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然而,在渗流阈附近此种材料极高的介电损耗限制了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因此,本文采用悬浮聚合的方法,实现了交联聚合物对碳纳米管的有效包覆,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制备了三种高介电低损耗的复合材料。主要工作包括:1、以二乙烯基苯(DVB)为活性单体,采用自由基原位悬浮聚合的方法,成功制备了DVB交联聚合物包覆的DVB@MWCNTs杂化材料。该方法为一步投料,反应条件温和、实验步骤简单,通过调节MWCNTs浓度、单体添加量和溶剂的种类,可以控制包覆层厚度在5-80nm之间,同时,包覆层中仍含有未反应的碳碳双键、具有可设计性。2、以DVB单体为桥梁,加入第二单体马来酸酐,通过控制二乙烯基苯和马来酸酐的添加比例、MWCNTs浓度、和溶剂的种类,成功制备了包覆层厚度可在10-70nm之间进行调控的DVB-MA@MWCNTs杂化材料。采用FTIR、XPS等各种测试方法,证明了包覆层中具有酸酐基团。3、采用不同包覆层厚度和长度的DVB@MWCNTs分别与环氧树脂、聚苯乙烯制成了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调控取决于MWCNTs表面包覆层的厚度,所用DVB@MWCNTs纳米介电填料的长度以及基体树脂的种类。具体表现在,当采用包覆层较薄的DVB@MWCNTs时,对于包覆层与基体相容性较好的PS复合体系,使用较短的MWCNTs即可使体系介电实部达到较高水平;对于DVB包覆层与基体相容性不好的环氧树脂复合体系,采用长尺寸、DVB包覆层较薄的DVB@MWCNTs可使复合体系介电实部达到较高水平。此种现象与DVB@MWCNTs与基体界面层间的极化作用有关。最终,我们成功制备了介电常数100,介电损耗小于0.1的环氧树脂和聚苯乙烯复合材料。4、以DVB-MA@MWCNTs为介电填料,聚醚型热塑性聚氨酯(TPU)为树脂基体,采用溶液共混-反沉淀-热压的方法制备了含有不同质量分数DVB-MA@MWCNTs的TPU复合材料。我们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红外、XRD、力学以及介电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酸酐基团的存在使得MWCNTs与基体间有更良好的相容性,制备的复合材料在特定频率范围内介电性能优异。
【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 二乙烯基苯 马来酸酐 自由基聚合 介电性能 界面极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34
- 1.1 本课题行业研究发展概况14-15
- 1.2 纳米填料/聚合物基介电材料研究进展15-20
- 1.2.1 无机陶瓷填料/聚合物基介电材料15-17
- 1.2.2 导电填料/聚合物基介电材料17-20
- 1.3 碳纳米管的包覆修饰20-26
- 1.3.1 碳纳米管的共价包覆20-25
- 1.3.2 碳纳米管的非共价包覆25-26
- 1.4 多壁碳纳米管(MWCNTs)/聚合物基介电材料的制备与表征26-33
- 1.4.1 MWCNTs/聚合物基介电材料的制备方法26-29
- 1.4.2 MWCNTs/聚合物基介电材料研究方法29-33
- 1.5 课题的创新性及研究意义33-34
- 第二章 一种基于二乙烯基苯交联体系可控包覆多壁碳纳米管的方法34-70
- 2.1 引言34
- 2.2 实验原料34-35
- 2.3 实验仪器35-36
- 2.4 测试及表征方法36-37
- 2.5 DVB@MWCNTs杂化材料的制备机理与步骤37-41
- 2.5.1 制备机理37-38
- 2.5.2 制备步骤38-41
- 2.6 结果表征与讨论41-54
- 2.6.1 引发剂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41-45
- 2.6.2 单体添加配比对反应产物的影响45-51
- 2.6.3 溶剂种类对反应产物的影响51-53
- 2.6.4 底物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53-54
- 2.7 DVB-MA@MWCNTs杂化材料的制备机理与步骤54-56
- 2.7.1 制备机理54-55
- 2.7.2 制备步骤55-56
- 2.8 结果表征与讨论56-69
- 2.8.1 两单体相对投料量对产物的影响56-59
- 2.8.2 两单体总投料量对产物的影响59-64
- 2.8.3 溶剂种类对产物的影响64-65
- 2.8.4 DVB-MA@MWCNTs杂化材料性能分析65-69
- 2.9 本章小结69-70
- 第三章 DVB@MWCNTs/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70-88
- 3.1 引言70-71
- 3.2 实验原料71
- 3.3 DVB@MWCNTs/EP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71-79
- 3.3.1 DVB@MWCNTs/EP复合材料的制备71-72
- 3.3.2 复合材料AC电导率表征72-74
- 3.3.3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表征74-78
- 3.3.4 复合材料形貌表征(SEM)78-79
- 3.3.5 结论79
- 3.4 DVB@MWCNTs/PS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79-87
- 3.4.1 DVB@MWCNTs/PS复合材料的制备79
- 3.4.2 复合材料AC电导率表征79-82
- 3.4.3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表征82-85
- 3.4.4 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表征(SEM)85-86
- 3.4.5 结论86-87
- 3.5 本章小结87-88
- 第四章 DVB-MA@MWCNTs/TPU高介电弹性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88-110
- 4.1 引言88-89
- 4.2 实验原料及设备89-91
- 4.3 DVB-MA@MWCNTS/TPU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91-107
- 4.3.1 复合材料的制备91
- 4.3.2 复合材料AC电导率表征91-94
- 4.3.3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表征94-98
- 4.3.4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表征98-100
- 4.3.5 复合材料ATR-IR表征100-102
- 4.3.6 复合材料SEM表征102-103
- 4.3.7 复合材料XRD表征103-105
- 4.3.8 复合材料导热性表征105-107
- 4.3.9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表征107
- 4.4 本章小结107-110
- 第五章 结论110-112
- 参考文献112-118
- 致谢118-120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120-122
- 作者和导师简介122-123
- 附件123-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学军;;石灰质中包覆层材料的应用[J];武钢技术;1988年12期
2 李东林;曹继平;王吉贵;;不饱和聚酯包覆层的耐烧蚀性能[J];火炸药学报;2006年03期
3 李江存;焦清介;任慧;王丽霞;赵伟栋;;海因/三嗪类复合键合剂包覆黑索今的研究[J];含能材料;2008年01期
4 詹惠安;郑邯勇;赵文忠;王永昌;;中空玻璃微球在硅橡胶包覆层中的应用[J];火炸药学报;2010年01期
5 王永昌;黄庆;陈支厦;;丁羟包覆层力学性能研究[J];舰船防化;2010年05期
6 孙长印;;丁羟包覆层的强制老化试验[J];航空兵器;1984年04期
7 蓝福堂;黄炎;;论压辊的柔度 具有软包覆层压辊刚度理论的探讨[J];广东造纸技术通讯;1980年Z1期
8 郑克全 ,张思玉 ,方心济;激光包覆组织和性能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9 包昌火;陈昌珍;兰承钊;程普生;费北孙;张晔;;包覆层的脱粘和发展[J];现代兵器;1986年06期
10 王晰猷;;包覆层剪切粘结强度测试方法的研究[J];火炸药;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樊世民;盖国胜;苗赫濯;;颗粒包覆技术研究进展[A];第八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议暨2002年全国粉体设备技术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杨士山;王吉贵;杨建;;少烟不饱和聚酯包覆层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固体火箭推进第22届年会论文集(推进剂分册)[C];2005年
3 孙贵磊;李晓杰;闫鸿浩;;碳包覆铁碳化合物的爆轰合成及表征[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6)[C];2007年
4 王英平;王先友;舒洪波;魏启亮;吴强;白艳松;胡本安;;MgF_2包覆尖晶石LiMn_2O_4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曹安民;池子翔;张伟;杨粉丽;;电极材料均匀可控界面层的实现与调控[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6 金永中;吴卫;;热分解-还原法在制备金属包覆粉中的应用[A];第九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会议专刊论文集[C];2004年
7 魏智强;闫晓燕;朱林;杨晓红;汪宝珍;;碳包覆铁纳米颗粒微结构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洋;硼化合物和包覆硼的制备、燃烧性能及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2 王影;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的表面改性及电化学储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吴子华;金纳米棒(AuNR)与介孔SiO_2包覆材料的制备、性能和结构调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4 李倩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变形行为的原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5 宋杰光;包覆式ZrB_2-YAG-Al_2O_3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桂霞;稀土纳/微米颗粒的包覆技术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明;磷酸铁的制备及其包覆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杨博;TC4/TiB包覆型复合钛粉制备及晶须梯度生长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娟;锰包覆羟基磷灰岩去除高砷酸矿水及Matlab迁移数值模拟[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沈冬冬;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3)Co_(1/3)Mn_(1/3)O_2的合成与改性[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翔;碳纳米管的包覆及其对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调控[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6 段惠敏;硅砂表面多孔包覆层的构建及吸附铬和镉离子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5年
7 黄艳;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1-x-y)Co_xMn_y]O_2的制备与表面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8 张X;尖晶石型LiMn_2O_4、LiNi_(0.5)Mn_(1.5)O_4合成与改性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9 邢建军;大管径碳纳米管及碳包覆金属材料的制备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10 陈艳丽;二次包覆硅/碳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储能性能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92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9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