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件多尺度几何建模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件多尺度几何建模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合材料 层合板 多尺度 几何建模 NURBS曲面
【摘要】: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量化、高强度、可设计等特点,在航空航天、船舶、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复合材料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其材料可设计性带来的设计成本高等问题逐渐突显,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针对该问题,本文以复合材料层合板为对象,研究了复合材料产品多尺度几何建模技术,提出了基于自顶向下设计理论的结构材料一体化复合材料产品设计系统,将设计过程分为概念设计、几何设计与工程设计,并将该研究成果应用于所开发的软件系统中。本文以产品的特征化建模为基础,研究了复合材料产品概念设计与建模方法。根据产品的结构特点与材料属性,建立基于特征信息的产品结构点阵,在点阵分区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材料属性的纤维束微观模型,最终得到集成特征点阵与材料模型的产品概念模型。该模型实现了设计信息的数字化,完成了结构信息与材料信息的耦合,体现了复合材料产品设计过程的多尺度性。以上述概念模型为基础,研究了基于NURBS曲面的复合材料产品几何建模技术。建立基于特征点阵的NURBS曲面产品结构几何模型。针对复合材料产品的多尺度特性,建立基于NURBS曲面分割与拟合的产品分区多层材料几何模型,并进一步实现阶梯层交界区域的过渡曲面拟合建模。几何设计最终得到以曲面为基本单元的结构与材料一体化模型,该模型继承了概念设计信息,以宏-细观多尺度的方式表达了产品的结构与材料信息。在上述几何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结构网格的复合材料产品工程建模技术。针对有限元网格,设计了基于NURBS曲面等参线的密度可控结构网格建模算法。针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工程缺陷,分别设计了基于随机分布和概率谱分布的单层缺陷位置分布模型,进一步建立了随机椭球结构的气泡缺陷微观单胞模型,与缺陷位置分布模型互为映射。工程设计最终得到定义了缺陷信息的产品结构网格模型,该模型与有限元网格相匹配,完成了宏观网格与微细观缺陷的多尺度化定义,为工程分析及试验提供了模型支撑。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开发了复合材料产品几何建模系统。完成了基于Open Inventor渲染核心的原型系统研发,实现了复合材料产品概念设计、几何设计和工程设计逐层递进的工作流程以及宏观、细观和微观多尺度化的结构材料同步设计,并以机翼蒙皮和J形筋为例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
【关键词】:复合材料 层合板 多尺度 几何建模 NURBS曲面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B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6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10-13
- 1.2.1 复合材料设计理论研究现状10
- 1.2.2 复合材料结构件多尺度几何建模技术研究现状10-12
- 1.2.3 结构材料统一的信息化建模技术研究现状12-13
- 1.2.4 复合材料建模软件13
- 1.3 综述与简析13-14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6
- 第2章 复合材料多尺度几何建模系统总体设计16-24
- 2.1 引言16
- 2.2 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形式及应用分类16-18
- 2.2.1 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形式16-17
- 2.2.2 复合材料层合板应用分类17-18
- 2.3 复合材料结构件几何建模理论基础18-21
- 2.3.1 特征化阵列点元表示法18-19
- 2.3.2 NURBS曲面表示法19-20
- 2.3.3 等参线结构网格表示法20-21
- 2.4 几何建模系统总体方案21-22
- 2.5 本章小结22-24
- 第3章 基于特征的复合材料概念模型建立24-36
- 3.1 引言24
- 3.2 系统总体设计24-25
- 3.3 复合材料概念模型数据结构25-26
- 3.4 结构概念模型建立26-33
- 3.4.1 针对机翼蒙皮的特征点阵生成算法26-30
- 3.4.2 针对J形筋的特征点阵生成算法30-33
- 3.5 材料概念模型建立33-35
- 3.5.1 材料属性定义33-34
- 3.5.2 微观模型建模算法34-35
- 3.6 本章小结35-36
- 第4章 基于NURBS曲面的复合材料几何模型建立36-48
- 4.1 引言36
- 4.2 系统总体设计36-37
- 4.3 复合材料几何模型数据结构37-38
- 4.4 结构几何模型建立38-41
- 4.4.1 NURBS曲面建模38-39
- 4.4.2 产品曲面控制39-41
- 4.5 材料几何模型建立41-47
- 4.5.1 基于材料属性的产品曲面分割41-43
- 4.5.2 基于层合结构的产品细观曲面拟合43-45
- 4.5.3 阶梯铺层区域NURBS曲面生成45-47
- 4.6 本章小结47-48
- 第5章 基于结构网格的复合材料工程模型建立48-61
- 5.1 引言48
- 5.2 系统总体设计48-50
- 5.3 复合材料工程模型数据结构50-51
- 5.4 结构工程模型建立51-54
- 5.4.1 基于等参线的结构网格划分51-52
- 5.4.2 结构网格的局部优化52-54
- 5.5 材料工程模型建立54-59
- 5.5.1 工程缺陷定义54-55
- 5.5.2 基于单位体积元的气泡缺陷模型构成55-56
- 5.5.3 基于随机数的缺陷模型建模算法56-58
- 5.5.4 基于概率谱的缺陷模型分布算法58-59
- 5.6 本章小结59-61
- 第6章 复合材料几何建模系统软件平台开发61-73
- 6.1 引言61
- 6.2 系统的架构和业务流程设计61-64
- 6.2.1 系统架构61-63
- 6.2.2 系统业务流程63-64
- 6.3 系统界面及操作流程64-68
- 6.4 实例验证68-72
- 6.5 本章小结72-73
- 结论73-74
- 参考文献74-79
- 致谢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明,陈浩然;修复对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振动特性的影响[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2年03期
2 崔海涛,郝勇,温卫东;含孔复合材料层合板逐渐损伤破坏分析[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2年04期
3 魏玉卿,陈斌;缝纫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层屈曲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7期
4 刘芹,任建亭,姜节胜,郭运强,陈换过;复合材料层合板非线性热振动分析[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5年01期
5 关志东;郭渊;;含缺陷的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过程的有限元模拟[J];复合材料学报;2006年02期
6 吉桂秀;李娇颜;陈浩然;;多分层对复合材料层合板自振特性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2007年04期
7 贺跃进;张恒;;复合材料层合板裂纹诊断的实验研究[J];玻璃钢/复合材料;2008年02期
8 郭翔鹰;张伟;姚明辉;陈丽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混沌运动分析[J];振动与冲击;2009年06期
9 程小全;杨琨;胡仁伟;邹健;;缝合复合材料层合板拉伸疲劳损伤及其机理[J];力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春露;刘文博;张璐;王荣国;隋晓东;郑达;;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层疲劳性能研究进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桂秀;陈浩然;洪明;;含多个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自振特性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2 卢智先;矫桂琼;王平安;朱胜利;;含分层损伤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压缩力学行为的实验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3 郭翔鹰;张伟;陈丽华;;二自由度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郭翔鹰;张伟;姚明辉;陈丽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混沌运动分析[A];第八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郭翔鹰;张伟;陈丽华;;复合材料层合板动力学方程的混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郭翔鹰;张伟;;角铺设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动力学分析[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郭翔鹰;张伟;;角铺设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混沌运动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郭翔鹰;张伟;;角铺设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混沌运动[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刘远东;;含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动力破坏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10 吕霞;周储伟;;复合材料层合板螺栓连接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长喜;复合材料层合板螺栓连接挤压性能表征分析及夹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洪明;分层损伤复合材料层合板振动与声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3 刘伟先;复合材料层合板真空辅助湿铺贴挖补修理分析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4 刘志强;雷电环境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电—磁—热—结构耦合效应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曹俊;遗传算法及其在复合材料层合板设计中应用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6 吕书锋;轴向外伸悬臂复合材料层合板的非线性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7 徐颖;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损伤及冲击后疲劳寿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杨加明;湿热环境下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几何非线性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9 任晓辉;复合材料层合板C~0型高阶锯齿理论[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张璐;含分层缺陷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层扩展行为与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文辉;复合材料层合板鸟撞动响应及损伤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2 胡成钲;FRP复合材料三角形夹芯桥面板的强度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陶斐;复合材料层合板动力学建模与内共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田立智;基于整体局部理论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多体系统动力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5 简晓彬;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累积损伤数值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孙浩然;基于主动Lamb波的复合材料层合板冲击损伤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刘英芝;复合材料层合板疲劳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李洪朋;噪声载荷条件下复合材料层合板动力学响应分析及疲劳寿命预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杨宇航;复合材料层合板结构非局部渐进失效建模与有限元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10 杨述松;基于二次开发的复合材料优化技术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95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ailiaohuaxuelunwen/99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