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旋转捷联惯导系统旋转控制算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双轴旋转捷联惯导系统旋转控制算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惯导系统 旋转调制 自抗扰控制 滑模变结构控制 载体角运动隔离
【摘要】:惯导系统因其自主性和无源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潜艇、舰船等长时间运动载体的导航中。然而惯导系统的误差会随时间不断积累,其定位精度往往不能满足长航时潜器的精度要求。相对于提高惯性器件的制造工艺和精度,旋转调制技术在开发周期、系统成本、实现难易程度上拥有巨大优势。旋转调制技术利用旋转机构的周期旋转,使惯性器件误差被调制成周期变化量,且一个周期内该变化量积分为零,从而实现对惯性器件常值零偏和慢变零偏误差的有效抑制,提高惯导系统定位精度。然而,旋转机构的运动不可避免地存在控制误差,并且载体在机动时难免会产生角运动,这些都会影响旋转调制的效果,从而影响旋转惯导系统的导航精度。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展开了以下研究:首先,转位机构控制误差的影响分析。建立了旋转调制惯导系统的器件误差模型和导航误差模型。在旋转调制技术原理的基础上,分析惯性器件误差的调制效果同旋转机构的运动方式之间的联系。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以经典旋转方案为例分析旋转机构超调角对旋转调制效果的影响。并且,分别从坐标转换矩阵和零偏空间积累量的角度说明旋转机构转速波动误差对旋转调制效果的影响。其次,旋转调制复合控制方法研究。在自抗扰控制技术和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结合这两种控制方法优点的旋转调制复合控制方法。该方法在控制误差较大时主要使用滑模变结构控制,随着控制误差的减小,逐渐采用自抗扰控制方法,从而在保证了快速响应和稳态精度的同时,又抑制了抖振。对该算法进行仿真和实验验证,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最后,载体角运动隔离方法研究。基于旋转调制技术的原理,结合惯性器件等效零偏误差模型,分别分析水平方向和旋转轴方向载体角运动对旋转调制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旋转机构转速控制的载体角运动隔离方案。通过对比仿真,说明了所设计的载体角运动隔离方案可以改善旋转调制的效果,提高旋转惯导系统的导航精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6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奎;;美空军的三种标准惯导系统[J];航空电子技术;1981年Z1期
2 赵剡;滕冲;杨辉;魏鹏;;预测与健康管理在惯导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航空兵器;2014年02期
3 郎需英;三轴惯导测试台[J];系统仿真学报;2001年02期
4 张宗麟,徐庆九,刘华伟,滕继涛,陈天如;一种主备配置的惯导系统故障诊断原理[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2年02期
5 卢建华,张建军,徐庆九;惯导自动检测设备平台模拟器的研制[J];电光与控制;2005年03期
6 蒋本宁;惯导“漂移”现象及避免方法[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7 邹志勤;武成锋;王翌;任宏文;林亮;;高精度平台惯导系统空中数学修正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7年01期
8 奔粤阳;孙枫;高伟;陈明辉;;惯导系统的零速校正技术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8年17期
9 黄勇;方海斌;;三种平台式惯导系统方案的性能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9年11期
10 蓝仁恩;刘志成;王志乐;崔益鹏;;机载惯导系统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东荣;鲁志勇;;平台惯导系统外环支承结构的优化改进设计[A];2010年惯性技术 发展动态 发展方向研讨会文集[C];2010年
2 林秀全;;基于振动测量的故障诊断方法在机载惯导系统中的工程实践[A];面向航空试验测试技术——2013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练军想;吴文启;吴美平;胡小平;;机载惯导系统动态误差分析及旋转抑制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肖春雨;赵长彦;;563H系列惯导系统航向效应的测试与补偿[A];2011航空维修理论研究及技术发展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晓平;郭晓月;董明舟;;惯导测试及运动仿真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其实现途径[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6 林思刚;杜祖良;;舰载高精度平台惯导系统动基座对准技术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谢愈;郑伟;汤国建;;基于均匀设计的神经网络建模在惯导工具误差模型弹载验证试验方案优化中的应用[A];2007均匀试验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俊美;;PLD在惯导测试系统中的应用[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9 马春艳;王国锋;詹丽娟;朱春云;纪杏红;;MEMS组合惯导系统研究[A];全国第十二届空间及运动体控制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吴训忠;贾继超;李延龙;;低精度捷联式惯导系统对准方法研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曲雪云;三载背后的“QC”情缘[N];中国航天报;2007年
2 文民;华天酒店介入光电技术[N];中国证券报;2002年
3 靳哲明 吕军超 汪欢;首台IMU惯导系统飞行成功[N];中煤地质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强;基于多视图几何的视觉辅助惯导组合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王根;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分析与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3 袁保伦;四频激光陀螺旋转式惯导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杨萌;非线性滤波及在惯导系统传递对准中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浩;惯导输出模拟器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魏学宝;平台惯导系统关键参数自标定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张月;基于PSO-SVM的惯导系统性能评判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毅;光纤惯组单轴旋转调制模式及对准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邱浩阳;弹载惯导平台系统误差系数标定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铁俊波;速度位置信息辅助下惯性导航行进中快速自对准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7 聂敏;基于光纤陀螺仪的车载导航误差建模及滤波方法[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蔡山波;双轴旋转捷联惯导系统旋转控制算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昱丹;空间稳定型惯导系统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杨龙龙;某型飞机惯导接口设备的研制[D];西安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53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1253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