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载人潜水器滚动膜片式压力补偿器研究
本文选题:海洋工程 + 深海载人潜水器 ; 参考:《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6年10期
【摘要】:使用液压驱动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压力补偿器可消除海水压力对液压系统影响,补偿器内径作为其关键结构参数,其设计长期以来一直依靠经验,为解决此问题,通过数学建模,得到补偿压力波动峰值和补偿膜片内外压差峰值,得出补偿器内径是影响这两者的主要结构参数,其值越大,膜片内外压差峰值越小;结合滚动膜片强度理论,依据滚动膜片内外压差峰值须小于滚动膜片安全工作压力这一准则,得到补偿器内径的边界约束和取值方法,基于补偿器内径这一关键参数,压力补偿器可以实现精确以及可靠性设计,此设计方法在一些深海设备上获得应用,实际应用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Abstract]:Using hydraulic driven deep-sea manned submersible, the pressure compensator can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seawater pressure on hydraulic system, and the inner diameter of compensator is the key structural parameter. Its design has been relying on experience for a long time,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rough mathematical modeling, the peak value of compensation pressure fluctuation and the peak value of compensation pressure difference inside and outside of diaphragm are obtained, and the ma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m are the inner diameter of compensator, the larger the value, the smaller the peak value of pressure difference inside and outside of diaphragm.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on that the peak value of pressure difference inside and outside the rolling diaphragm must be smaller than the safe working pressure of the rolling diaphragm, the boundary constraint and the method of selecting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compensator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key parameter of the inner diameter of the compensator. The pressure compensator can be designed accurately and reliably. This design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some deep-sea equipments.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has prov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作者单位】: 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4AA09A110) 国家海洋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5036)
【分类号】:U674.9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培林;冷文浩;谢俊元;;载人潜水器教控系统的研制[J];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王仁华;俞铭华;王自力;李良碧;;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耐压壳极限承载力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胡勇;赵俊海;刘涛;崔维成;;大深度载人潜水器上的复合材料轻外壳结构设计研究[J];中国造船;2007年01期
4 ;我国研制成功7000米载人潜水器[J];青海石油;2007年03期
5 赵俊海;马利斌;刘涛;崔维成;;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浮力块的结构设计[J];中国造船;2008年04期
6 赵俊海;刘涛;马利斌;胡勇;崔维成;;大深度载人潜水器浮力块的加工和安装[J];中国造船;2008年S1期
7 崔维成;徐芑南;刘涛;胡震;杨有宁;胡勇;马岭;;7000m载人潜水器研发简介[J];上海造船;2008年01期
8 张宁;;浅论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发展趋势及管理体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年08期
9 刘峰;崔维成;李向阳;;中国首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0年12期
10 李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J];现代物理知识;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祝普强;王晓辉;郭威;刘开周;;载人潜水器信息显示与存储技术[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2 刘竹青;陈奕宏;曹庆明;;深海载人潜水器推力器噪声性能试验研究[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刘涛;;深海载人潜水器载人球壳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探讨[A];2005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操安喜;崔维成;;基于响应面模型和遗传算法的载人潜水器耐压球壳优化设计[A];2005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崔维成;刘峰;胡震;朱敏;郭威;王春生;;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5000米级海上试验[A];2012年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优秀学术论文集[C];2013年
6 朱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A];中国声学学会第十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祝普强;王晓辉;郭威;刘开周;;载人潜水器水面监控系统[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8 胡勇;沈允生;崔维成;;深海载人潜水器的坐底分析[A];2007年船舶力学学术会议暨《船舶力学》创刊十周年纪念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郭威;王晓辉;肖琼林;祝普强;;载人潜水器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俞铭华;王仁华;王自力;李良碧;;深海载人潜水器有开孔耐压球壳极限强度研究[A];2005年船舶结构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魏敬民;我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完成总装[N];中国船舶报;2007年
2 记者 向杰;7000米载人潜水器可覆盖99.8%洋底[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罗沙 余晓洁;总设计师揭秘中国“蛟龙”[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4 记者 陈怡;“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昨下潜6965米[N];上海科技报;2012年
5 记者 严风华;万米载人潜水器有望五年内制成[N];中国船舶报;2014年
6 记者 石玉平;4500米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全面启动[N];中国船舶报;2014年
7 李杨;中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将探秘海底世界[N];北京日报;2007年
8 沈允生;世界最大潜深载人潜水器初露真容[N];中国船舶报;2006年
9 李杨;我国载人潜水器称雄世界[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中国“蛙人”将潜7000米深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蔚;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在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操安喜;载人潜水器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谢俊元;深海载人潜水器动力学建模研究及操纵仿真器研制[D];江南大学;2009年
4 付本国;载人潜水器水下对接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传秀;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任康旭;载人潜水器运动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3 马烈;1000米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概念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韩海辉;HOV驾驶舱布置方案评估方法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5 陈承皓;大深度载人潜水器钛合金耐压球壳疲劳可靠性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曲文新;载人潜水器耐压壳结构设计与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李浩;第三代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阻力性能及载人舱结构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4年
,本文编号:1844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184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