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水下无人试验平台优化设计研究
【图文】:
图 1.1 无人水下航行器分类与分级下航行器一般可以分作遥控式水下航行器(ROV)以及自主式水下种。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通用的分级标准,被接纳程度最高的标准标准,即:微型、轻型、重型、大型以及超大型。美军的分级依据是水下航行器的直径范围是 70mm 至 230mm,质量是 45kg 以下,可以水雷等工作。轻型水下航行器直径最大为 324mm,可以持续运作 2完成情报监察、水下信息采集等工作。重型水下航行器直径最大是 53000kg,载荷较少时可持续运作40至80小时,能够完成战术情报收集与骗取对方鱼雷等武器。大型航行器直径一般为 1000mm 左右,载荷较 100 至 300 小时,可以持续收集情报、特种作战以及水下多种战斗。水下航行器模块介绍下航行器的系统结构基本可以看作艇体、推进器、能源系统、艉舵、感设备、耐压舱以及发射回收系统等部分。在艇体部分鱼雷型结构由则容易加工、发射回收简单、更容易实现模块化等优势,因此鱼雷型
图 1.2 无人水下航行器结构通信系统在设计时主要以水线以上天线高度、通讯协议及数据传递、硬件的防水与抗压性、硬件的额布局等四个条件为依据来进行。无人水下航行器的结构可以看作密封舱结构与非水密舱结构两类,一般来说两种结构同时存在,不过比例不同。非水密舱结构比重大时,航行器下潜深度更深,,内部设备为水密结构适应水下环境,且外场试验时现场调试维护容易不过内部设计比较难,水密件与线缆成本高且质量较大。1.3 UUV 的历史及现状1.3.1 UUV 历史表 1.1 水下无人航行器发展历程UUV 发展年限 发展内容20 世纪 40 至 50 年代 载人水下航行器20 世纪 60 年代 代替人员进行水下探测、沉船打捞等遥控式水下航行器(ROV)20 世纪 80 年代末 由美国高级计划研究局提出 UUV 技术与快速样机计划20 世纪 90 年代 无人水下航行器被选择处理侦查、反潜等军事任务2005 年 1 月 美国制定了无人航行器 UUV 总体规划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U674.9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童豪;彭星光;潘光;徐德民;;无人水下航行器的发展现状与关键技术[J];宇航总体技术;2017年04期
2 高卓;汤伟江;朱云周;张喜顺;;微细光缆在水下航行器中的应用及关键技术综述[J];水下无人系统学报;2017年06期
3 白杰;党建军;罗凯;李代金;;水下航行器闭式循环动力系统动态仿真[J];鱼雷技术;2016年06期
4 廖文献;黄兴利;刘富樯;;无人水下航行器推进器故障定位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年12期
5 贾下跖;刘可述;张孟;邓超;;无人水下航行器势场航路规划方法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7年01期
6 王新平;党建军;;水下航行器对转涡轮机系统建模与仿真(英文)[J];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2016年04期
7 朱信尧;宋保维;徐刚;杨松林;;支撑机构驻留水下航行器着陆策略及影响因素[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10期
8 步林鑫;舒雅;顾鑫;;无人水下航行器阻力性能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5年12期
9 周军;张严;;低速变质量水下航行器操纵性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J];鱼雷技术;2016年01期
10 李成进;;仿生型水下航行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鱼雷技术;201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思同;杨家轩;帅长庚;;水下航行器辐射噪声预警算法研究[A];2016年度声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6年
2 冯晨曦;刘卫东;申高展;;多线程技术及其在水下航行器操舵控制系统中的应用[A];2015’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3 熊思齐;姚直象;杨新友;张朋坤;;无人水下航行器发展现状及若干关键技术探讨[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5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4 彭磊;罗振兵;夏智勋;徐泽;;合成射流技术在水下航行器中的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C];2015年
5 谢文光;刘卫东;杨原青;;无人水下航行器数据转换接口设计[A];2009年中国东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6 丰少伟;张乔斌;丁少春;;某水下航行器壳体加速度场重构研究[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7 高剑;徐德民;严卫生;刘明雍;;欠驱动自主水下航行器的非线性横向跟踪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8 马云;石秀华;李执山;;微小型水下航行器的设计[A];2012'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Ⅰ)[C];2012年
9 吴旭光;董居忠;;受控水下航行器动力学模型的闭环参数辨识[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10 高立娥;李洪梅;康凤举;;遗传算法在水下航行器制导系统多任务调度中的应用[A];仿真计算机与软件、仿真方法与建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晖;“翱翔”在深海的“海燕”[N];天津日报;2017年
2 李新;ISE交付首创自主水下航行器[N];中国船舶报;2009年
3 本报专稿 林寒;美军水下无人航母布局反潜艇[N];世界报;2009年
4 李杰 宫智民;无人水下航行器 “大闹”海底战场[N];中国国防报;2002年
5 徐阳;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水下航行器[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0年
6 王霞;铸“孤胆英雄”勇闯深海[N];科技日报;2018年
7 记者 姜泓 实习生 吕维佳;西工大成功研制便携式自主水下航行器[N];西安日报;2016年
8 记者 李丽云 通讯员 唐晓伟;哈工程声呐新技术为水下航行器装上“眼睛”[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李佳彬;澳大利亚 中方提供的信息很透明[N];光明日报;2014年
10 驻陕记者 韩宏 通讯员 赵珍;仿生蝠鲼有望助力海底科考持续观测[N];文汇报;201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边靖伟;四旋翼式水下航行器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刘龙;变体全柔性翼扑动推进水下航行器设计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3 张斌;水下航行器锚泊驻留稳定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厶源;基于扰动观测的无人水下航行器复合航迹跟踪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8年
5 迟凤阳;水下航行器组合导航定位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年
6 赵金鑫;大挂载水下航行器操纵性能分析及双体干扰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杨燕;水下航行器编队运动规划与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赵辉;基于水下航行器导航定位及信息融合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曹永辉;复杂环境下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动力定位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10 黄微波;水下航行器喷涂聚脲柔性涂层的制备及减阻性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旭;水下航行器推进电机设计及振动噪声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2 王天昊;低成本水下无人试验平台优化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9年
3 徐浩斌;电动力水下航行器电池荷电状态估算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年
4 王怡然;AUV水下运动建模及其状态的可视化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5 周吉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导航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6 苗怡然;基于参数化的水下航行器主体结构设计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7 齐佳品;高精度大量程温盐深测量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8 王绍宾;基于鲁棒控制的自主水下航行器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年
9 邬国权;自主式水下航行器非接触充电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朱凌南;基于水流场多阶弯曲振型壁面振动减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22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62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