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柴油机掺烧丁醇结合米勒循环低温燃烧性能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1 16:44
   柴油机在国际航运界的广泛使用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同时,其大气污染等消极影响也越发的凸显。节能和减排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要课题,寻找替代燃料和低温燃烧技术是缓解能源危机的有益尝试。米勒循环技术通过实现低温燃烧而降低排放,具有响应快易控制的优点,而丁醇的含氧特性可以优化米勒循环的贫氧燃烧问题,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本文以4190Z_LC-2型船用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利用AVL-FIRE软件对柴油机燃烧过程模拟计算,研究丁醇结合米勒循环对柴油机燃烧性能和排放性能的影响,为米勒循环技术应用到现有柴油机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首先,依据4190Z_LC-2型船用柴油机燃烧室尺寸,利用AUTO-CAD绘制燃烧室二维图形,然后将其导入AVL-FIRE中的ESE模块构建燃烧室高压循环模型,完成网格划分;根据柴油机工作特性设置适当的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和子模块,并选择合适的柴油-丁醇混燃化学反应机理文件耦合仿真软件完成柴油-丁醇双燃料发动机仿真模型的建立;通过对比缸压曲线仿真值和试验值,不断验证并校正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直至满足工程计算精度。其次,利用所建立的三维仿真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丁醇掺混比、米勒度以及二者的结合对柴油机燃烧特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在100%负荷下,选取四组丁醇掺混比进行计算,在牺牲稍许动力前提下,丁醇掺混比B30工况碳烟和CO排放降低明显;保持原机进气压力不变,选取四组米勒度进行仿真计算,实现了NO生成质量分数的降低,但高增压的缺席使得米勒循环由于缺氧问题很难发挥其性能优势;在掺混比B30基础上结合米勒循环仿真计算表明,丁醇的富氧特性可以改善低米勒度下的贫氧问题,但无法弥补高米勒度的泵气损失。最后,通过改变边界条件挖掘掺烧丁醇结合米勒循环方案的潜力。选取四组进气压力和四组结合方案,进行4x4=16组计算,对潜力最大的B30+M40方案进行优化。研究表明,掺混比B30结合米勒度M40方案与进气压力0.283MPa匹配最优,在指示功率与原机保持一致的基础上,指示油耗率降低2.04%,NO质量分数降低16.6%,CO质量分数降低51.01%。
【学位单位】:集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U664.121
【部分图文】:

米勒,奥拓,P-V图,进气门


(a)滞后关闭进气门 (b)提前关闭进气门图 1-1 狄赛尔循环和米勒循环 P-V 图(传统奥拓循环)进气门延迟关闭的米勒循环是指,进气过程一直持续到下止点后,直至到达设定的进门延迟关闭角,在压缩冲程中才将进气门关闭。进气口的延迟关闭使得一部分新鲜冲量压缩行程中被挤出气缸,因而导致气缸内的新鲜冲量减少,发动机的有效压缩比减小,用来做功的膨胀比不变,所以发动机的热效率和经济性提高[14]。进气门提前关闭的米勒循环是指,在活塞下行的进气冲程中,在下止点前的某角度提关闭进气门,气缸的新鲜冲量在进气门关闭后随着活塞的下行而膨胀吸热,进而起到冷气缸的作用,气缸内的温度和压力降低,在后续的压缩冲程中发动机的实际压缩比减小,缩终了的温度和压力都会相应降低,为降低燃烧温度和减少 NOx 排放提供了先天条件。.2.2 米勒循环国内外研究现状米勒循环的概念提出早于涡轮增压技术。在起初的研究阶段由于米勒循环会减少气缸进气充量,发动机的油耗率和 Soot 排放升高并且输出功率会下降,所以在那时米勒循环

示意图,喷雾过程,示意图,液滴


图 2-1 喷雾过程示意图也满足以下控制方程:量方程: = 动微分方程: =34 1 | | (1 ) 为液滴质量; 为阻力, 为液滴的速度矢量; = · =12 ; g= ( g)g ; = ; 包括体密度, 为气液相对速度, 为液滴代表性面积, 是阻如下关系:

子模型,模型


易于模拟的次级破碎模型。AVL-FIRE 提供了多B 模型、TAB 模型、FIPA 模型以及 WAVE 模型等很简便,但是此模型不能充分预测次级破碎过程中H-RT 模型,理由是:KH 模型和 WAVE 模型指导思成不稳定扰动波的 RT 模型,KH-RT 模型计算结果可相似的 KH-RT 模型计算表示为: = 3.7 2 ΛΩ = 1ΛΛ = ( , )Ω = ( , )始半径,C1为喷油器常数,Λ 为波长,Ω 为波高指在时间, 是液滴的特性。T 模型破碎子模型。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上游液滴在下游将会覆盖两种破碎机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帅;冯志炜;赵治国;周毅;;不同米勒循环方式对柴油机工作过程影响的一维模拟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年05期

2 M.Sens;S.Zwahr;M.Günther;范明强;;可变压缩比在全米勒循环汽油机上的潜力[J];国外内燃机;2017年01期

3 李军;向璐;郑建军;;米勒循环发动机缸内气体流动与燃烧分析[J];车用发动机;2016年01期

4 林庆;;米勒循环发动机进军美国市场[J];汽车与驾驶维修;1995年02期

5 Naoharu Ueda;Hioroshi Sakai;Naohide Iso;程海燕;王少鹏;;自然吸气米勒循环汽油机的排放、功率和燃油经济性[J];国外内燃机;1999年05期

6 桂佳林;陈钰婷;刘丽华;马冠钦;杨万里;王瑞平;;基于米勒循环发动机的缸内流动优化[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18年04期

7 李益民;王三桂;郑远平;莫汉忠;;米勒循环发动机配气相位角装配精度控制的研究[J];南方农机;2018年10期

8 大江博海,人见光夫,岩田典之,单震震;关于米勒循环增压发动机的未来展望[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1997年03期

9 关力;杨陈;夏志豪;尹建东;沈源;王瑞平;;小型增压发动机应用米勒循环的试验研究[J];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2018年04期

10 王子玉;张岩;王雷;刘金龙;白洪林;李玉峰;;进气门晚关米勒循环对高强化柴油机燃烧和换气影响的研究[J];兵工学报;201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文乐;王志磊;张峰昌;拓海东;;基于米勒循环的进气道优化[A];第十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7年

2 王磊;吴威龙;;Miller增压直喷汽油机VVT和EGR技术对性能的影响[A];2018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锐;将省油革命进行到底[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傅世枢;混合动力:不简单的“加法”[N];中国汽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思鹏;柴油机涡轮前喷注蒸汽并结合米勒循环的排气能量回收系统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子枭;柴油机掺烧丁醇结合米勒循环低温燃烧性能仿真研究[D];集美大学;2019年

2 张雷;基于米勒循环的柴油机性能仿真及活塞热负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3 杨志伟;高压缩比米勒循环汽油机部分负荷热效率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7年

4 邵爱芳;基于米勒循环的爆震抑制策略及其对汽油机性能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5 南婧雯;米勒循环对生物柴油发动机排放的控制与优化[D];西南交通大学;2018年

6 祝传艮;米勒循环技术在16V190燃气发动机上的理论分析[D];山东大学;2017年

7 石学辉;基于米勒循环的天然气发动机性能仿真及优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8 范巍;EGR对高压缩比米勒循环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9 王元丰;串联式混合动力APU用米勒循环发动机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6年

10 赵涛;米勒循环在天然气发动机上的性能开发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317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28317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