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及温度回归分析

发布时间:2017-05-01 17:00

  本文关键词: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及温度回归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船体外板水火成形工艺的实际加工和机械自动化加工试验中,研究发现使用氧—乙炔火焰热源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局限,为此本文提出了采用电磁感应加热取代氧—乙炔火焰加热,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扰问题,提高钢板水火成形的速度和质量,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条件,并节约能源。本论文课题源于实验室研究项目“电磁感应加热在水火弯板工艺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理论、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就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 1.电磁感应加热的机理及优点。从电磁感应加热的原理及能量传递的角度出发,探讨电磁感应加热过程的机理,加热过程中影响能量大小的参数,能量的损失以及感应加热的优点;并根据试验研究的需要,对感应加热电源的选择做了一定的分析。 2.钢板电磁感应加热的电磁场和温度场数值模拟计算。为了从理论角度分析掌握电磁感应加热的机理,需要对钢板电磁感应线状加热模型进行简化,建立相应的数值分析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相应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得出钢板局部的电磁场分布和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3.影响加热的参数主要有电流密度、电流频率和加热时间,,通过对不同参数组合分别进行电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计算,分析各参数对钢板加热后温度分布的影响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同加热参数组合情况下的试验测量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加热过程中钢板表面温度的回归数学模型。 (4)通过试验测量与数值模拟计算,与回归方程计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并对温度的回归数学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和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揭示了钢板局部电磁感应线加热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并得出温度参数的回归模型,为后续的热弹塑性分析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5.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下阶段要继续开展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水火弯板工艺 感应加热 电磁-热耦合场 数值模拟 回归分析 数学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U671
【目录】:
  • 0 前言7-11
  • 1 电磁感应加热的机理及优点11-18
  • 1.1 感应加热原理与涡流分布特性11-12
  • 1.2 感应加热的机理12-13
  • 1.3 电磁场在金属中的建立时间13-14
  • 1.4 感应加热的能量参数14-15
  • 1.5 感应加热的能量损失15-16
  • 1.5.1 热传导定律15
  • 1.5.2 对流传热定律15
  • 1.5.3 辐射传热定律15-16
  • 1.5.4 感应加热系统本身的能量损失16
  • 1.6 感应加热的优点16-18
  • 2 钢板电磁感应加热电磁场有限元数值模拟18-26
  • 2.1 电磁场基本理论18-21
  • 2.1.1 安培环路定律18
  • 2.1.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8
  • 2.1.3 高斯电通定律18
  • 2.1.4 高斯磁通定律18-19
  • 2.1.5 Maxwell方程组的微分形式19-21
  • 2.1.6 电磁场中常见边界条件21
  • 2.2 感应加热电磁场有限元模型21-26
  • 2.2.1 钢板局部线加热模型21-22
  • 2.2.2 数学模型22
  • 2.2.3 电磁场有限元解法22-26
  • 3 钢板电磁感应加热温度场有限元数值模拟26-30
  • 3.1 钢板电磁感应线加热过程的工艺特点26
  • 3.2 温度场数学模型的建立26-27
  • 3.3 温度场的有限元解法27-30
  • 3.3.1 空间域的离散27-28
  • 3.3.2 时间域的离散28-30
  • 4 钢板电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分析30-43
  • 4.1 电磁-热耦合场的分析方法30-31
  • 4.2 钢板电磁感应加热过程电磁-热耦合场分析31-41
  • 4.2.1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模型31
  • 4.2.2 热分析有限元模型31-32
  • 4.2.3 计算分析32-41
  • 4.2.3.1 电流密度Js变化34-37
  • 4.2.3.2 电源频率f变化37-40
  • 4.2.3.3 时间t变化40-41
  • 4.3 小结41-43
  • 5 钢板电磁感应加热的温度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分析43-55
  • 5.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简介43-44
  • 5.2 逐步回归分析简介44-46
  • 5.3 逐步回归分析程序46-48
  • 5.4 温度回归模型的建立及分析48-52
  • 5.4.1 回归模型的建立48-49
  • 5.4.2 回归模型的计算分析49-52
  • 5.5 温度数学模型的试验验证与分析52-55
  • 6 钢板电磁感应线加热试验研究55-61
  • 6.1 感应加热电源及试验装置55-57
  • 6.2 Raytek Marathon系列MR1S型非接触式红外温度侧量仪简介57-58
  • 6.3 感应加热试验分析58-61
  • 7 总结与展望61-63
  • 参考文献63-65
  • 致谢65-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兵芽;刘莹;;石蜡驱动器感应加热耦合场的数值模拟[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8年10期

2 曹嘉新,戴一一,屠挺生;锻坯感应加热的有限元分析[J];上海金属;2003年02期

3 陈留根;感应加热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工业加热;1986年06期

4 李延祥,黄金亮;D级抽油杆串联感应加热快速调质[J];洛阳工学院学报;1995年04期

5 花皑;在线快速感应加热系统[J];工业加热;2000年02期

6 张恒华,许珞萍,邵光杰;铝合金半固态感应加热的计算机模拟[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1年S2期

7 李劲伟,梁文林;一种感应加热电源频率跟踪控制系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朱知本;电红外感应加热的应用[J];中国机械工程;1983年04期

9 章家岩;感应加热涡流场及工程设计问题的讨论[J];工业加热;1995年06期

10 花皑;世界领先的线材感应加热装置[J];工业加热;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兵芽;刘莹;;感应加热石蜡驱动器的二维数值模拟[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2 张雪彪;杨玉龙;刘玉君;;基于完全线加热成形的钢板弯曲成形自动化研究[A];2011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造船工艺学术委员会造船企业精益生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何贵;周雄辉;张质良;;铝合金半固态成形二次加热工艺参数多学科优化[A];第十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辑)[C];2005年

4 赵晶;齐铂金;陈景武;;感应加热中延伸电缆的选择和设计[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5 王克鸿;徐越兰;余进;;钢表面感应熔覆纯铜研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1年

6 闵永安;王桢;邵光杰;符仁钰;朱雅年;;汽车稳定杆组织与疲劳性能研究[A];全国材料理化测试与产品质量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物理测试部分)[C];2002年

7 StanleyJ.Kletch;EdwardJ.Rylicki;;带感应加热过渡段的燃气式连续退火炉系统[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1999年

8 王四亭;朱洪滨;朱烨;侯印春;;感应加热顶部籽晶法生长钛酸钡晶体[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9 汤小娇;;一种新型螺旋叶片成形工艺加热系统的研究[A];冶金自动化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继成;;基于ANSYS的磁悬浮金属材料感应加热数值分析[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感应加热还原炼镁装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江苏 黄启军;KGPS型宽频带感应加热中频炉的“怪病”[N];电子报;2007年

3 ;ANSYS10.0新功能[N];中国航空报;2005年

4 郭廷杰;提高生产效率 消除产品缺陷[N];中国冶金报;2006年

5 通讯员 武云飞;欧洲强企再次登陆兖州[N];济宁日报;2006年

6 本版编辑邋冯晓伟 梁红兵;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功率及无线通信器件成亮点[N];中国电子报;2008年

7 ;玉溪:科技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N];云南科技报;2005年

8 廖建国;钢铁生产工艺中加热和冷却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N];世界金属导报;2007年

9 安世亚太 田锋;含蓄的CAE正在火起来(一)[N];中国航空报;2005年

10 ;铌在高强度油井管中的应用[N];世界金属导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明;感应局部加热封装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庞玲玲;行波感应加热问题的研究及粒子群算法的改进[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3 杨晓光;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及其优化问题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4 石伟;感应加热煤粉多级无油点火的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3年

5 张春祥;磁性粒子的制备、表征及在热塑性高分子材料感应加热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徐鸿博;电磁感应加热尺寸效应及其BGA封装互连新方法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温志伟;基于数值分析的大型同步电机内温度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6年

8 王皓;电解质在电磁场作用下的流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9 栾茹;卧式蒸发冷却电机定子绝缘与传热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工研究所);2004年

10 陈明祥;基于感应加热的MEMS封装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乐平;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及温度回归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2 马玉荣;镁合金保温炉内温度场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08年

3 金玉龙;基于ANSYS的电渣炉感应加热耦合场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08年

4 杨晨光;42CrMo钢轴类件变功率感应加热数值模拟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汤猛猛;铜铝导管接头感应加热参数敏感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6 杨玉龙;钢板高频感应加热过程中温度场的数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赵辉;数字式感应加热电源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晓鹏;厚壁管感应加热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9 孙风胜;钢板感应加热局部有限元及实验回归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10 吕宏;PWM&PFM控制感应加热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及温度回归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2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3392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5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