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子巡航的长江干线海事动态监管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15:05
本文关键词:基于电子巡航的长江干线海事动态监管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航运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对长江海事动态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长江海事局组织开发并运行了电子巡航系统。目前,该系统在长江干线已应用已逾两年,在海事动态监管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信号融合度不高、误报警多、运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电子巡航以GIS为平台,整合了VTS、AIS、GPS、CCTV、WIS、WILS等技术系统,具备数据自动采集和评估两大内部功能以及辖区巡航监视、重点水域和重点船舶跟踪、船舶交通秩序组织维护等监管功能。通过比较电子巡航、常规巡航以及VTS的特点,确定电子巡航在海事动态监管中的定位为:在VTS未覆盖的区域,以电子巡航为主,海巡艇巡航为辅;在VTS覆盖区域,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以VTS为主,电子巡航为辅,待电子巡航发展完善后可与VTS充分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监管手段。 重庆海事局、武汉海事局和芜湖海事局电子巡航应用案例研究表明,按照实施主体的不同,电子巡航存在指挥中心监管模式、海事处监管模式和执法大队监管模式。三种模式各有其优缺点和适用情形,相对而言,指挥中心监管模式优点较为突出。为研究电子巡航监管模式的自身有效性和相对有效性,通过提出电子巡航实施后海事监管效能大于实施前海事监管效能这一核心假设,选取了“船舶违章率”、“船舶违章纠正率”和“水上交通事故发生率”这三项指标,对重庆、武汉和芜湖海事局三个研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种电子巡航监管模式均有效,且指挥中心监管模式比其他两种模式更加高效。因此,建议将指挥中心监管模式作为电子巡航统一监管模式。 为进一步提高电子巡航监管效能,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将监管对象分为重点水域和重点船舶,并确定重点时段,明确不同条件下监管措施。 本研究创新点在于通过案例研究的方法归纳出电子巡航监管模式,并通过提出研究假设对模式进行有效性验证,在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重点水域、重点船舶和重点时段的划分。
【关键词】:海事动态监管 电子巡航 监管模式 长江干线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U692-39;U675.7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言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1-12
- 1.3 国内外海事监管发展和研究现状12-18
- 1.3.1 海事监管技术手段12-13
- 1.3.2 海事管理理念13-14
- 1.3.3 海事动态监管模式14-18
- 第2章 电子巡航系统组成与功能18-41
- 2.1 电子巡航的概念及组成18-28
- 2.1.1 系统概念18
- 2.1.2 系统组成18-20
- 2.1.3 电子巡航子系统20-28
- 2.2 电子巡航的功能和特点28-34
- 2.2.1 内部功能28-29
- 2.2.2 监管功能29-33
- 2.2.3 电子巡航特点33-34
- 2.3 电子巡航与 VTS 的关系及其定位34-37
- 2.3.1 电子巡航与广义上的 VTS 之间的关系34-35
- 2.3.2 电子巡航与狭义上的 VTS 之间的关系35-36
- 2.3.3 电子巡航的定位36-37
- 2.4 电子巡航实施现状37-41
- 2.4.1 长江海事局各分支局电子巡航实施概况37-39
- 2.4.2 电子巡航存在的主要问题39-41
- 第3章 电子巡航监管模式划分41-53
- 3.1 电子巡航监管模式现状41-47
- 3.1.1 武汉海事局电子巡航监管模式41-43
- 3.1.2 重庆海事局电子巡航监管模式43-45
- 3.1.3 芜湖海事局电子巡航监管模式45-47
- 3.2 电子巡航监管模式划分47-49
- 3.2.1 组织机构及职责分析47-48
- 3.2.2 运行机制分析48
- 3.2.3 模式划分结果48-49
- 3.3 电子巡航监管模式特征及适用情形分析49-53
- 3.3.1 指挥中心监管模式特征及适用情形49-50
- 3.3.2 海事处监管模式特征及适用情形50-51
- 3.3.3 执法大队监管模式特征及适用情形51-53
- 第4章 电子巡航监管模式有效性分析53-64
- 4.1 有效性分析的目的及方案53-54
- 4.1.1 目的53
- 4.1.2 方案53-54
- 4.2 研究假设及评价指标54-56
- 4.2.1 研究假设54
- 4.2.2 评价指标及其权重54-56
- 4.3 样本选取与数据采集56-57
- 4.3.1 样本的选取56-57
- 4.3.2 数据的采集及处理57
- 4.4 研究结果与讨论57-64
- 4.4.1 对子假设 H1 的验证及分析58
- 4.4.2 对子假设 H2 的验证及分析58-59
- 4.4.3 对子假设 H3 的验证及分析59-60
- 4.4.4 对核心假设 H 的验证及分析60-62
- 4.4.5 三种模式效能比较分析62-64
- 第5章 电子巡航监管措施64-70
- 5.1 重点水域监管措施64-66
- 5.1.1 重点水域的内涵与划分64-65
- 5.1.2 重点水域监管措施65-66
- 5.2 重点船舶监管措施66-68
- 5.2.1 重点船舶的内涵与划分66-67
- 5.2.2 重点船舶监管措施67-68
- 5.3 重点时段监管措施68-70
- 5.3.1 重点时段的内涵与划分68-69
- 5.3.2 重点时段监管措施69-70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70-72
- 6.1 研究结论70
- 6.2 研究展望70-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邵喜;李超;郝江凌;胡景峰;赵德鹏;;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的关键技术[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李新春;胡晓红;;科学管理原理:理论反思与现实批判[J];管理学报;2012年05期
3 冉博文;王文影;;科学管理的科学含量[J];经营管理者;2012年14期
4 邱志雄;李宏平;;加强和规范我国水上甚高频(VHF)通信的探讨[J];中国海事;2006年02期
5 鲍建波;;“e-航海(e-Navigation)”概念的发展[J];中国海事;2007年11期
6 赵俊刚,范世东,姚玉南;基于GIS的内河电子江图数据库信息分类编码研究及应用[J];交通与计算机;2001年06期
7 李平;;“CCTV”水上交通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在海事信息化管理中的运用与展望[J];科技信息;2009年29期
8 贝少军;周正宝;邱德春;;网格化管理——探索中发展[J];中国海事;2010年03期
9 余龙泉;熊辉;孙鹏;;长江海事电子巡航系统的开发与实现[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黄锦标;;内河海事监管模式探索[J];世界海运;2010年10期
本文编号:584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58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