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船舶论文 >

基于MOSFET串并联技术的海航脉冲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7-10-03 01:27

  本文关键词:基于MOSFET串并联技术的海航脉冲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脉冲发生器 理想波形 MOSFET 驱动电路


【摘要】:大功率脉冲发生技术是在尖端武器制造、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有广泛应用的一门技术,同时也是许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船舶导航设备中的海航脉冲发生器也同样应用了脉冲发生技术。海航脉冲发生器的性能直接决定导航设备的可靠性、精度、安全性。然而目前,海航脉冲发生器仍然以氢闸流管作为主开关器件。众所周知,氢闸流管作为半控型器件,其导通关断特性非常不理想。理想的脉冲发生器的波形是上升沿时间与下降沿时间都为零的矩形脉冲,而实际中,当然不存在这样的脉冲,因而人们在设计脉冲发生器时千方百计的减小脉冲上升沿与下降沿的时间。针对氢闸流管产生的脉冲上升沿与下降沿时间过长的状况,本课题在研究现有脉冲发生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开通与关断速度极快的全控型器件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替代半控型器件氢闸流管作为脉冲产生的开关,以获得的脉冲波形更加接近理想波形。本文主要研究使用MOSFET(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作为海航脉冲发生器主开关时,该电路主回路及驱动电路设计、参数选取方法。同时对相关辅助电路进行设计选型,并对MOSFET串并联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使用多个MOSFET进行串并联以提高总的脉冲电流和电压,降低单个MOSFET的通过电流和承压,从而提高系统容量和可靠性。本文对多个MOSFET在串并联时电压电流的不均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文中还进一步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将测试数据与国际主流产品进行对比,验证该方案的实际性能。
【关键词】:脉冲发生器 理想波形 MOSFET 驱动电路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电机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66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7
  • 1.1 本课题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发展与现状11-14
  • 1.2.1 脉冲发生器发展与现状11-12
  • 1.2.2 MOSFET串并联发展与现状12-14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14-17
  • 第二章 脉冲发生器的主体部分设计17-29
  • 2.1 主电路设计17-24
  • 2.1.1 开关器件的选择17
  • 2.1.2 刚性脉冲发生器主电路设计17-20
  • 2.1.3 脉冲形成过程分析20-24
  • 2.2 控制部分设计24-25
  • 2.2.1 控制策略研究24
  • 2.2.2 脉冲信号触发电路设计24-25
  • 2.3 供电电源设计25-26
  • 2.4 脉冲变压器的设计26-28
  • 2.5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Power MOSFET驱动电路的设计与理论推导29-41
  • 3.1 驱动芯片的分析与选择29
  • 3.2 Power MOSFET对驱动电路的要求29-35
  • 3.3 Power MOSFET的驱动电路35-40
  • 3.3.1 驱动电路的设计35-36
  • 3.3.2 驱动电路参数选取36-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Power MOSFET串并联技术研究41-65
  • 4.1 Power MOSFET工作原理及基本特性41-45
  • 4.1.1 Power MOSFET工作原理41-42
  • 4.1.2 Power MOSFET基本特性42-45
  • 4.2 Power MOSFET的串联特性研究45-54
  • 4.2.1 静态电压不均衡分析45
  • 4.2.2 动态电压不均衡分析45-49
  • 4.2.3 电压不平衡改善措施49-54
  • 4.3 Power MOSFET的并联特性研究54-64
  • 4.3.1 影响并联均流的因素分析54-60
  • 4.3.2 电流不均衡改善措施60-64
  • 4.4 本章小结64-65
  • 第五章 实验平台搭建与分析65-77
  • 5.1 均压与均流电路的实验65-72
  • 5.1.1 控制电路设计65
  • 5.1.2 驱动电路与主电路的设计65-67
  • 5.1.3 实验结果分析67-72
  • 5.2 脉冲发生器整机实验72-75
  • 5.2.1 平台搭建72
  • 5.2.2 实验结果分析72-75
  • 5.3 本章小结75-77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77-79
  • 6.1 总结77
  • 6.2 展望77-79
  • 参考文献79-84
  • 致谢84-8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外脉冲发生器发展水平与动向[J];电子测量技术;1977年05期

2 李晋华;;一种高灵敏度小信号监控脉冲发生器[J];电工技术;1994年01期

3 孙键;;用光电脉冲发生器检测位移和速度[J];电气自动化;1996年05期

4 蒋玉俊;二相正交脉冲发生器[J];电工技术杂志;1998年02期

5 史宏江;张春华;杨文景;李铁军;闫国兴;;新型脉冲发生器的研制[J];机械制造;2013年10期

6 ;高压脉冲发生器介绍[J];爆炸与冲击;2006年01期

7 杨可;陈庆国;蒋远东;魏新劳;;高压陡前沿脉冲发生器的研究[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7年02期

8 许珉;郑文棋;;基于单片机的低压脉冲发生器研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9年03期

9 李巨;冯莉;邓云华;李玺钦;王兰;;程控高压脉冲发生器[J];中国仪器仪表;2010年01期

10 杜继业;董静然;宋顾周;;一种脉宽可调的高压脉冲发生器的研究与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峰;薛泉;陈志豪;;一种新型的脉冲发生器的设计[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邱景辉;李红梅;林澍;;电磁脉冲发生器信号分析[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3 侯锐;张建德;杨建华;杨杰;冯常顺;张瑜;李小林;汪伟;苏正平;;一种层叠脉冲发生器的初步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7册)[C];2009年

4 邢静媛;刘丽莉;;大幅度纳秒脉冲发生器[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5 肖明珠;;可调高压脉冲发生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6 王建;章锡明;姚陈果;李成祥;米彦;;一种多参数可调纳秒脉冲发生器的研制[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刘云涛;谢敏;高平;张纪昌;马成刚;冯宗明;马军;;延时可控高压脉冲发生器的设计[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赵强;王贵荣;王玉芝;董志伟;;级联变匝间距爆磁压缩脉冲发生器等效电路模型的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9 杨实;杨汉武;钱宝良;钟辉煌;;基于磁开关的全固态、高功率、长脉冲发生器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姚陈果;赵东阳;米彦;李成祥;秦剑波;章锡明;孙才新;;一种高压ps脉冲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陕西 赵德军 编译;测试用的脉冲发生器[N];电子报;2014年

2 荆州 刘先松;智能脉冲发生器[N];电子报;2001年

3 成都 史为 编译;50Hz~200kHz的脉冲发生器[N];电子报;2012年

4 盛国太;起搏器常识[N];家庭医生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实;基于磁开关和带状线的长脉冲、超低阻抗脉冲发生器及其相关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张自成;紧凑重频Tesla变压器型吉瓦脉冲发生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3 许建军;基于Tesla变压器的高功率电磁脉冲发生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贺元吉;爆电能源高功率超宽带脉冲发生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金涛;便携式脉冲发生器可靠性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晏源;基于PCB传输线和固态开关的高压纳秒脉冲发生器研制[D];重庆大学;2015年

3 魏亮;往复式泥浆脉冲发生器中转子水动力特性多相流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6年

4 沈永东;基于MOSFET串并联技术的海航脉冲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

5 钱曦;脉冲发生器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硬件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6 张孝飞;脉冲发生器波形产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7 王丽君;仿核信号的随机脉冲发生器技术研究[D];南华大学;2007年

8 杨可;高压陡前沿脉冲发生器的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9 宫守伟;大电流电磁脉冲发生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张子阳;高压脉冲发生器固相脆性材料放电破坏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62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chuanbolw/962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7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