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具有电能质量改善功能的光伏并网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15:16

  本文关键词:具有电能质量改善功能的光伏并网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伏并网 电能质量 局部遮挡 最大功率跟踪 比例积分谐振


【摘要】: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太阳能发电逐渐成为各国的研究热点。光伏发电因具有易受环境变化影响的特点,在其大规模并网时会对电网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光伏系统输出功率不稳定会造成并网逆变器的功率开关频繁不规律动作,给电网带来谐波问题。此外伴随着电力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非线性阻感负载接入电网末梢,也影响着其电能质量。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可以补偿电网谐波无功电流的光伏并网发电系统,具体开展了如下的工作:首先,分析了光伏并网系统与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对二者统一控制理论上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得到具有电能质量改善功能的光伏并网系统的拓扑结构,对其工作原理做了具体分析,建立了系统数学模型。其次,完成了光伏并网系统的前级建模分析。先建立了光伏电池工程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在Matlab中搭建仿真模块。然后在其基础上,对局部遮挡下光伏电池的串联、并联以及串并联形成阵列的数学模型和输出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理论上分析了功率最大点出现位置以及多功率最大点产生机理,通过Matlab建模仿真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针对光伏阵列功率输出在局部遮挡条件下会有多局部功率最大点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可以跟踪全局光伏输出最大功率点的MPPT控制算法,算法的有效性通过仿真得到验证。最后,研究了系统的控制策略并仿真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先建立了系统的电流闭环控制结构,对光伏并网有功电流指令、直流侧电压控制信号以及电网中谐波无功电流信号逐一进行推导,经过指令信号合成后得到并网电流指令信号。然后对指令电流信号的跟踪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采用一种比例积分谐振电流跟踪控制策略,可以对指令电流信号无差跟踪并且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基于以上工作,在Matlab中搭建了系统仿真模块,从三个角度对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显示系统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其并网输送有功电能的同时,也能补偿电网中的谐波无功电流。
【关键词】:光伏并网 电能质量 局部遮挡 最大功率跟踪 比例积分谐振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2 光伏并网发电与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概述11-13
  • 1.2.1 光伏并网发电系统11-12
  • 1.2.2 电能质量控制技术12-13
  • 1.3 本课题研究现状13-14
  • 1.4 论文主要工作14-15
  • 第2章 系统的原理分析15-22
  • 2.1 有源电力滤波器APF与光伏并网系统介绍15-18
  • 2.1.1 APF和光伏并网系统的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15-17
  • 2.1.2 APF和光伏并网系统对比分析17-18
  • 2.2 具有电能质量控制功能的光伏并网系统18-21
  • 2.2.1 系统的拓扑结构与工作原理18-20
  • 2.2.2 系统的数学模型20-21
  • 2.3 本章小结21-22
  • 第3章 光伏阵列输出特性与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研究22-47
  • 3.1 光伏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建模22-26
  • 3.1.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22-23
  • 3.1.2 光伏电池建模23-25
  • 3.1.3 光伏电池输出特性25-26
  • 3.2 局部遮挡下光伏模块的输出特性研究26-37
  • 3.2.1 局部遮挡对光伏阵列的影响27-29
  • 3.2.2 串联光伏组件输出特性数学建模29-31
  • 3.2.3 并联光伏组件输出特性数学建模31-32
  • 3.2.4 光伏阵列输出特性输出特性数学建模32-33
  • 3.2.5 光伏输出特性仿真分析33-37
  • 3.3 光伏阵列最大功率跟踪控制研究37-46
  • 3.3.1 传统MPPT控制算法37-40
  • 3.3.2 基于CS的MPPT控制方法40-42
  • 3.3.3 局部遮挡下MPPT仿真分析42-46
  • 3.4 本章小结46-47
  • 第4章 系统的控制策略研究47-59
  • 4.1 系统的电流闭环控制结构47-49
  • 4.2 电网谐波无功电流检测研究49-52
  • 4.2.1 三相电路瞬时无功功率理论49-51
  • 4.2.2 i_p-i_q谐波检测法51-52
  • 4.3 系统的复合控制52-54
  • 4.3.1 直流侧电压控制52-53
  • 4.3.2 并网指令电流信号合成53-54
  • 4.4 电流跟踪控制策略研究54-58
  • 4.4.1 比例控制55-56
  • 4.4.2 基于比例积分谐振电流控制策略56-58
  • 4.5 本章小结58-59
  • 第5章 系统仿真分析59-64
  • 5.1 光伏系统仅输出有功电流59-61
  • 5.2 光伏系统输出有功电流并且补偿谐波电流61-62
  • 5.3 光伏系统输出有功电流并且补偿谐波、无功电流62-63
  • 5.4 本章小结63-64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64-66
  • 6.1 总结64-65
  • 6.2 展望65-66
  • 致谢66-67
  • 参考文献67-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霆;;光伏并网电站损耗探讨[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2 洪峰;嵇鼎毅;王成华;;模拟光伏并网实验装置的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8期

3 陈祥;;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科研规划的探讨[J];太阳能;2010年07期

4 崔瑞;李俊华;;光伏并网系统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5 周林;杨冰;郭珂;李红新;张正茂;;光伏并网系统中直流注入问题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年06期

6 付铭骥;李奎霖;王梓全;;光伏并网系统的输出电流控制方案[J];电源技术;2012年06期

7 郭玉龙;石磊;张健;霍春宝;;三相光伏并网系统直接电流控制策略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2年08期

8 ;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深化研究课题成果通过评审[J];农村电气化;2013年03期

9 ;光伏并网系统研究[J];电气制造;2013年09期

10 张雅静;郑琼林;卢远宏;马亮;;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优化设计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甲凡;;基于线电流解耦算法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2010年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彦;段善旭;刘飞;殷进军;刘邦银;;一种三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双模运行控制策略[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蒋立;郑建勇;;基于Z源的光伏并网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沈玉梁;苏建徽;赵为;余世杰;王斯成;王德邻;;不可调度式单相光伏并网装置的平波电容容量的选择[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黄改云;;小型太阳能光伏并网系统设计[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六届发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练兵;王同广;孙鹤旭;;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金结红;余晓东;余海东;;光伏并网系统反孤岛控制策略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8 周方圆;龚芬;胡前;彭振江;;新型锁相技术在光伏并网系统中的应用[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褚小莉;余晓东;;单相光伏并网系统及其反孤岛策略的仿真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10 张海波;孙邦伍;原慧军;刘伟;崔海瑞;;基于DSP太阳能光伏并网系统的应用研究[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缪传俊;光伏并网标准亟待出台[N];中国贸易报;2012年

2 黄蕾;江苏 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居全国第一[N];中国电力报;2014年

3 国家能源局;上半年新增光伏并网容量翻番[N];中国能源报;2014年

4 记者 王贺 通讯员 杨锋 学谦;我市开建20兆瓦光伏并网电站[N];德州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王荣;40余项光伏并网关键标准或上半年完成编写[N];中国证券报;2012年

6 记者 李莎莎;我市光伏并网容量年底将达1000兆瓦[N];格尔木日报;2012年

7 淄博 田连华;我的微型分布式光伏并网电站(下)[N];电子报;2013年

8 淄博 田连华;我的微型分布式光伏并网电站(上)[N];电子报;2013年

9 记者 王佑;上半年光伏并网量大增 能源局力促分布式发展[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10 记者 杨文浩;中节能光伏并网项目竣工在即[N];吐鲁番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理博;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综合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D];清华大学;2006年

2 汪海宁;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3 王飞;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刘鸿鹏;基于Z源网络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马亮;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文;数字化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马琳;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郭晓瑞;光伏并网逆变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周皓;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10 肖华锋;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 田飞;分布式光伏并网无功电压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爱苓;光伏并网检测控制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谭洋;基于DSP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祝军;基于DSP的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6 袁照红;基于MCU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樊晓波;光伏并网同步方法研究及切换电路设计[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田果;基于广域保护的光伏并网的配电网保护方案[D];西华大学;2015年

9 田娜;智能小区光伏并网供电系统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赵珈玉;联网型光伏并网及监控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61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061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7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