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锂电池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7-10-27 15:22

  本文关键词:锂电池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锂电池 离子电导率 趋势


【摘要】:目前大规模商业化的锂二次电池普遍采用有机碳酸酯类的液态电解质,易泄露、易燃烧、易爆炸等安全问题限制了该类电解质的进一步应用。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all-solid-state polymer electrolytes,ASPEs)电池具有安全性能好、能量密度高、工作温度区间广、循环寿命长等优点,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ASPEs通常还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可以很好地抑制锂金属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枝晶生长,所以在锂金属电池领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作者综述了研究较多的几种ASPEs体系,包括聚氧化乙烯(PEO)基体系、聚碳酸酯基体系、聚硅氧烷基体系、聚合物锂单离子导体体系。PEO基ASPEs是研究最早且研究最多的一类ASPEs材料,但其高结晶性造成室温Li+迁移困难、离子电导率低等问题,所以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系列降低PEO结晶度、提升体系离子电导率的改性手段。聚碳酸酯基ASPEs主链结构中含有强极性碳酸酯基团而且室温无定形态,使得锂盐更容易解离,且室温离子电导率一般较PEO基要高,是比较有潜力的PEO基ASPEs替代材料。除了碳链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较低的聚硅氧烷基ASPEs体系也因为其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受到研究人员关注。在锂电池充放电过程中,Li+才是有效载荷子,电解质中阴离子的迁移会增加电解质体系的浓差极化,所以阴离子不发生迁移、Li+迁移数接近于1的聚合物锂单离子导体也是一类具有研究价值的ASPEs材料。最后,本综述讨论了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应用前景及未来发展方向,指出了PEO基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发展有机-无机复合体系、聚碳酸酯基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发展与其它聚合物的共混体系、聚硅氧烷基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增强体系力学性能、聚合物锂单离子导体体系的研究重点在于设计离子电导率更高的新型聚阴离子锂盐。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关键词】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锂电池 离子电导率 趋势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5QZ01) 青岛市创新创业人才项目(13-CX-10) 中科院先导专项(XDA0901011)
【分类号】:O631.23;TM912
【正文快照】: 1池用聚合物电解质,E-mail:duab@qibebt.ac.cn;通讯联系人:崔光磊,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能源材料,E-mail:cuigl@qibebt.ac.cn;刘志宏,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隔膜与电解质材料,E-mail:liuzh@qibebt.ac.cn。and amorphous state at room temperature,which may be altern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致远,王占良;聚丙烯腈基聚合物电解质[J];化学通报;2002年06期

2 袁云兰;郑冬芳;;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研究[J];浙江化工;2006年09期

3 程弈星;;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年01期

4 谭斌;马先果;黄心蓝;杨克润;邓正华;;PEO-LiClO_4-Li_4Ti_5O_(12)复合聚合物电解质性能研究[J];电源技术;2013年01期

5 李汝雄,王建基;离子液体与相关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2年09期

6 赵峰,钱新明,汪尔康,董绍俊;离子导电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J];化学进展;2002年05期

7 古宁宇,钱新明,赵峰,董绍俊;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行为及电导率的测定[J];分析化学;2002年01期

8 王占良,唐致远;一种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制[J];高分子学报;2003年06期

9 王占良,唐致远;一种新型聚合物电解质中离子传递及界面性质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10 王占良,唐致远;聚合物电解质界面性质交流阻抗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海军;王钢;潘春跃;;无机粒子掺杂含硫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性能[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2 范丽珍;赵淑金;南策文;;PEO-LiClO_4-SiO_2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3 徐先华;潘春跃;冯庆;;PEO/LiClO_4/TiO_2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李志明;魏建功;单峰;郑震;王新灵;;多孔氟硅胶表面沉积纳米SiO_2粒子新型聚合物电解质[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5 徐先华;潘春跃;冯庆;;PEO/LiClO_4/TiO_2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性能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稀土专辑[C];2004年

6 金兰英;姜艳霞;廖宏刚;孙世刚;;离子液体增塑的聚合物电解质红外透射光谱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7 户献雷;容敏智;阮文红;章明秋;;本征型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黄兴兰;杨克润;谭斌;马果;王公应;邓正华;;一种特殊球状结构的聚合物电解质薄膜的制备方法[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延川;张丽君;许国峰;郑吉;胡金波;;以二氟烷基磺酸修饰的聚降冰片烯为基础的聚合物电解质薄膜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氟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阮文红;户献雷;侯高明;章明秋;容敏智;;超支化纳米二氧化硅/聚乙烯醇复合型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凌云;环糊精/聚氧乙烯碱金属盐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核磁共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2 凌志军;锂离子电池用磷酸酯型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3 王占良;锂离子电池用聚合物电解质应用基础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李雪莉;聚合物电解质隔膜及锂负极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高昆;微孔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其增强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杜洪彦;二次锂电池纳米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表征及其离子导电机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张鹏;新型锂离子电池聚合物电解质制备及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高杨文;聚氧化乙烯/碱金属盐聚合物电解质结构与分子动力学的固体高分辨核磁共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明涛;新型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的设计、合成及在锂二次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童永芬;多臂支化液晶嵌段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固态锂离子电池[D];南昌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兰英;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刘骥驰;掺杂液晶离聚物的PEO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导电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3 邵迎亚;含硼类锂盐聚合物(PVDF-HFP)电解质膜的制备和改性[D];安徽大学;2016年

4 朱昌宝;离子液体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高安安;含硫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导电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高祥虎;聚偏氟乙烯基微孔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毅;金属空气燃料电池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8 蒋晶;凝胶型离子液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9 王磊;单离子聚合物电解质膜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10 袁云兰;聚丙烯酸锂基固态聚合物电解质的改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040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1040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f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