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示波器串行总线协议分析软件包开发

发布时间:2017-10-31 21:24

  本文关键词:示波器串行总线协议分析软件包开发


  更多相关文章: 示波器 串行总线 协议分析


【摘要】:示波器作为集测量、显示、分析、记录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测量仪器,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由于串行总线具有成本低、传输距离远、接口简单等特点,现代电子系统和设备设计中越来越多的构件连接采用串行总线代替并行总线,具有串行总线协议分析功能的示波器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开发了示波器串行总线协议分析软件包,它应用于科技部重大仪器专项项目研发的20GSa/s宽带高速多功能示波器,作为示波器应用软件对CAN、Flex Ray、ARINC429、MIL-STD-1553B、I2C、SPI、UART和USB总线进行协议分析。开发该软件包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根据软件包需要实现的功能,将其分为8个模块,每个模块实现对一种类型总线的协议分析功能,确定模块的输入项与输出项。在设计软件包之前,研究总线协议分析需要的关键技术:滤波技术用于毛刺、噪声等干扰对解码算法的影响,数据数字形成技术用于提高解码的速度与效率,每比特电平的确定技术用于保障协议分析的准确性。在以上技术的支持下,研究具有通用性的模块设计思路:编写实现特定功能的程序函数(滤波函数、数字数据形成函数、串行解码函数等),通过这些函数的组成实现模块,使其能够处理、计算示波器采集的总线数据,解码出重要信息,并识别信号中的总线错误。最后设计两个软件包测试方案,等效测试方案对软件包的8个模块进行功能验证,由于现场测试方案是异地测试方式,目前只对软件包的4个模块进行功能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软件包实现8种串行总线的协议分析功能,能够将示波器采集的总线数据翻译成与协议格式对应的文本内容,识别总线信号传输中出现的总线错误,满足设计要求。
【关键词】:示波器 串行总线 协议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35.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绪论8-11
  • 1.1 课题研究背景8
  • 1.2 课题目的及意义8-9
  •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及现状9-10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0-11
  • 第2章 总体方案设计11-18
  • 2.1 需求定义11
  • 2.2 功能分析11-12
  • 2.3 软件包设计方案12-15
  • 2.4 软件包测试方案15-17
  • 2.4.1 现场测试方案16
  • 2.4.2 等效测试方案16-17
  • 2.5 本章小结17-18
  • 第3章 关键技术研究与设计18-32
  • 3.1 数据滤波的算法研究18-24
  • 3.1.1 常用的软件数字滤波算法分析18-19
  • 3.1.2 总线数据滤波算法的选择及论证19-24
  • 3.2 数字数据形成的算法研究24-27
  • 3.3 电平判定的算法研究27-28
  • 3.4 CRC校验的算法研究28-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32-48
  • 4.1 总线协议分析模块整体设计32-33
  • 4.2 CAN与FlexRay协议分析模块33-37
  • 4.2.1 协议格式33-34
  • 4.2.2 函数设计34-37
  • 4.3 I2C与SPI协议分析模块37-40
  • 4.3.1 协议格式38
  • 4.3.2 函数设计38-40
  • 4.4 MIL-STD-1553B与ARINC429协议分析模块40-43
  • 4.4.1 协议格式40-41
  • 4.4.2 函数设计41-43
  • 4.5 UART协议分析模块43-45
  • 4.5.1 协议格式43
  • 4.5.2 函数设计43-45
  • 4.6 USB协议分析模块45-47
  • 4.6.1 协议格式45-46
  • 4.6.2 函数设计46-47
  • 4.7 本章小结47-48
  • 第5章 软件包测试48-56
  • 5.1 测试环境48
  • 5.2 测试内容48-55
  • 5.2.1 软件包现场测试48-52
  • 5.2.2 软件包等效测试52-55
  • 5.3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7
  • 参考文献57-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60-62
  • 致谢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宁;刘胜辉;;协议分析技术检测复杂攻击的研究与实现[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罗军舟;杨明;;基于挑战—响应的安全协议分析[J];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2006年12期

3 申自浩;孙江峰;李云全;;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贾宁波,周虹,王敏,袁强;有关微机网以及电话网的协议分析及改进[J];佳木斯工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白茹;孔令治;;协议分析在高校网络安全防御中的应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 王新生;卢军从;吴继东;;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方法的改进[J];燕山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李亮,李汉菊,黎明;用决策树改进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技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2期

8 李慧君,江民斌,熊鹏;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攻击分类方法的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汪军;王传玉;;基于协议分析的并行聚类入侵检测模型[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王可心,韩芳溪;Kailar逻辑推理中初始状态假设[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罗车舟;;一种安全协议分析的逻辑模型[A];全国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讨会’2004论文集[C];2004年

2 刘驰;郑康锋;李晖;;基于协议分析的漏洞挖掘研究[A];2009年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论文集[C];2009年

3 林国庆;王新梅;;基于协议流分析和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A];2006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4 雒群;刘秋实;;数据库通信协议分析与安全检测[A];第11届全国计算机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陈伟;杨义先;;决策树在协议分析中的应用[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董卫;王婷婷;;基于运行模式法的安全协议分析[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7 李小云;彭智萍;;利用网络协议分析工具协助处理故障[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郭继如;;科来协议分析系统在开滦计算机网络中的试用效果分析研究[A];创新·融合·发展——创新型煤炭企业发展与信息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徐梦茗;李斌;肖聪;;怎样用好AVISPA工具[A];第十一届保密通信与信息安全现状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光亮;郁滨;;蓝牙简单配对协议分析与安全增强设计[A];全国第22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ACIS·2011)暨全国第3届安全关键技术与应用(SCA·2011)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吴少华 方勇 冉逾;新视点: 基于协议分析的防火墙[N];计算机世界;2002年

2 ;分析仪的智能传说[N];网络世界;2004年

3 应向荣;协议分析技术 承载IDS的希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4 王雅慧;全面透视交换环境网[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5 钟力 姚兰 粱中骐;掌握安全主动权[N];网络世界;2002年

6 钟力 姚兰 梁中骐;抓住罪恶之“手”[N];网络世界;2004年

7 陈;全网故障均可测[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边歆;Gigamon掘金新市场[N];网络世界;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焕宝;安全协议分析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2 龙士工;串空间理论及其在安全协议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爱军;基于协议分析IPV6人侵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孙杨杰;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设计及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田艳飞;Linux下基于网络协议分析和窃取识别的网络取证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新明;基于IPv6的协议分析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5 刘悦;示波器串行总线协议分析软件包开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郑沐;GSM空口协议分析软件的实现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俊娇;比特流协议分析与特征识别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8 罗慧;基于移动Agent的协议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06年

9 刘驰;基于协议分析的漏洞挖掘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刘少君;基于协议分析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河海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23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123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c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