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震动参数高压电气设备的易损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1年
基于地震动参数高压电气设备的易损性分析
杨长青
【摘要】:电力系统是生命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人民生活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历次灾害性地震表明,电力系统在地震中的易损性极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严重影响灾区人民的生活、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5.12汶川大地震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损失,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震害资料,通过对震害资料的整理分析,研究电力设施的易损性,了解其在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的易损性和震害特点,对于提高电力设施抗震性能研究,实现电力设施震害和功能失效的快速评估等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基于汶川地震强震记录,利用插值算法推断出汶川地震动场,通过对汶川地震电力设施震害资料的整理分析与统计回归得到基于地震动参数电力设施的易损性分析结果。 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介绍了国内外电力系统抗震研究的方法及发展趋势,总结了电力系统抗震研究的现状。 (2)将汶川地震420个台站的强震加速度记录进行了处理,计算了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值;对几种插值方法进行了介绍与对比,选取克里金插值方法计算汶川地震水平峰值加速度值及周期为0.1秒、0.2秒、0.3秒的水平加速度反应谱值的分布,从而推定了受灾地区变电站位置的地震动参数表示的强度值。 (3)对汶川地震电力设施震害资料进行了分析,经过统计回归得到了基于地震动参数高压电气设备的损坏概率、变电站设备破坏的发生率,同时,基于震后变电站房屋鉴定资料整理出了变电站主控制室的震害矩阵。 (4)经过统计回归得到基于峰值加速度和0.1-0.3秒谱加速度平均值变电站恢复供电时间的回归曲线,对不同地震动强度下变电站的功能失效模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M711;P31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柏涛;孙得璋;;建筑物单体震害预测新方法[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7期
2 霍俊荣,胡聿贤;地震动峰值参数衰减规律的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2期
3 于海英;王栋;杨永强;解全才;江汶乡;周宝峰;;汶川8.0级地震强震动加速度记录的初步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9年01期
4 柳春光;李光华;林均岐;;电力供应系统地震安全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0年03期
5 胡聿贤,周克森,阎秀杰;缺乏地震动加速度记录地区地震动估计的映射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6年03期
6 张子引;赵彪;曹伟炜;李勇;葛正翔;;四川汶川8.0级地震电网受灾情况调研与初步分析[J];电力技术经济;2008年04期
7 王卫民;赵连锋;李娟;姚振兴;;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8 于永清;李光范;李鹏;朱全军;袁大陆;王承玉;李金忠;黄璜;李立新;张星海;刘敬民;;四川电网汶川地震电力设施受灾调研分析[J];电网技术;2008年11期
9 李新,程国栋,卢玲;空间内插方法比较[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10 康兰池;金星;;四川地区地震动峰值衰减规律研究[J];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少卿;建筑物的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研究及基础设施经济损失预测方法探讨[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查轶美;含FACTS元件的电力系统潮流计算[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2 丰飞;电力供应系统地震安全分析与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李伟;基于地震动参数的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卢建旗;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动衰减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张美晶;电力设施震害及其危害性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6 毕可为;群体建筑的易损性分析和地震损失快速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浪;汶川地震地震动衰减特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业军,吴曙光,张坤勇;底层框架砖房的震害预测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2期
2 常业军,汤德义,刘学应,柳炳康;框架及底层框架砖房多层商住楼地震灾害的综合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3 吴曙光,程传林,郑志华,常业军;建筑结构抗震设防投资中的损失问题[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4 张立;陈清军;;场地地震反应的比较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5 姜锐;苏小卒;;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设防烈度下的抗震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6 袁启旺;佘跃心;;地基液化评价的模糊不确定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4期
7 蔡辉腾;李强;蔡宗文;危福泉;;厦门常规土动力特性的试验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8 陈亮;章劲松;;地面运动强度参数的选择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研究及其现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5期
9 李永华;朱芊;文明;;竖向多点激励下输电塔线体系导(地)线及绝缘子动力响应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10 陈庆;项宗方;;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现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祖安;林邦慧;白武明;程旭;王运生;;2001年8.1级昆仑山大震破裂过程及对2008年汶川8.0级大震孕育发生影响的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2 ;Rock avalanches triggered by oblique-thrusting during the 1 2 May 2008 Ms 8.0 Wenchuan earthquake,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3 ;Crustal P-wav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Longmenshan region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for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4 李志伟;胥颐;黄润秋;郝天珧;徐亚;刘劲松;刘建华;;龙门山地区的P波速度结构与汶川地震的深部构造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5 梁海安;景立平;李永强;刘春辉;;“5.12”汶川地震震损水坝特征及震害影响因素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6 张汉云;张燎军;;基于虚拟裂缝模型的带横缝高拱坝的抗震性能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7 祁勇峰;崔建华;谢晓玲;;复杂结构进水塔抗震与稳定性研究[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8 陈艳华;孙翠羽;张化疑;;基于Kriging方法建立连续深度基准面模型[A];江苏省测绘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连海宁;林卫勇;胡进军;;Ⅰ_1建筑场地反应谱参数取值探讨[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10 乔红威;吕震宙;;平稳随机激励下随机结构动力可靠性分析[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培雷;考虑隔墙影响的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灾场模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付强;1000MW核电站离心式上充泵水力设计与结构可靠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蒋廷臣;星载宽幅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形变监测理论与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李楠;区域矿产资源GIS评价关键算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郭猛;框架—密肋复合墙结构抗震性能与设计计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蒋立军;分区标准化方法在遥感找矿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滨;断层作用下埋地钢质管道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周晓成;汶川Ms 8.0地震后川西地区的气体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朱前坤;串联隔震体系屈曲后屈曲及大变形力学行为[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庆牛;煤系地层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技术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向博;基于地质钻孔数据的地层三维可视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雒燕飞;地质灾害应急地理信息数据库设计及其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林;基于GIS的流域水文数据的时空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娄清涛;河南省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趋势面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6 攸青言;摩擦摆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反应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王雪婷;中日美高桩码头抗震设计方法对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冯慧慧;基于作物模型和GIS的县域水稻产量动态预测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冯亚亚;SMA半主动隔震支座的研制及其减震效果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贺钢锋;不对称连续刚构桥地震响应的设计参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茂刚,朱伯龙,孙艳萍;多层砖房模糊震害预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6年04期
2 常业军,马克俭;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震害预测方法[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郭振岩;变压器抗地震性能的研究[J];变压器;2005年S1期
4 朱介寿;;汶川地震的岩石圈深部结构与动力学背景[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5 吴兆营,刘志平;辽东台隆东北段地震活动性分析[J];东北地震研究;1999年02期
6 李山有;强震动观测的应用[J];东北地震研究;2004年04期
7 宋思然;姜德录;王丽莉;郭丹阳;翟文杰;;辽宁省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系统设计与开发[J];东北地震研究;2009年01期
8 胡聿贤;孙平善;章在墉;田启文;;场地条件对震害和地震动的影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0年00期
9 王志良;韩清宇;;粘弹塑性土层地震反应的波动分析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1年01期
10 杨玉成,杨柳,高云学,杨亚玲,陆锡蕾,杨桂珍;现有多层砖房震害预测的方法及其可靠度[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熊向阳;戚震华;;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方法评估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亚琦;电瓷型高压电气设备体系抗震性能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2 吕红山;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灾害风险分析[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李梅;边坡案例推理稳定性评价系统及治理措施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董娣;地震动特性的影响因素与不确定性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5 胡进军;近断层地震动方向性效应及超剪切破裂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凯;交直流混合电力系统概率稳定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2 莫善军;基于GIS城市供电系统抗震功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陶正如;城市地震风险评估和管理中的两个问题[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年
4 钟德理;基于GIS的城市建筑物震害预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李伟;基于地震动参数的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6 王华娟;建筑群地震风险估计概率模型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萍,徐君兰,顾安邦,吴海军;桥梁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原理和方法[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钱胜国;三峡枢纽水工建筑物动力问题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2年S1期
3 周雍年;关于设防地震动水准的考虑[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1期
4 胡兆同;刘健新;薛晓锋;;公路桥梁抗震能力静态参数及构造措施的调查研究[J];公路;2006年10期
5 石玉成;王伟锋;;现行有关规范用于黄土地区的局限性分析[J];西北地震学报;2007年01期
6 ;大坝抗震设计参数选择导则[J];云南水力发电;1991年01期
7 高德潜;;用烈度资料推算地震动参数衰减规律[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1992年02期
8 李爽;谢礼立;郝敏;;地震动参数及结构整体破坏相关性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9 陈阶亮;钱江四桥抗震性能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09期
10 赵艳;郭明珠;吴焕娟;张皎;;关于改进我国抗震设计反应谱的探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迪;;响水风电基础地震动参数选取及抗震性能分析[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马福;靳鑫;胡亮;;基于地震动参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易损性分析[A];建设工程安全理论与应用——首届中国中西部地区土木建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彥博;;高科技廠房之震害損傷探測[A];2010年海峡两岸材料破坏/断裂学术会议暨第十届破坏科学研讨会/第八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梁海安;景立平;李永强;刘春辉;;“5.12”汶川地震震损水坝特征及震害影响因素分析[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5 陈贵红;李海清;;龙溪隧道典型震害分析[A];和谐地球上的水工岩石力学——第三届全国水工岩石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盛俭;王禹萌;吕晗;;吉林省西部岩土震害潜势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7 洪海春;黄伟生;毕雪梅;高德潜;;农村民居集中住宅区工程场地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原则探讨[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10年
8 薄景山;李秀领;刘红帅;吴兆营;翟庆生;;土层结构对地表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连海宁;林卫勇;胡进军;;Ⅰ_1建筑场地反应谱参数取值探讨[A];现代振动与噪声技术(第九卷)[C];2011年
10 张祎;;不同场地类别条件下框架结构的地震响应[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佳琪;[N];中国房地产报;2011年
2 ;[N];陕西日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王代林 杨晓 胡彦殊;[N];四川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茜;[N];中华建筑报;2009年
5 通讯员吴霞;[N];昌吉日报;2009年
6 “5·1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研究专家组;[N];中华建筑报;2009年
7 东安;[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0年
8 记者 刘莉;[N];科技日报;2010年
9 ;[N];河北日报;2003年
10 刘海;[N];中国社会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淋;汶川地震地面运动场估计及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相关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王玉石;地震动强度及其特征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0年
3 李伟;地震烈度表宏观震害和地震动参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4 郝敏;地震烈度物理标准及地震动破坏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5 周宝峰;强震观测中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2年
6 王伟;地震动的山体地形效应[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7 郭恩;近断层强震地面运动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8 白雪霜;现有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鉴定方法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9 郭晓云;汶川地震反应谱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耿萍;铁路隧道抗震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长青;基于地震动参数高压电气设备的易损性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2 李亮;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计算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3 张涌;大庆石化乙烯扩建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4 胡进军;地下地震动参数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3年
5 赵庆建;抗震设防区划设计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6 周晓兰;房屋建筑震害预测软件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7 李伟;基于地震动参数的震害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戚冬艳;桥梁结构抗震设计重要性修正系数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窦海岳;山东地区场地条件对地震动参数影响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2009年
10 张林春;大跨度刚构桥近场脉冲型地震动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地震动参数高压电气设备的易损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2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1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