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消弧线圈并联选线电阻接地方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09:03

  本文关键词:消弧线圈并联选线电阻接地方式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小电流接地系统 接地选线 并联选线电阻 消弧线圈


【摘要】:对比分析了中性点不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经小电阻接地以及经消弧线圈并联选线电阻接地的特点和选线方法以及适用范围。对中性点经消弧线圈并联选线电阻接地方式的工作原理、选线电阻的选取原则以及闭锁保护的配置原则进行了详细论述,该接地方式既可提高单相接地故障自恢复概率,又可实现单相接地故障选线,是城市配电网一种较为理想的接地方式。
【作者单位】: 国网徐州供电公司;
【分类号】:TM475;TM862
【正文快照】: 我国配电网发展初期是以架空线路为主的放射型结构网络,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电容电流小于10 A,接地电弧可自行熄灭,10 k V系统多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方式运行[1,2]。随着配电网的不断发展,配电网网架结构逐渐由单一架空网络向电缆与架空混架网络发展,单相接地电容电流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正宁;消弧线圈的操作和异常处理[J];农村电气化;2002年12期

2 杨红星;消弧线圈的选型和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20期

3 邓岳华;胡晓萌;区伟潮;;消弧线圈的几个常见问题[J];农村电气化;2006年05期

4 杨万和;张常全;赵裕民;张惠敏;;老式消弧线圈改造方案[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9期

5 刘红丽;;消弧线圈的调整及运行操作[J];农村电气化;2009年11期

6 胡玉霞;冯苗;;电力消弧线圈综述[J];硅谷;2010年14期

7 王健;;消弧柜与消弧线圈的比较[J];中国新通信;2013年16期

8 姜新宇;陆国庆;周良才;;对消弧线圈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力设备;2000年Z1期

9 张常全,赵裕民;老式消弧线圈存在的问题及改造的必要性[J];电网技术;2001年05期

10 陆国庆,姜新宇;影响消弧线圈应用效果的重要性能[J];电网技术;200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嗣明;何婧;张熙军;陈飞;骆云峰;王磊;;消弧线圈投入后引起系统电压不平衡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丽英;程汉湘;;一种新型的磁通可控消弧线圈的仿真研究[A];武汉(南方九省)电工理论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河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复兴;颜士华;;消弧线圈自动调节原理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1年

4 顾精彩;;有载开关调匝式消弧线圈的特点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A];全国电网中性点接地方式与接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田效礼;刘清源;;接地变与消弧线圈研究与探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6 刘金涛;;发电机消弧线圈参数试验验证方法研究[A];全国火电大机组(300MW级)竞赛第三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王科;赵现平;;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下“虚接地”问题的探讨[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8 魏岱宁;周海斌;徐振栋;;论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危害及消弧线圈的发展[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19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韦良;韦景;张洪瑾;;偏磁式消弧线圈接地新技术[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10 裴继东;马玉昌;侯慧卿;王学礼;张真涛;;消弧线圈接地警示讯号装置的改进[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西山煤矿总公司官地矿 王桂莉;浅谈煤矿供电系统装设消弧圈的问题[N];山西科技报;2005年

2 记者 江萌 实习生 王慧 何祝君 通讯员 王欣 邹祖虎;武昌方圆几公里面临断电[N];湖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江渝;快速可连续调节消弧线圈谐振接地系统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2 曲轶龙;全补偿消弧线圈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3 贾晨曦;全电流补偿消弧线圈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4 刘和平;新型快速可调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5 潘贞存;消弧线圈自动跟踪补偿与接地选线定位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程路;变压器负载可控的新型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建安;配电网消弧与故障定位技术的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2 李天旭;偏磁式消弧线圈控制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3 李原;主辅式消弧线圈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软件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4 陈恒;不同消弧线圈性能分析与试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贺鹏程;基于磁通可控原理的新型消弧线圈系统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廖玉波;偏磁式消弧线圈的全数字化控制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7 贺琳;有源消弧线圈技术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8 汪军;用于消弧线圈性能研究的高压模拟电网及分析测试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赵勇;消弧线圈配置优化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10 牛卓博;消弧线圈在保定电网的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75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175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c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