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醇溶性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1-17 22:15

  本文关键词:醇溶性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光伏电池 阴极界面材料 有机小分子 合成制备


【摘要】:有机光伏电池,具有成本低、质轻、制造工艺简单以及可做成大面积柔性器件等潜在优点,成为太阳能领域的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已经开始推进卷对卷法印刷有机光伏电池的实用化进程,并有望取得突破,因此,对有机电池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须使用在环境中具有良好稳定性的阴极材料,例如Ag、ITO等,以提高器件稳定性。然而,其较高的功函,使得两个电极之间存在较小的电势差,不利于电子抽取。因此,开发有效提高OPV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阴极界面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有机阴极界面材料一般需具有如下特性:(1)调节电极和活性层之间的势垒,提升电子抽取能力;(2)提高电极电荷选择性,平衡电荷的传输;(3)改善活性层的形貌以及避免电极和活性层之间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有确定的化学结构和高纯度等优势。本论文主要研究醇溶性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OPV器件中的应用。(1)在邻菲Up啉类衍生物阴极界面材料Phen-NaDPO基础上,优化合成,避免使用丁基锂,设计、制备了C4-Phen、C8-Phen和flu-Phen。其中,采用flu-Phen修饰的溶液加工的OPV器件(ITO/PEDOT:PSS/PTB7:PC71BM/CIM/Al),获得了7.76%的功率转换效率。(2)采用可抵御弱极性溶剂侵蚀的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有利于实现其在倒置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在两性离子盐PONN-Z的基础上,优化合成纯化,设计、制备了基于氮杂环的两性离子盐PONQ-Z,应用于倒装OPV器件(ITO/ZnO/PONQ-Z/PTB7:PC71BM/MoO3/Al)中,获得了8.41%的功率转换效率,超过了ZnO器件。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4.4;O62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利英;陈肖卓;于海涛;梁刚;;刺激响应型有机小分子凝胶的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09年03期

2 王相勤,邵春林,姚建铭,余立祥,余增亮;低能离子与生物有机小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J];化学学报;2000年04期

3 高伟;余能富;涂业苟;幸伟年;;过渡金属和有机小分子共催化反应的进展[J];江西林业科技;2013年06期

4 李楠;刘伟军;龚流柱;;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最新进展[J];化学进展;2010年07期

5 金莲姬;张珉;苏忠民;史丽丽;赵亮;;单壁碳纳米管内包合有机小分子(乙炔、乙烯和乙烷)结构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7年04期

6 陆天华;霍延平;方小明;欧阳新华;;可湿法加工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有机化学;2013年10期

7 张诺;吴丹;韩颜颜;蔡燕燕;李茹;赵燕芳;魏琴;;核酸与有机小分子反应机理的荧光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6期

8 朱铿,李娜,李克安,童沈阳;蛋白质与有机小分子反应机理的研究[J];化学试剂;1999年01期

9 刘静;房喻;;有机小分子胶凝剂研究取得新进展[J];科学通报;2008年17期

10 陈金娥;张海容;;β-环糊精/萘酚对有机小分子识别作用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海宇;陈传峰;;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A];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三届大环化学暨第五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6年

2 刘重阳;管爱国;吴国章;;聚丙烯酸酯/有机小分子杂化材料的阻尼增效机理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C:高分子结构与性能[C];2013年

3 金莲姬;张珉;苏忠民;;C_(60)内嵌有机小分子及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龚流柱;;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多组分反应[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陈刚;丁奎岭;;吡咯烷基磷酸酯类有机小分子催化的Michael加成反应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不对称催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6 徐春祥;薛清华;徐洪光;唐洁影;张俊祥;崔一平;;多孔氧化铝/有机小分子复合体系中的发光现象[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7 吴海虹;孙彩霞;刘月明;吴鹏;;固载有机小分子催化材料的合成与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刘晓娟;逯乐慧;;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底的设计及其在有机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符永鹏;林奇;魏太保;张有明;;长链芳酰腙的合成及凝胶性能研究[A];全国第十六届大环化学暨第八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徐利文;;复合型金属/有机小分子协同活化催化若干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金属有机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新型有机小分子/共轭聚合物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廖俊旭;新型BODIPY衍生物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张明明;环境刺激响应有机小分子凝胶自组装行为及形貌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莫磊;(1)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不对称Michael加成反应及(2)稳定的苯并异吡喃盐与双官能团苯乙烯的串联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高婷;有机小分子吸收能的精确计算: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芳;单电荷有机小分子可控组装与膜功能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7 王帮根;从均相到多相:若干手性有机小分子不对称催化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傅玉琴;脯氨酸衍生的新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催化不对称碳—碳键形成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9 梁丽娇;磷酸根阴离子家族与有机小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及其光分析化学[D];西南大学;2012年

10 林华;双吲哚甲烷类化合物以及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手性胺类化合物的合成[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恋;金属钌卟啉利用X-ray单晶衍射法鉴定有机小分子的结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程贺龙;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其在Michael/Mannich反应中的催化应用[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3 夏倩;环境响应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制备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4 杨洪宝;双组份有机小分子凝胶的合成与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汤忠凯;有机小分子及铱催化构建3-取代氧化吲哚骨架的手性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6 卢新云;基于有机小分子与金属共催化的分子内不对称Aldol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唐泽彪;含氰基的A-D-A型有机小分子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平;新型有机小分子凝胶剂的合成、组装及性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9 张建;醇溶性有机小分子阴极界面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在有机光伏器件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刘丽丽;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NH_2-UIO-66和Eu/Zr-MOFs的合成、结构及对有机小分子和F~-离子的荧光传感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97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197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3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