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面向储能应用的双向DC-DC变换器优化控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25 07:43

  本文关键词:面向储能应用的双向DC-DC变换器优化控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向DC-DC变换器 模型预测控制 双闭环控制 优化控制


【摘要】: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其中起关键支撑作用的储能系统日益展现其重要性。双向DC-DC变换器是储能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拓扑类型众多。为了保证储能系统的正常运行,对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也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在不同场合得到广泛应用的级联式双向DC-DC变换器、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双向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控制进行优化研究。双向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传统双闭环控制方法比较成熟且控制效果较好,但设置PI参数的过程比较繁琐。基于模型预测思想的均流控制方法相比传统双闭环控制,简化了控制过程且对系统性能有一定的优化,但是电压外环的存在会影响系统动态性能的改善。据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参考功率计算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控制过程简单直观,控制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参考功率的计算、性能指标的评价以及开关状态的寻优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优化。对级联式双向DC-DC变换器采用传统双闭环控制,PI参数数量众多,设置合适的PI参数来使系统达到良好的性能十分困难。因此,研究级联双向DC-DC变换器新型控制方法十分必要。本文借鉴模型预测控制思想,提出一种PI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相结合的方法对级联式双向DC-DC变换器进行优化控制。该方法结合PI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的优点,在优化控制性能的同时减少计算量,降低控制的复杂度。对于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以往多采用移相控制,但是在这种方法中,PI参数数量众多且存在两相电感电流不均衡的问题。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的控制目标为均衡两相电感电流以及减小输入/输出端电流纹波,而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具有易于包含系统的约束条件和非线性特性、可用于多变量系统等优点。因此,本文提出采用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对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进行优化控制。该方法通过预测电流模型的建立和性能优化两个步骤实现系统性能的优化。针对以上三种拓扑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分别搭建仿真模型及实验样机,并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双向Buck/Boost DC-DC变换器的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可以实现功率按需要可控。相比双闭环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使母线电压的超调量大大减小,使蓄电池充放电的动态响应速度大大提高。级联式双向DC-DC变换器的优化控制方法能够使系统的动静态性能得到改善,计算量较模型预测控制减少50%。交错并联双向DC-DC变换器模型预测控制方法优化了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有效避免众多PI参数的设置过程,而且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两相电感电流的均衡。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树军,颜秀,裴小军,郜广斌,张滨生;微机优化控制系统[J];应用科技;2000年04期

2 王民权;徐晶;应力恒;;聚丙烯反应升温优化控制的设计与实现[J];自动化仪表;2012年11期

3 娄丽莎;朱琳;;感应压装机优化控制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34期

4 ;现场阀门优化控制新技术[J];热力发电;1995年05期

5 张卫,陆宝春,李振宁;汽车散热器烘焊工艺优化控制系统的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1998年03期

6 乐慧丰,刘飞,胡如高,俞金寿;一种新型优化控制软件的实现与应用[J];自动化仪表;2002年09期

7 宋弘,胡莲君;H_∞优化控制理论在振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2年04期

8 李志军;甄美娜;;静电除尘高压电源的优化控制系统[J];电气传动;2012年02期

9 屈百达,夏怡,郑莲和;恒温箱温度的H_∞优化控制[J];江南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10 蒋跃祖,徐谦,沈秋月;工业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的研究[J];动力工程;198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栋;;系统反应H_∞优化控制理论在结构主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2 黄正良;吴坚;万百五;;具有输出关联约束的工业过程稳态优化控制新方法——双迭代法[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郑哲;钟鼎禹;;利用系统输出余弦管理法对产品质量进行优化控制[A];199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4 于乃功;阮晓钢;;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控制问题及方法研究[A];第二十二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5 谢志华;郑应平;;基于再励学习的排队系统优化控制[A];1995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6 张砚春;石义彬;;大系统结构与优化控制[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冯明琴;张靖;孙政顺;;催化裂化过程稳态优化控制[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曹曙光;;多项式系统的优化控制[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冯玮;柳春图;;广义位置函数法在机敏梁振动优化控制中的应用[A];第十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3年

10 邵诚;;基于生产目标的复杂连续工业过程集成与优化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唐钢炼铁厂以降成本为中心的资源结构优化控制[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2 记者 杨扬;合成氨优化控制系统节能增效[N];中国化工报;2002年

3 朱祖根;高化实施HSE闭环优化控制[N];中国石化报;2006年

4 向忠宏 本报记者 秦宜德;优化控制方案实现主动节能[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朱祖根;HSE闭环“汤水不漏”[N];中国石化报;2009年

6 农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 刘强;完善三大机制 落实“优化控制”目标[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姚福来;机电设备的效率优化方法及其优化控制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2 顾佳晨;具有模糊参数的大工业过程稳态递阶优化控制[D];西安交通大学;2001年

3 张立炎;结合逻辑与规则的工业过程建模和优化控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杜玉晓;铅锌烧结过程智能集成优化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5 邓晓龙;内燃机主要部件结构噪声预测及优化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王鲜芳;生化过程动态建模及优化控制研究[D];江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刚;基于DCS废气焚烧炉优化控制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2 祝恩宇;钨碱煮工艺过程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3 沈俊鹏;基于最优性条件的流程雁阵自主优化控制方法[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栾松鹏;恶劣工况下锅炉燃烧闭环优化控制与能效分析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迪;水泥工业远程优化控制系统数据采集与处理[D];济南大学;2015年

6 刘志奇;作物生长可控环境优化控制方法的研究[D];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2016年

7 刘飞;海上石油平台协同优化控制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李晓晴;面向储能应用的双向DC-DC变换器优化控制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9 杜国宁;基于模糊目标与模糊约束的满意优化控制[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10 雷海军;聚丙烯生产过程的优化控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2252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2252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9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