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舵机伺服系统的间隙与摩擦补偿控制
本文关键词:电动舵机伺服系统的间隙与摩擦补偿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舵机伺服系统 逆间隙模型 LuGre模型 摩擦
【摘要】:电动舵机伺服系统是一种高精度位置伺服系统,主要应用于飞行器、飞机、船舶、机器人等领域。电动舵机是舵机运动的执行机构,其任务是精确控制舵面的偏转,使被控对象达到预期的姿态或位置。舵机伺服系统的性能直接决定着整个控制系统的动态品质。在电动舵机伺服系统中,间隙干扰和摩擦力矩干扰的存在对系统性能有着严重的影响。间隙干扰会给系统造成稳态误差、振荡等不良现象,甚至影响系统稳定性。摩擦力矩会使系统产生低速爬行现象、极限环振荡等,进而影响系统精度,降低系统动态性能。本文以某型电动舵机为实验对象,对包括间隙干扰和摩擦力矩干扰的伺服系统建模和补偿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实验平台上对提出的补偿方法进行了实验验证。针对间隙干扰,本文分析了间隙的机理,采用逆间隙模型,有效地补偿了间隙非线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LuGre模型是一种描述两物体间摩擦力矩的常用动态模型,也是目前最能完整的描述摩擦力矩各非线性现象的数学模型。针对舵机伺服系统中的摩擦力矩,本文研究了基于LuGre摩擦模型的补偿方法,通过仿真和实验平台测试,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为了验证论文所提出的补偿控制方法,本文搭建了一套完整的舵机伺服系统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采用直流电动机作为执行机构,应用TMS320F28335 DSP搭建了伺服系统控制器硬件,运用Matlab/Simulink设计了控制器软件,利用Solidworks设计了伺服系统机械机构。基于该伺服系统,完成了对间隙环节和摩擦力矩的特性分析及其补偿方法研究。仿真分析和实验平台测试结果实验表明:逆间隙模型能有效地补偿间隙环节非线性特性干扰,消除间隙干扰给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应用基于LuGre模型的摩擦力矩前馈补偿方法,控制系统能较好地补偿摩擦力矩,消除摩擦力矩引起的不良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21.5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一讲 伺服技术的基本概念[J];伺服控制;2006年01期
2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四讲:伺服系统的组成(三)[J];伺服控制;2006年05期
3 张春凤;;浅谈伺服系统的设计[J];职业;2010年14期
4 陈娇;高新东;郭光荣;雷丽;;某型伺服系统校零研究[J];兵工自动化;2013年09期
5 黄紫霞;线性最佳伺服系统问题[J];航空火控译丛;1980年04期
6 李生良;王毅;;用于精密跟踪的复合轴伺服系统[J];光学机械;1980年02期
7 陈志良;贺国楷;;伺服系统的结构参数模拟[J];火控雷达技术;1988年04期
8 罗善瞀;电—气伺服系统的设计[J];液压与气动;1990年01期
9 薛燕军;伺服系统一典型故障的分析与排除[J];机床;1993年02期
10 卢虹霞;浅议《伺服系统》课程的教学[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张莉松;廖晓钟;;“快乐教学法”在《伺服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青松;;基于思维进化算法的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参数辨识[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4 祁若龙;刘伟军;;高速高精度伺服系统四阶模型及参数优化[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义;陈彦辉;李明涛;;伺服系统执行机构研究与分析[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6 王莉;赵修科;;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李永东;梁艳;;高性能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宋向军;刘万兵;曹勇;;搬运装置伺服系统的改造[A];电子玻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炯;李军;陆刘兵;王执铨;;高精度伺服系统的神经元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付丽娟;期待,,中国伺服系统企业之“蝶变”[N];机电商报;2006年
2 ;纺机的伺服系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3 黄玉平;我国首次实现伺服系统“全电化”[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中缝;如何调试和检测伺服系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5 石永红;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研制成功[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王雯;埃斯顿 EDB伺服系统在剑杆织机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水菁;汇川技术 扩充产品的“梯队化”建设[N];证券时报;2010年
8 陈淆;瓦楞纸印刷机的控制系统[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石永红;江苏研制成功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辽宁 韦公远;日立637录像机伴音变调的检修[N];电子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哲;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加载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倪志盛;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符玉襄;空间高精度二维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孙显彬;基于异类传感器融合的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5 谭文斌;伺服系统摩擦与温度变化干扰的建模及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宋彦;伺服系统提高速度平稳度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7 陈晨风;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7年
8 王闻宇;伺服系统柔性连接负载控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向红标;开放式伺服系统的摩擦建模与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孙凯;自抗扰控制策略在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远东;天基目标探测伺服系统构型及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唐思宇;三质量伺服系统定位抖振抑制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孙淑瑞;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艳春;基于TMS320F28335的永磁交流同步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何颖;横机伺服系统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6 江月;伺服系统的分析与辨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邵淦;基于以太网的伺服驱动器设计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李志嘉;基于现场总线的多轴伺服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9 路瑶;转台伺服系统非线性的补偿算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杨晓东;上海开通伺服系统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428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24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