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腔-抗反射谐振杂化模式的吸收增强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腔-抗反射谐振杂化模式的吸收增强型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 微腔模式 抗反射谐振态 杂化模式
【摘要】: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微腔模式可以在谐振波长附近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提高有源层的光吸收,但是其内禀的窄带宽特性限制了器件的宽频谱吸收性能.本文提出一种模式杂化机制,通过在器件外部引入盖层,激发盖层内支持的抗反射谐振模式,使其与器件内在的微腔模式发生耦合作用,形成两个新的杂化模式.杂化模式可以拓宽模式谐振带宽,有利于增强太阳能电池的宽频谱光吸收.理论计算表明,通过设计杂化模式的谐振位置,基于模式杂化机制的平板器件的最优化总吸收率相比传统的微腔器件的最优化性能提高了37%,并同样优越于广泛研究的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光栅机制,这证明提出的模式杂化机制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光束缚机制.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细加工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378053)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TM914.4
【正文快照】: 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微腔模式可以在谐振波长附近增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提高有源层的光吸收,但是其内禀的窄带宽特性限制了器件的宽频谱吸收性能.本文提出一种模式杂化机制,通过在器件外部引入盖层,激发盖层内支持的抗反射谐振模式,使其与器件内在的微腔模式发生耦合作用,形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德国研制成有机太阳能电池[J];东北电力技术;2001年07期
2 ;德研制成有机太阳能电池[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02期
3 严肃;有机太阳能电池即将产业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李炳田,任斌,黄河;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S1期
5 李锋;网印有机太阳能电池[J];丝网印刷;2005年07期
6 G.Dennler,N.S.Sariciftci;共轭聚合体有机太阳能电池:从基础研究到发展现状(英文)[J];光散射学报;2005年03期
7 段晓菲,王金亮,毛景,裴坚;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J];大学化学;2005年03期
8 任斌;赖树明;陈卫;黄河;;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9期
9 李甫;徐建梅;张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现状与进展[J];能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10 ;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至6.5%[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斌;田清勇;白华;;可溶性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杝隆建;杝正_7;李宜璇;;可挠式有机太阳能电池之发展技术[A];海峡两岸第十六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9年
3 刘艳;曾庆华;张宪玺;姜建壮;;卟啉、酞菁类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陈涛;仰志斌;彭慧胜;;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仰志斌;陈涛;何瑞旋;彭慧胜;;基于取向碳纳米管膜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坚;杨栋;周玲玉;陈令成;赵斌;李灿;;化学改性氧化石墨烯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赵仪;;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相干电荷和能量转移[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8 唐卫华;海杰峰;朱恩伟;卞临沂;;有机太阳能电池用的二维窄带隙聚合物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9 易院平;韩广超;沈星星;;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过程的理论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10 马廷丽;;柔性及叠层薄膜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顾钢;德支持企业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毛黎;美评估有机太阳能电池对环境的影响[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美国记者 田学科;突破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瓶颈[N];科技日报;2012年
4 刘霞;控制电子自旋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邰举;叠层型有机太阳能电池接近商用[N];科技日报;2007年
6 蔡佳;美国研发可拉伸有机太阳能电池[N];中国建材报;2011年
7 华凌;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增效50%[N];科技日报;2013年
8 本版编辑邋张浩 郑晓春 邓国庆 毛黎 何屹 顾钢 何永晋;2007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七)[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记者 马悍德;青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获重大进展[N];科技日报;2014年
10 记者 贾明;青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取得重大进展[N];青海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美凤;高效稳定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刘小锐;几种有机太阳能电池供体材料的光伏性能[D];西南大学;2015年
3 党东锋;含噻吩或噻吩稠环单元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徐伟龙;有机太阳能电池微纳结构及光物理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聂日明;透明阴极界面修饰及其在有机光电转换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陈大正;反转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优化与稳定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之哲;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银薄膜电极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于伟利;电沉积制备聚噻吩有序微结构及有机太阳能电池[D];吉林大学;2009年
9 乔芬;基于聚合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制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向东;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物理过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绍华;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极修饰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蔡伦;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电流—温度特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付智勇;有机太阳能电池D-A型供受体材料的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蔡佳林;利用飞秒瞬态时间分辨率吸收光谱对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机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5 李盼盼;含傒二酰亚胺(PDIs)单元的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旋;PIN型有机太阳能电池光学特性的数值模拟[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7 丰艳婷;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诱导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万瑛博;富勒烯二加成衍生物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9 徐晓娟;有机太阳能电池/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模拟[D];苏州大学;2015年
10 李萌;基于聚噻吩及富勒烯衍生物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光电性能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1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271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