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充退锂行为原位TEM研究
本文关键词:核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充退锂行为原位TEM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核壳结构纳米材料 TiO_2@MnO_2 Sn@C 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
【摘要】:随着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开发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寿命长且成本低的锂离子电池成为满足诸多领域储能需求的重要途径。为了取代当前商业化的比容量较低的石墨负极材料,众多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负极材料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对于过渡金属氧化物(如MnO2)及合金型(如Sn)负极材料,由于其在充、退锂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较大导致的容量下降及循环性能差是制约其商业化应用的主要问题。本文为解决以上问题,通过原位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新型核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O2@MnO2及Sn@C)的充退锂行为。过渡金属氧化物Mn0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232 mAh g-1),但是其导电性差、循环性能差。纳米化可以增强锂离子迁移、提高比表面积、缓解体积膨胀,从而有助于提高负极材料的性能。对于纳米多孔结构能否在充放电的过程中保持是锂离子电池研究中的一个很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MnO2纳米片与TiO2纳米线复合,对TiO2@MnO2核壳结构纳米线采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初次充锂过程中纳米片的动态转变。对原位充锂过程分析可知,MnO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反应机理为转化反应型,反应的产物为纳米金属颗粒与氧化锂。而对初次充锂的Mn02层片演化发现,由于充锂过程中Mn02纳米片的体积膨胀,表面疏松的Mn02层片结构在充锂过程中不能够保持其多孔结构,片层结构坍塌、表面形成均一密实的镶嵌有纳米金属颗粒的氧化锂层。揭示了这种Mn02片层包覆Ti02结构初次充锂过程的形貌不可逆的转变。碳包覆是一种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容量和倍率性能的方法,但是对于核完全充满碳壳层的合金型负极材料,由于体积膨胀较大很容易导致碳壳的破裂。本文采用气相沉积(CVD)法制备了Sn@void@C核壳结构纳米球,其过程为Sn02与C2H2发生反应生成碳包覆锡的纳米颗粒后合理的保温处理,使部分Sn从碳壳中逸出,从而在碳壳内形成一定的空余部分;研究了CVD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样品形貌、尺寸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碳壳的厚度明显增大,并且反应时间延长也会使得碳壳厚度增加。在750℃下反应60 min得到的碳包覆锡纳米颗粒形貌为较完美的球形,碳壳厚度在15-30 nm之间,Sn核直径在50-200 nm之间;在750℃反应60 min后升温到1000℃保温180 min得到的Sn@void@C核壳结构纳米颗粒形貌较为理想,碳壳内的空余部分体积占整体体积的比例范围约50%。保温温度需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750℃进行保温对Sn@C纳米球中Sn的体积没有影响,而在1100℃进行保温则会造成碳壳的大量破裂以及核壳结构的破坏。对Sn@void@C核壳结构纳米球进行了原位充放锂研究,通过电压控制(周期性矩形波电压),实现了Sn@void@C核壳结构纳米球的可逆快速充退锂,最快实现了每秒1次充/退锂,能够连续充放~200次,其锂化速率达到100nm/s以上。碳壳中空余部分体积比例较少的颗粒在充锂过程中碳壳发生破裂,通过调节VSn/VC可以控制碳壳在充锂过程的完整性(Vsn为Sn核的体积,VC为碳壳所包裹的体积),实验显示VSn/VC在~0.7以上的样品充锂时由于Sn的体积膨胀发生碳壳破裂,在~0.3以下的样品Sn核完全充锂后仍不能充满碳壳。对于VSn/VC在0.3~0.7之间的样品,在快速充放锂过程中Sn锂化后的产物LixSn会充满碳壳,由于碳壳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仍能保持完整。充锂过程中碳壳不会破裂的纳米颗粒,其碳壳起到了阻止Sn核直接接触并将Sn核的体积膨胀/收缩限制在碳壳内部的作用,解决了由于Sn合金型锂化反应体积膨胀大导致的Sn粉化与团聚等问题,实现了快速、高周充退锂循环,有利于提升Sn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另外,本文对于Sn@void@C核壳结构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也有助于设计、合成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红霞;王群;李永卿;王澈;;SiO_2/醋丙核壳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木材的改性[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2 李卫;程化;;Bi_2O_3/Cu-O-Cr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物的合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李丰果,杨冠玲,何振江;动态光散射测量核壳双层纳米颗粒的研究[J];计量学报;2005年04期
4 施翔;王东光;竺柏康;徐可染;余文婷;周宗锐;郑祥旭;温彬彬;;新型核壳结构Fe_3O_4/H_xMn_yO_4纳米粒子的制备[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许英伟;王卫伟;赵静;王萍;;前驱物种类对氧化铁/氧化硅核壳结构制备的影响[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5期
6 谢纯,陈方洲,苏隽,奚力;核壳结构乳液胶粘剂的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5年01期
7 倪哲明;张峰;胡军;钟立军;;具有核壳结构的金属软磁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8 王晶;刘雪锋;方云;;海胆状Au-树脂核壳微球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马贺;段玉平;张佳;刘顺华;冀志江;;自生核壳结构MnO_2的电磁性能及其生长机理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9年12期
10 王卫伟;;硅源加入方式对Fe_3O_4/SiO_2核壳结构制备的影响及磁性能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伟;盖国胜;杨玉芬;樊世民;;核壳结构粒子制备及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粉体工程学术会暨相关设备、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2 何浪;王静波;洪昕林;;核壳结构丙烯酸树脂的制备及粒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赵华伟;时虎;;核壳处理技术在阻燃防火中的应用[A];2011安徽省科协年会——海湾杯“社会消防安全管理创新”专题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鲁遥;赵鹏程;胡应乾;蒋宏亮;王利群;;同轴电纺制备生物降解多功能核壳纤维膜[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刘侠侠;;吸波核壳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费翔;徐世美;王吉德;;新型核壳结构纳米复合双网络水凝胶的合成及其机械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7 马宇春;李雪梅;柳越;李广录;何涛;;基于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型正渗透驱动液的研究[A];第四届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10年
8 任召辉;;CoFe_2O_4-PbTiO_3核壳结构纳米纤维的同轴电子雾化喷涂制备与表征[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陈洁;彭呈;方大为;聂俊;马贵平;;水蒸气诱导相分离法制备核壳结构纳米纤维[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10 丁瑜秋;陈小慧;徐佩;杨善中;徐红梅;丁运生;;共聚法构筑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酯核壳结构粒子及其乳液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合成[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恩;我国成功制备出核壳结构的碳纳米管[N];科技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伟;钛基和碳基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张宝忠;ZSM-5分子筛的纳米化、核壳化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3 高彩天;氧化物半导体核壳异质结构在光电化学器件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4 南皓雄;单原子壳层核壳结构催化剂及铂基合金催化剂的制备与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5 付念;核壳可控结构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PBT增韧改性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吕强;核壳结构的磁性氧化铁复合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7 李飞;核壳结构复合电极的设计、制备及其电化学储能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孙培勤;醋酸乙烯—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核壳形态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1996年
9 石变芳;新型多功能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强;核壳结构分子筛合成、表征及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龙;一维核壳结构LiFePO_4/C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2 刘晓芳;磁性核壳结构镍基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郑书红;稀土掺杂荧光温度传感材料设计与合成[D];浙江大学;2015年
4 刘梦眉;两种磁性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5 薛芬;界面活性核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乳化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6 王军;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表征[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7 钱力;应用于喷墨打印含能油墨的核壳结构锅热剂的制备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梁珂娟;核壳结构氧化物/还原氧化石墨烯基复合体系的组装及其性能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9 朱晓琳;钴基催化剂的合成、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10 马志强;核壳结构CuO-Bi_2O_3@S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炔化性能[D];山西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86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28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