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表面等离子体-微腔激元对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效率的增强

发布时间:2018-01-10 22:28

  本文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微腔激元对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效率的增强 出处:《发光学报》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TOSCs) 表面等离子激元 等离子体-微腔激元 矩形光栅


【摘要】:为了提高顶入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TOSCs)的光吸收效率,我们将周期性矩形光栅结构引入到TOSCs中,分析了具有光栅结构的空气/Ag_1/有源层/Ag_2/空气(IMIMI)结构理想模型中复合表面等离子激元(SPPs)与微腔模式的耦合机制。通过调节光栅周期和有源层厚度,实现了复合SPPs、微腔模式以及有机材料本征吸收3个区域的重合。由于复合SPPs与微腔模式的反交叉耦合作用形成了表面等离子体-微腔激元,其局域场增强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有源层的光吸收效率,提高了近19%。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optical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top-incident organic thin film solar cells, we introduce the periodic rectangular grating structure into TOSCs. In this paper, the composite surface plasma exciters SPPsin the ideal model of air / Ag-1 / active layer / Ag-SZ / IMIMIM) structure with grating structure are analyzed. By adjusting the grating period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active layer. The superposition of SPPs, microcavity mode and intrinsic absorp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was realized. The surface plasma-microcavity excitators were formed by the anti-cross-coupling of the composite SPPs and the microcavity mode. The local field enhancemen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ptical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 active layer and improve the optical absorption efficiency of the active layer.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省光传输与变换重点实验室;集美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404053,61404054) 华侨大学研究项目(13BS419)资助~~
【分类号】:TM914.42
【正文快照】: 1 引言 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OSCs)具有成本低、可大尺寸制作、柔性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1-3]。目前基于有机小分子和聚合物的OSCs的光电转换效率(PCE)都已经超过了10%[4]。尽管如此,由于有机分子的载流子迁移率较低,且载流子扩散长度通常在10~50 nm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有机薄膜电性能试验方法的研究[J];绝缘材料通讯;1972年05期

2 刘圣模;金属化有机薄膜电容器铝蒸发设备的自动化[J];电子元件与材料;1984年04期

3 马野;从我厂技术引进和新品研制看我国有机薄膜电容器的技术现状[J];电子元件与材料;1996年06期

4 曲喜新;片式有机薄膜电容器[J];电子元件与材料;1993年01期

5 ;第一机械工业部部标准JB 1260—73 有机薄膜电性能试验方法[J];绝缘材料通讯;1973年04期

6 陈堂则;6kV级交流定子线圈主绝缘引入有机薄膜的研究[J];中小型电机;2001年06期

7 王海洋,马连英,曾正中;固体有机薄膜开关短时延低抖动触发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12期

8 曲喜新;金属化有机薄膜电容器的自愈问题[J];电子元件与材料;1993年01期

9 许鑫华,罗红林,张爽男,李景庆,姚康德;器件结构对有机薄膜器件负电阻性能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高健雄;关于国内外有机薄膜电容器比对试验的分析[J];电子质量;199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江建平;;先进铜保护技术[A];2012年上海电子电镀及表面处理学术交流会报告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臧月;高性能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备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叶逸凡;同步辐射谱学技术在能源科学中的应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和锂硫电池中的表界面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鹏伟;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及大面积制备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2 刘永强;二氧化钛微球基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优化[D];郑州大学;2017年

3 王毅乐;高吸收效率太阳能电池陷光机制和光学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7年

4 韩效驰;光学塔姆态—微腔模式杂化态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5 刘建勇;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在复杂目标散射和光学微腔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07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07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9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