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复合

发布时间:2018-01-13 06:34

  本文关键词:石墨烯与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复合 出处:《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金属氧化物


【摘要】:与传统的二次电池如铅酸、镍铬、镍氢等电池相比,锂离子电池有很多优点,目前在手机以及手提电动等小型电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锂离子电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正负极材料的性能,因此,在降低材料成本的同时提高材料性能是目前锂离子电池面临的重要问题。相较于正极材料,负极材料对电池容量的影响更大,而目前商业化的负极材料主要为碳负极材料。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SEI膜,使锂离子有较大的不可逆损失,影响电池的容量。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因其普遍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二氧化钛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半导体材料,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具有较高的工作平台电压,良好的循环性能和较高的理论比容量。Fe2O3口Sn02因其具有成本低、环保无污染、振实密度较大,较高的充放电平台电压以及出色的理论比容量(约为1007mAh/g)等优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但是金属氧化物材料普遍存在的不足是材料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大以及材料的电子和离子导电率很低,为了减轻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提高材料的导电能力,降低材料的不可逆容量损失,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将金属氧化物与导电性能良好,比表面积较大的层状石墨烯复合。1、本文通过改进的Hummers法合成了氧化石墨烯,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层状氧化石墨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2、在不加任何活性物质和模板的情况下将二氧化钛与石墨烯复合,并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测试了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与GO复合后的材料性能较TiO2增加,当GO的重量比为5%时,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最好,在电流密度为0.1C (C=150mA/g)下,充放电循环50个周期后,样品的放电比容量仍保持在186.7mAh/g,循环保持率为55%。3、采用水热法合成了Fe2O3/SnO2/rGO复合材料,比较了复合材料与未掺杂石墨烯的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与GO复合后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未复合的材料增加,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1C (C=400mA/g)下,充放电循环50个周期后的放电比容量为303mAh/g,循环保持率为23%。
[Abstract]:With the two traditional secondary batteries such as lead-acid, nickel metal hydride, compared to batteries, lithium ion batteries have many advantages, at present in the mobile phone and portable electric and other small applianc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n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performance of lithium ion battery cathode materials is, therefore, to reduce the material cost and improve materials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ing the current lithium ion battery. Compared to the cathode material, anode material influence on the battery capacity is bigger, and the current commercial anode material is mainly carbon anode materials. But in the SEI membrane charge discharge generated in the process, the lithium ion has a larger irreversible loss, affecting the capacity of the battery metal oxide anode materials. Because of its generally has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a kind of inorganic titanium dioxide important semiconductor material, and the traditional graphite anode Compared with high voltage platform, good cycle performance and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Fe2O3 Sn02 due to its low cost, n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ap density, high voltage discharge platform and excellent theoretical capacity (about 1007mAh/g) has been studied more and more. But the lack of metal oxide materials is the material charge and discharge process of the large volume change of material and the electronic and ionic conductivity is very low, in order to reduce the volume change of materials during the charge discharge process, the conductivity of materials, reduce the material loss of irreversible capacity, improve the cycle performance, will and conductive properties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metal oxide, layered graphene composite.1 is larger, the graphene oxide was synthesized by the improved Hummers method, th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The results show layered The graphene oxide is larger than the surface area of.2, without any active substance and the template of TiO2 and graphene composite, and the materials were characterized, materials for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lithium ion batteries.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erties of GO materials and composite was higher than TiO2, when the weight ratio of GO is 5%,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 is best, when the current density is 0.1C (C=150mA/g), 50 charge discharge cycles, the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of samples remained at 186.7mAh/g, cyclic retention rate is 55%.3, Fe2O3/SnO2/rGO composites were synthesiz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The comparison of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undoped graphene materials showed that the compound with GO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the material is composite material increases, composite materials in the current density of 01C (C=400mA/g), charge discharge cycle for 50 weeks The discharge specific capacity after the period is 303mAh/g, and the cycle retention rate is 23%.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TB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军;;硅基负极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进展[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12年04期

2 刘元刚;唐致远;陈玉红;徐强;;商品化石墨作为聚合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表征[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7年02期

3 罗益锋;碳纤维制的锂电池负极材料[J];高科技纤维与应用;1996年Z1期

4 池汝安;陈志伟;路莎莎;;负极材料四氧化三钴的液相沉淀法制备及其性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5 张强;艾常春;刘洋;胡意;张睿;田琦峰;;四氧化三钴负极材料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无机盐工业;2014年03期

6 赵敏;;一种可弯折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J];橡胶工业;2009年09期

7 张力;;日本将量产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J];现代化工;2012年08期

8 王红强;李庆余;颜志雄;张安娜;代启发;;锂在负极材料中的扩散行为对其大倍率充放电性能的影响[J];应用化工;2007年07期

9 ;索尼新型锂电池采用锡类负极材料使容量增加25%[J];粘接;2011年09期

10 刘先龙,宋怀河,陈晓红;锂离子电池用石墨类炭负极材料的改性[J];炭素技术;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星;姚霞银;许晓雄;刘兆平;;高性能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宰建陶;陶立奇;钱雪峰;;具有多级微纳结构的石墨烯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设计合成[A];第十二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吴玉祥;;锂电池之负极材料技术[A];推进节能环保,,给力绿色崛起——海南省机械工程学会、海南省机械工业质量管理协会2012年海南机械科技学术报告会特邀专题报告集[C];2012年

4 罗飞;褚赓;李俊杰;李泓;陈立泉;;锂离子电池纳米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5 杨军;王可;文钟晟;解晶莹;刘宇;王保峰;;高容量二次锂电池负极材料[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杨扬;范少夫;陈桥;吴刚;;基于多面体低聚倍半硅氧烷的碳/硅复合负极材料[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唐好庆;唐致远;;负极材料Li_2ZnTi_3O_8/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冯雪娇;杨军;苗荣荣;王久林;努丽燕娜;;硅基负极材料结构设计及电化学研究[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付丽君;张涛;吴宇平;吴浩青;;锂离子电池碳包覆负极材料的研究[A];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固态离子学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左朋建;尹鸽平;郝雪峰;;锂离子电池硅铜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上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东周;锂电负极材料开发亟须多样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钱卓 本报通讯员 张德杰 李培强;平度将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0年

3 王芳 姜木金;科捷项目建设争分夺秒[N];镇江日报;2010年

4 钱卓 许伟军;平度加快建全球最大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基地[N];青岛日报;2011年

5 万红波 谢燕婷 胡玉连;锂电池碳负极材料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6 徐海 明山 兆军;低温镍-氢电池研制成功[N];科技日报;2001年

7 ;金属贮氢/镍电池用无钴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黄正 首席记者 彭文辉;正拓新能源公司签约投资我市锂能产业[N];宜春日报;2011年

9 李玉峰;建北方最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N];天津日报;2006年

10 记者解广军;北汽集团投资鸡西的锂离子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深加工项目奠基[N];鸡西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洪岭;锂离子电池用锡基、铁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肖涵;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伟;钛氧化物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夏青;锂离子电池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5 汤红;锂离子电池硅/rGO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15年

6 沈飞;用于钠离子电池的碳基负极材料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7 李维汉;高性能锂(钠)离子电池碳基及合金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吴昊;硅/锗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作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6年

9 任文锋;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16年

10 李永妮;生物模板法合成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O_2/C及其性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凤莲;锡基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2 赵百丹;水基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_2(PO_4)_3的制备与电化学机理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3 刘洪兵;锂离子电池多孔硅/碳纳米管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4 刘恋;锂离子电池锡基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5 陈永坚;超快速充放电Li_4Ti_5O_(12)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徐孟豪;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aTi_2(PO_4)_3的研究与改性[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付从龙;基于石墨烯改性的金属氧化物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王妍;稻壳原位制备锂离子电池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班庆初;锂离子电池硅/铝系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表征[D];吉林大学;2016年

10 张苏;静电纺丝法设计和制备微米金属硅锂电池负极材料的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179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179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7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