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串联补偿装置稳态和暂态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 串联补偿 数值仿真 电磁暂态 MOV 配电线路 出处:《高压电器》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电容串联补偿技术应用于配电网可以实现对线路无功正补偿、无时延、有效改善线路沿线电压质量,与传统的补偿技术和调压技术相比,具有负荷自适应性和良好的操作性。但由于配电网的复杂性和差异性,要实现电容串联补偿的合理配置必须掌握串联补偿装置(以下简称串补)稳态与暂态特性,补偿容量和最佳安装位置以及不同因素的影响规律。文中应用EMTP电磁暂态程序建立了典型辐射式结构的10 kV配网串补仿真模型,对输电导线直径、负荷容量及功率因素、串补容量及安装位置等对沿线路电压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全面仿真分析,研究了三相短路故障时串补装置内部的电磁暂态过程,给出了旁路断路器动作时间与金属氧化物限压器(MOV)配合参数、吸收容量的关系。
[Abstract]:Capacitor series compensation technology can be used in distribution network to achieve positive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ion, no dela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voltage quality along the lin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ompensation technology and voltage regulation technology. Has the load self-adaptability and the good maneuverability, but because of the distribution network complexity and the differe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of capacitor series compens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ster the steady-state and transient characteristics of series compensation devic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series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capacity, optimal installation posi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actors. In this paper, the EMTP 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 program is used to establish the simulation model of 10kV distribution network series compensation with typical radiation structure, and the diameter of transmission wire is obtained. The influence of load capacity, power factor, serial compensation capacity and installation position on the voltage distribution along the line is simulated and analyzed. The electromagnetic transient process of the series compensation device is studied when the three-phase short-circuit fault occu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peration time of bypass circuit breaker and metal oxide limiter (MOV) matching parameters and absorption capacity is given.
【作者单位】: 陕西省电力公司;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分类号】:TM761.12
【正文快照】: 0引言串补对于长距离、大负荷、低功率因素和大电压闪变的配电线路的低电压治理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提高相同电压水平时需要的无功容量仅为并联补偿的25%左右,并具有无时滞正向补偿无功功率的特性,近年来在配电网低电压治理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3]。有串补装置接入时沿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博;梅传鹏;王坤;任永平;梅丰;贾聪彬;;采用四支柱联合提升设备吊装特高压串联补偿装置平台[J];电力建设;2011年12期
2 马乃兵;500kV固定串联补偿装置技术特点分析[J];电力电容器;2001年04期
3 史更林;倪向萍;张甲雷;阎国增;侯先智;;特高压串联补偿装置平台吊装技术[J];电力建设;2012年01期
4 丁扬;500kV阳—淮线串联补偿装置的保护配置原则[J];现代电力;2001年02期
5 冯兴田;韦统振;齐智平;;串联补偿装置抑制负载磁饱和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2年04期
6 何尔文;吴蓉;李健;黎颖;卢继平;;串联补偿装置的抗电磁干扰措施[J];继电器;2008年04期
7 王汝晓;;串联补偿装置对高压输电线路保护的影响[J];机电信息;2010年06期
8 熊浩;蔡勇军;周平;吴真;;串联补偿装置对500kV万龙线路影响分析[J];电力电容器与无功补偿;2008年05期
9 石铃林;;串联补偿装置在500kV输电线路上的应用分析[J];职业圈;2007年08期
10 张迎峰;周景烁;;串联补偿装置对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的影响及其对策[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崇杰;;浅谈高压输电线路串联补偿装置运行维护管理[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2 覃日升;刘柱揆;雷鹏;;500kV串补工程对云南电网电能质量影响测试与分析[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3 万磊;王晶芳;赵兵;卜广全;刘文焯;;西藏电网全电磁暂态建模仿真研究[A];2013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婧;哈恒旭;;投影变换理论在电磁暂态分析中的应用[A];2007中国继电保护及自动化行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长益;魏旭;;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在串联补偿装置中的应用[A];电工陶瓷第七次学术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6 史志平;吴军基;;基于小波理论的串补线路SG故障分析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C];2008年
7 刘柱揆;;固定串补(FSC)设备技术分析[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8 于辉;;浅谈500kV博尚串补站串补本体保护与变电站线路保护的配合[A];2011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入选部分)[C];2011年
9 叶远波;;RCS-901/902应用于超高压串补线路的可行性研究[A];华东六省一市电机(电力)工程学会输配电技术研讨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兴刚;孙鹏;游广增;;云广直流与大理和平串补共同作用对周边机组次同步振荡影响的研究[A];2009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晓静 通讯员 黄迎迎;世界累计容量最大的串补工程成功投运[N];国家电网报;2008年
2 本版编辑 中电普瑞 黄迎迎;串补技术提高输电灵活性[N];国家电网报;2008年
3 汪权 黄迎迎 陈雷;伊冯串补:提高输电容量的科技决战[N];国家电网报;2007年
4 束洪福;“串补”技术构筑起绿色输电长廊[N];科技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杨烨 实习生 陈希;国产“串补”已成我电网输电新主力[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荆平 冯智勇 戴朝波 张逸飞;串补技术:电力科技自主创新的有力见证[N];国家电网报;2009年
7 尚敬福 赵倩 刘煜;特高压晋东南站首台串补平台吊装完成[N];国家电网报;2011年
8 通讯员 张建强;500千伏红河至墨江双回线串补工程短路试验成功[N];红河日报;2009年
9 李国满 王存芳 白幸福;特高压南阳站串补平台龙门吊首吊成功[N];国家电网报;2011年
10 赵倩 付宝良;特高压交流扩建工程全部串补平台吊装完成[N];国家电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旭;串补和同塔多回线路继电保护及相关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2 岳程燕;电力系统电磁暂态与机电暂态混合实时仿真的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任艳杰;高压配电网无功串补技术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真何;500kV超高压电网中串联补偿装置的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2 王浩淼;串联补偿装置火花间隙及其触发电路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3 魏大冬;模拟串补平台火花间隙击穿过电压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熊超;基于快速开关型串补对配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李嘉迪;中高压配网快速开关型串补保护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钟超;双馈感应风机经串补并网次同步控制相互作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王银;串补输电线路的方向保护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乔玉超;串补输电线路距离保护新算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9 蔡飞;线路保护受串补输电影响及其改进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廖钊;基于异构边界的串补线路全线快速保护[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54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54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