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含可再生能源的微网冷-热-电多能流协同优化与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04 13:41

  本文关键词: 微网 多能流 协同优划 冷热电联供 可再生能源 出处:《电力自动化设备》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能源互联网概念被提出且得到了飞速发展,含可再生能源和高能源利用率的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微网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建立了一个含有可再生能源以及冷、热、电多种能源形式的微网优化运行模型,以整体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不同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效率以及多种类型发电与储能的约束条件,实现多能流综合利用与协同优化,满足最终用户的多类型负荷需求。面向某实际园区,在算例中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算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有效优化冷热电能源分配,降低微网成本,利用多种能源形式的相互协同可明显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
[Abstract]:The concept of energy Internet has been put forward and developed rapidly, and the microgrid of combined cooling and heat supply system, which includes renewable energy and high energy efficiency, has also been paid great attention. A new microgrid with renewable energy as well as cold and heat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 optimal operation model of microgrid in the form of multiple energy sources takes the minimum operation cost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nd considers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between different energy forms and the constraints of various types of power generation and energy storage. Multi-energy flow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are realized to meet the multi-type load requirements of end-us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can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of cold and thermal energy and reduce the cost of microgrid. The use of various forms of energy cooperation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bsorp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作者单位】: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清大高科系统控制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B0901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37006)~~
【分类号】:TK01;TM727
【正文快照】: 0引言目前,传统化石能源的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1-2],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3]。同时随着网络概念的不断深化,其逐渐和能源的概念相互融合,产生了“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为主要一次能源”,“与其他系统紧密耦合”的能源互联网概念[4]。能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际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举行[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0年03期

2 ;什么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J];能源工程;2000年06期

3 ;今后5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重点[J];电力建设;2001年09期

4 黄东风;“中国-希腊”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召开[J];能源工程;2001年03期

5 李京京,庄幸;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政策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能源;2001年04期

6 仲明;国家将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力度[J];广西节能;2001年02期

7 ;德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J];农村能源;2002年02期

8 ;我国将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J];农村电气化;2003年01期

9 蒋崇林;国内可再生能源文献信息[J];可再生能源;2003年05期

10 周良虹,黄亚晶;国外可再生能源文献信息[J];可再生能源;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凤起;;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2 俞善庆;;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3 李燕;汪贤强;;我国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初探[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韩立红;;河北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思考[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5 王侠;徐壮;苏道年;鲁玲;张则振;;山东省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思路与对策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6 许瑞林;魏启东;陈勇;赵登辉;;江苏省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展望[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7 魏启东;;对发展江苏可再生能源的一点看法[A];江苏省能源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第十届学术年会热电专委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8 俞善庆;;上海可再生能源发展回顾与展望[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9 王培红;魏启东;;规模化发展可再生能源,保障江苏经济与社会的和谐进步[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10 潘毅;;可再生能源是常规能源的重要补充[A];长三角清洁能源论坛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副所长 李俊峰;中国有望成为可再生能源领袖[N];北京科技报;2008年

2 汪汀;引导可再生能源产业有序发展[N];中国建设报;2008年

3 美国驻华大使馆环境科技卫生参赞 郦英杰;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难得机遇[N];中国环境报;2008年

4 彭燮;发展可再生能源恰逢其时[N];西部时报;2008年

5 任一民;欧盟加入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N];中国煤炭报;2009年

6 记者 齐琳 实习记者 张涵;可再生能源恐失“特殊待遇”[N];北京商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马琳;重奖可再生能源示范城[N];中国房地产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邢佰英;“可再生能源基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N];中国证券报;2010年

9 安德烈斯·卡拉 编译 白晶;让可再生能源走下神坛[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周谷风;“可再生能源发展应该再快一点”[N];中国社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辉;我国可再生能源供给的市场特征与激励机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2 曹卫兵;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评价与选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高新宇;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4 李璐;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影响的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俞萍萍;激励政策下发电企业可再生能源战略投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松;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法律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阿杏;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马宇骏;英国可再生能源政策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史运杰;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及国际经验借鉴[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5 FARUKH ABBAS(法诺哈尔);考虑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储能扩展规划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刘林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大型压缩空气蓄能系统优化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7 游钧;湖南省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广机制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8 吴丽敏;制度和环境政策影响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出口贸易吗?[D];暨南大学;2016年

9 Eremenko Ekaterina(琳娜);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能力分析与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10 党天刚;京津冀可再生能源投资规划情景分析与决策支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4903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903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2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