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改性燃煤飞灰吸附氧化脱汞机理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2-08 19:31

  本文关键词: 汞污染 吸附剂 燃煤飞灰 氧化 表面活性 卤化改性 出处:《化工进展》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元素汞是燃煤电站汞污染防治工作的难点,研究开发高效价廉的汞吸附剂已被作为科技攻关重点方向。燃煤飞灰经卤化物改性后脱汞潜力强、成本低,但必须研究掌握其吸附氧化Hg0的作用机制。本文系统综述了飞灰作为脱汞材料在国内外燃煤烟气汞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论述了物化特性、烟气组分、卤素等因素对飞灰脱汞性能的影响,指出未燃尽炭和无机矿物组分表面活性位上的非均相反应是Hg0氧化脱除的关键。分析了残炭和磁珠作为载体材料的优缺点,并讨论了不同改性剂和改性方法对飞灰直接改性的影响。总结了HBr改性飞灰对Hg0的吸附氧化机理,并提出利用量子化学理论与宏观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索Hg0在飞灰表面上的成键特征及反应动力学特性应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Abstract]:Elemental mercury is the difficult point of mercury pollution prevention in coal-fired power plant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fficient and inexpensive mercury adsorbent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key direc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earch. The mercury removal potential of fly ash from coal combustion is strong after modified by halides, and the cost is low.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adsorption and oxidation of Hg0 must b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ly ash as mercury removal material in mercury pollution control of coal-fired flue gas at home and abroad i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an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nents of flue gas are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halogen and other factors on the removal of mercury from fly ash was discussed.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heterogeneous reaction on the surface active sites of unburned carbon and inorganic mineral components was the key of Hg0 oxidation removal.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rbon residue and magnetic beads as carrier materials were analyz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odifiers and modification methods on the direct modification of fly ash were discussed. The adsorption and oxidation mechanism of HBr modified fly ash to Hg0 was summariz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tudy of bonding characteristics and reaction kinetics of Hg0 on fly ash surface should be regarded as th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by combining quantum chemistry theory with macroscopic experimental study.
【作者单位】: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5BAA05B02)
【分类号】:X7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勇毅;查智明;黄齐顺;;烟气脱汞技术现状简述[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年10期

2 赵玉冰;郭淼;白中华;马辰腾;史亚微;;活性焦脱汞实验研究[J];洁净煤技术;2013年01期

3 张翔;王宏伟;;关于脱汞技术探讨[J];环境与生活;2014年08期

4 陈振松;杨国华;黄三;于建伟;盛伟鹏;谭均军;;纯活性炭粉末布袋脱汞的比较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5 马宵颖;;粉煤灰改性脱汞实验研究[J];粉煤灰;2011年04期

6 谭增强;邱建荣;苏胜;李允超;刘子红;曹蕃;曾汉才;向军;;高效脱汞吸附剂的脱汞机理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7 史鑫;;冶炼烟气脱汞技术进展[J];有色金属工程;2012年04期

8 赵毅;郝润龙;;现有设备协同脱汞技术概述[J];华东电力;2013年02期

9 赵毅;于欢欢;贾吉林;闫蓓;;烟气脱汞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电力;2006年12期

10 赵宝江;;火电厂脱汞技术综述[J];广州化工;2011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钱林;史芸;李小艳;;我国废气脱汞技术专利信息分析与战略研究[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集(第一部分)[C];2014年

2 尤燕青;;燃煤烟气电袋复合除尘脱汞协同技术探讨[A];2012火电厂污染物净化与节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丁峰;张军营;赵永椿;郑楚光;;矿物改性烟气脱汞的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其颢;朱林;王可辉;;燃煤电厂汞排放及其控制技术综述[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9分会场:火电厂烟气净化与节能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亚芝;;燃煤电厂烟气脱汞技术概述[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洁;张光学;刘建忠;周俊虎;岑可法;;频率对燃煤飞灰细颗粒声波团聚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六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7 高威;刘清才;杨剑;鹿存房;席文昌;马有光;邱星;;粉煤灰基脱汞吸附剂硫沉积对微观结构影响[A];2010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10年

8 刘建忠;王洁;周俊虎;岑可法;;燃煤飞灰细颗粒声波团聚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贾科华;广东表示脱汞措施不折不扣落实[N];中国能源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郭力方;火电厂脱汞将提上日程[N];中国证券报;2013年

3 记者 马建胜;华能脱硝脱汞技术研发项目国际领先[N];中国电力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贾科华;火电限汞进行时[N];中国能源报;2012年

5 通讯员 龚伟;株冶锌烟气脱汞改造工程投入运行[N];湖南日报;2005年

6 王书肖;燃煤大气汞排放控制技术[N];中国环境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周强;改性吸附剂喷射脱汞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2 张君;低温等离子氧化Hg~0及改性吸附剂脱汞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3 杜雯;铜基改性吸附剂脱汞机理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4 孔凡海;铁基纳米吸附剂烟气脱汞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刘松涛;烟气同时脱除Hg~0、SO_2和NO_X的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6 谭增强;改性竹炭基吸附剂脱汞的实验及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红芳;ZSM-5分子筛吸附烟气中Hg~0的分子模拟与试验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芳芳;改性矿物吸附剂脱除烟气中单质汞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洪亚光;模拟烟气吸附剂喷射脱汞协同脱硫脱硝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石佩佩;活性炭孔结构和改性对燃煤烟气脱汞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宋德才;新型多孔硅酸盐纳米吸附剂控制烟气汞排放的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张宁;改性炭基吸附剂对烟气中汞的脱除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渊;铈钛SCR催化剂脱硝脱汞一体化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薛鹭成;HCl、HBr及SO_2对汞在氧化铁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邵海忠;碘和淀粉共同改性膨润土脱除烟气中汞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10 要杰;液相烟气脱汞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8年



本文编号:14960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4960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8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