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经济评估的电池储能系统工况特征量嵌入性研究
本文选题:电池储能系统 切入点:工况特征量 出处:《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7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储能系统的投资过程主要包括初始购置、运维和置换三个阶段,不同的应用工况将对电池储能系统的寿命衰减速率产生差异化影响,进而影响其成本投入过程,也是储能系统经济评估中的必要考虑因素。面向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动态评估,首先定义温度、倍率、放电深度(Depth of Discharge,DOD)、充放电频次等作为储能工况特征量。基于工况特征量与电池寿命损耗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了计及工况特征参量的储能系统出力模型和成本模型。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模型(Life Cycle Cost,LCC)和遗传算法,分析了工况特征量在储能成本评估中考虑的必要性及其影响程度。最后,在平抑光伏波动和负荷侧削峰填谷两种工况下展开算例分析,验证了在储能规划过程中考虑工况特征量的必要性。该研究将为储能规划阶段的经济性评估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基础。
[Abstract]:The investment process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mainly includes three stages: initial purchase, transportation and replacement. Different application conditions will have a different effect on the life decay rate of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and then affect the process of cost input. It is also a necessary factor in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For dynamic economic evaluation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the first definition of temperature, ratio, The depth of discharge is depth of discharge, and the frequency of charge and discharge is used 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energy storage condition. Based on the life Cycle cost model and genetic algorithm, the output model and cost model of energy storage system are established,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th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and influence degree of considering the operating mode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in the energy storage cost assessment. Finally, an example is develop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uppressing the photovoltaic fluctuation and cutting the peak and filling the valley on the load side. It is prov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operating mode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in the process of energy storage planning, which will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data basis for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energy storage planning stage.
【作者单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2016YFB0901705)“基于新型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及应用示范”
【分类号】:TM9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盟加速研发高性能锂离子储能技术预标准化[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3年05期
2 ;2014年第四届北京国际储能大会将于5月在京举行[J];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01期
3 ;《储能科学与技术》2014年征订启事[J];电源学报;2013年06期
4 俞振华;;大容量储能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9年19期
5 张海梁;孙婉胜;;储能电站在智能配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4期
6 胡丹;;浅谈先进储能技术及其发展前景[J];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Z2期
7 陈玉和;;储能技术发展概况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12年03期
8 王秀琴;;储能电站的大容量储能方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6期
9 李钇里;;浅谈风轮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年06期
10 严晓辉;徐玉杰;纪律;陈海生;谭春青;;我国大规模储能技术发展预测及分析[J];中国电力;2013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时杰;;储能技术——一种在未来电气工程学科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技术[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文亮;秦明;刘卫;;大规模储能技术在风力发电中的应用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3 张建兴;;大规模电池储能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鄂宝民;黄旭;庞立军;陈昀;支伟;;先进储能技术在环渤海风电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陆志刚;刘怡;雷金勇;陈满;陈磊;李达;;电池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和技术经济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来小康;;储能技术的近期研究工作[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张祖平;刘思革;梁惠施;;电力储能在不同电压等级配电网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胡春雨;陈强;李武峰;余英;;大容量电池储能技术在风电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泉;彭佳悦;李泓;;化学储能技术发展趋势的考虑[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10 黄旭;高毅;;先进储能技术在天津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5分会场-大规模储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梁宵;资本加单储能待补贴[N];中国经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段逸倩;储能下一步:商业化[N];中国电力报;2011年
3 主持 中国电力报社《电气周刊》编辑部主任兼主编 路晓冰;我国储能产业大规模应用为时尚早[N];中国电力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刘一丁;储能还远不到杀价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秦虹;分布式光伏发展加速储能落地[N];中国电力报;2014年
6 MEB记者 杨歌;来小康:储能没有捷径可走[N];机电商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孟凡君;仍处发展初期 储能产业价值有待挖掘[N];中国工业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梁宵;北极光解码储能投资[N];中国经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赫然;储能调节 智能监控[N];中国电力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栗清振;日企希望在储能产业分“一杯羹”[N];中国电力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熙;大规模储能与风力发电协调优化运行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陈中;级联H桥储能变换器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刘胜永;基于风/光发电系统的储能系统建模与控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4 梁琛;计及风速特性的电力系统动态可靠性评估及其在储能配置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17年
5 武震;分布式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张野;微网中电池储能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王姝;储能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时的协调控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方家琨;超导磁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稳定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施琳;含新能源的独立电网储能容量配置和运行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于們;基于混合储能的风电场实时功率调控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尚;实现风电场自律的调控与配置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杨永旭;计及储能的风电场可靠性评估[D];山东大学;2015年
3 黄腾;集中充电站电池储能系统并网影响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吴小刚;配网储能系统的规划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刘大川;基于脆弱性理论的主动配电网储能规划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6 胡鹏;储能电站监测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田吉鹏;基于混合储能的双馈风机运行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胡志远;基于储能的风电功率平抑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9 林阿依;屋顶光伏与储能一体化发电系统设计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张峰;高压级联储能功率转换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92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592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