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击风机叶片的跃变击距特性与定量表征
本文选题:风机叶片 切入点:跃变击距 出处:《电工技术学报》2017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风机叶片对雷电的接闪是风机防雷研究中的关键内容,合理分析接闪时的击距特性意义重大。基于雷击过程的物理机制,将雷击发生时上、下行先导头部间的距离定义为跃变击距,并分析了多上行先导竞争对风机接闪和跃变击距的影响。基于先导起始和发展理论,根据下行先导的等效模型和稳定上行先导的判定方法建立了风机叶片接闪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了随雷电流幅值变化的跃变击距公式,指出侧面距离等参数对跃变击距没有影响,实验和观测结果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最后利用接闪模型提出了考虑稳定上行先导对周围电场畸变作用的对地击距公式,与其他学者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指出,现有对地击距公式或不适用于风机背景的防雷计算。
[Abstract]:The lightning contact of fan blade is the key content in the research of fan lightning protec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asonably analyze the striking d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n. Based on the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lightning strike process, the lightning strike occurs on the surfac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downlink pilot head is defined as jump stroke distance, and the influence of multi-uplink pilot competition on blower flashover and jump stroke distance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equivalent model of downlink pilot and the method of judging stable uplink pilot, a fan blade flashover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is model, the jump stroke distance formula with the variation of lightning current amplitude is obtain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lateral distance and other parameters have no effect on the jump distance, and the experimental and observational results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model. Finally, a formula of ground strike distance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the stable uplink leader on the surrounding electric field distortion is proposed by using the flashover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calculated by other scholar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existing formula of ground strike distance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lightning protection calculation of fan background.
【作者单位】: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The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点合作项目资助(51420105011)
【分类号】:TM3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杨,陈喜山;风机叶片的几何展开和程序化设计[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潘雄;;我国大型风机叶片用复合材料即将实现规模生产[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01期
3 王欣;薛亚鹏;王晶;李青;;大型风机叶片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发展[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1年03期
4 王蔓;白瑞祥;李明颖;沈亚南;;含温湿效应的复合材料风机叶片的破坏[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高耀岿;吴瑞鹏;李定强;梁朋;;风机叶片涂料的类型、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J];中国新通信;2013年19期
6 于剑昆;;汉高推出加快风机叶片粘接的新产品[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3年06期
7 李林凌;黄其柏;;风机叶片气固耦合特性研究[J];流体机械;2006年04期
8 ;话说风机叶片材料[J];可再生能源;2008年06期
9 ;华东理工大型风机叶片用复合材料制成[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10年01期
10 徐兴,郭乙木,沈天耀,吴松盛,苏少卿;高速宽叶风机叶片破坏的机理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娟;;复合材料风机叶片材料及工艺进展[A];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白瑞祥;沈亚南;;复合材料风机叶片的逐步破坏分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3 刘小龙;胡芳琳;盛振国;;大型风机叶片的气动和结构性能耦合分析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下册)[C];2012年
4 陈淳;丁尚宗;王欣;;复合材料风机叶片发展趋势[A];第十六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晗;;复合材料在风机叶片上的应用与展望[A];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韩学群;;大型风机叶片的设计改进[A];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周胡;王强;万德成;;风机叶片三维绕流场数值模拟[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上册)[C];2012年
8 李东海;;风机叶片根端连接的有限元分析[A];第十八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谢校臻;王继辉;;风机叶片设计制造发展趋势[A];第十七届玻璃钢/复合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苑国强;;混流风机叶片截面参数的坐标转换[A];中国图学新进展2007——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暨第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工程图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海通证券 叶志刚;鑫茂科技(000836) 风机叶片产能将快速释放[N];中国证券报;2007年
2 记者 毛庆 通讯员 熊伟;南京地区首个1.5兆瓦风机叶片下线[N];南京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国臣 实习生 南丁;松山区风机叶片项目建设全面铺开[N];赤峰日报;2009年
4 宋曙光 赵江澎;703所 首支3MW风机叶片下线[N];中国航天报;2012年
5 记者 海珍;航天科工六院大型风机叶片项目完成1.5MW大型叶片合模和生产[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8年
6 文艺 田静 本报记者 徐云翔;千万元税收优惠成就最大风机叶片[N];中国税务报;2008年
7 王刚 张慧英;艾尔姆风机叶片项目一期工程建设收尾[N];中国工业报;2009年
8 杨世杰 陈永刚;风机叶片销售实现零的突破[N];中国航天报;2010年
9 陈卫东;大型风机叶片告别进口树脂[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王斌;东北最大风机叶片项目建成投产[N];中国工业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黎少辉;风机叶片流固耦合特性分析与故障诊断[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宁;风机叶片气动弹性分析与裂纹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康师源;风机叶片冲蚀磨损数值模拟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3 黎海军;基于有限元模态分析的大型冷却塔风机叶片故障分析及监控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彬;风机叶片损伤特征分析[D];上海电机学院;2016年
5 郭雪怡;基于压电陶瓷的风机叶片模型表面覆冰状态主动监测[D];湖南大学;2016年
6 张鑫;1.5MW风机叶片有限元建模及轻量化设计[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7 赵宇;风机叶片故障诊断传感器布置方法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8 张鑫;深度学习在风机叶片结构损伤识别中的仿真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年
9 杨俊;大型风机叶片动态分析及结构优化[D];江南大学;2015年
10 陈坤;仿生耦合风机叶片模型降噪与增效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08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608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