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桨叶用PVC和巴塞木雷击电弧损伤的分子模拟研究
本文选题:风机桨叶损伤 切入点:化学裂解 出处:《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雷击电弧热效应下风机桨叶夹层材料PVC和巴塞木的损伤机制尚不明晰。该文对PVC和巴塞木开展冲击大电流实验,发现在雷击电弧热效应下,PVC和巴塞木残余强度明显下降,且PVC下降速度更快。采用分子反应动力学仿真手段,对PVC和巴塞木的损伤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冲击热场下,纤维素(巴塞木主要成分)大分子链逐渐断裂,聚合度呈波动下降,而PVC聚合度下降幅度比纤维素小。峰值温度为1498K时,PVC产气量远大于纤维素,而当峰值温度升至2998K时,纤维素产气量逐渐与PVC持平。纤维素分子通过氢键吸附较多水分子,在高温作用下水分受热膨胀成为纤维素损伤的关键因素,而PVC中水分含量较少。上述结果可为不同环境的风机叶片夹层材料优化选型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damage mechanism of blower blade interlayer material PVC and Basewood under the effect of lightning strike arc heat is not clear. In this paper, the impact high current experiments on PVC and Basewood are carried out,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idual strength of PVC and Basewood decrease obviously under the effect of lightning arc heat. The damage mechanism of PVC and Basewood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molecular reaction dynamics simul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cromolecular chain of cellulose (the main component of Basewood) broke gradually under impact thermal field. Th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decreased, while th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of PVC decreased less than that of cellulose. The gas production of PVC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cellulose at the peak temperature of 1498K, but when the peak temperature was up to 2998K, the gas production of PVC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cellulose. The gas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is gradually equal to that of PVC. Cellulose molecules adsorb more water molecules by hydrogen bond, and water expansion under high temperature becomes the key factor of cellulose damage. However, the moisture content in PVC is less. The above result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optimum selection of sandwich materials for fan blade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作者单位】: 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北电力大学);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利物浦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51420105011)~~
【分类号】:TM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方尔梯,吴源相,丁明,黄正宇,曾宪康,孙继武;用于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的一台多功能实验装置[J];化学物理学报;1992年05期
2 王丽伟;王如竹;吴静怡;;化学吸附制冷的动力学模型[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8期
3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东辉;;分子反应动力学的理论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韩克利;;分子反应动力学理论及其软件的发展[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吴德荣;何琨;陈巨星;张怡辉;马紫峰;;优化裂解常压柴油AGO的分子反应动力学模型参数[A];中国化工学会2005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N];中国化工报;2002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吴琳;为了祖国的分子反应动力学事业[N];光明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宋言荣;杨学明:没什么比国家肯定更重要[N];光明日报;2012年
4 李晓佳 本报记者 阎红;30年化学谜题一朝破解[N];大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元凯军;超短脉冲激光场中小分子激发与电离动力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罗德礼;金属氢化物的分子结构、分子反应动力学和Ni_4团簇的分子结构[D];四川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晓琳;F+H_2体系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于洋;C~++H_2体系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3 屈奎;低能条件下FHH体系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谭瑞山;Li+HF→LiF+H立体动力学性质的准经典轨线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蔡孟秋;分子反应动力学计算机模拟[D];湘潭大学;2001年
6 高洪涛;分子反应动力学及Cl+H_2体系的波包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7 陈建中;分子和表面碰撞过程中能量的转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荣;强场下NH_3分子多光子电离的含时波包动力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永华;双原子分子在强激光场作用下的动力学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许增慧;准经典轨线法对三原子碰撞反应(O+H_2)的分子动力学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46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646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