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络调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边界条件研究
本文选题:无线电能传输 切入点:包络调制 出处:《电工技术学报》2017年18期
【摘要】:相比于传统无线电能传输(WPT)系统,包络调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控制方便的优点,但在研究中发现,包络调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起振工作条件以及高频电能包络的质量受到系统的初始参数、负载动态变化等条件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影响系统能量的正常传输以及负载电能的品质。基于交流阻抗分析法,采用零电流开关(ZCS)控制,对系统状态变量展开时域分析,基于离散迭代方法旨在找到系统软开关起振边界与能量包络的谷值偏零程度,进而确定包络调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工作边界条件,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边界范围内,系统始终工作在谐振软开关状态,能量包络质量良好,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envelope modulation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and convenient control.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envelope modulation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the quality of the high frequency electric energy envelope are affected by the initial parameters of the system,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load, etc. It inevitably affects the normal transmission of system energy and the quality of load electric energy. Based on AC impedance analysis, ZCSC control is used to analyze the system state variables in time domain. The discrete iterative method is used to find out the threshold of the soft switching and the degree of bias of the energy envelope, and then to determine the working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envelope modulation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the boundary range, The system always works in the resonant soft switching state, and the energy envelope quality is good, which verifies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
【基金】:科技部国家863计划主题项目(2015AA0162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7183)资助
【分类号】:TM7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云国;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戴卫力;费峻涛;肖建康;范新南;;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及应用前景[J];电气技术;2010年07期
3 李松;;中压电能传输系统在大型桥梁上的运用[J];山西建筑;2010年25期
4 贾楠;;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在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31期
5 黄学良;谭林林;陈中;强浩;周亚龙;王维;曹伟杰;;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与应用综述[J];电工技术学报;2013年10期
6 王敏星;李大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发展及研究方向浅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年06期
7 武瑛,严陆光,黄常纲,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分析[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04期
8 霍沛威 ,詹万强;中压电能传输与低压供电[J];广东科技;2004年05期
9 武瑛,严陆光,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年05期
10 王平楠;唐厚君;;基于非接触电能传输电路的技术分析[J];微处理机;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跃;;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其最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2 黄学良;;充满机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3 李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杨庆新;;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主要工作及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5 苏玉刚;;齐心协力促进无线电能传输科学与技术的发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张超;闫卓;杨庆新;陈海燕;;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可分离变压器耦合性能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茂春;王进华;石亚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贾俊林;李时杰;;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时杰;贾俊林;孟庆龙;贺振国;;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腾;卓放;刘涛;王兆安;;采用非接触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张国圣;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左永刚;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自主创新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3 记者 刘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前景看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胡茗皓;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突破 高铁无线供电成为可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5 记者王华楠;“无线供电”梦想成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6 王艳红;“隔空”点灯,无线输电终结插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记者 张亦筑 匡丽娜;我市与两所澳新知名大学“联姻”[N];重庆日报;2014年
8 ;房间里那烦人的电线将完全消失[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忠远;智能电网中电能传输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监督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陶国彬;非接触电能传输关键应用技术问题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5年
3 赵志浩;无线电能传输网传能机制与优化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赵俊锋;三维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张献;基于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的无线电能传输与转换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6 王智慧;基于包络线调制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7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周诗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建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9 李阳;大功率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10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勋范;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杜凯召;自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河北大学;2015年
3 童文懿;无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效率优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王静;双负载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参数设计与频率控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洋;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与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乔晓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磁场强度三维测量与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侯向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电磁机构耦合程度影响因素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8 薛慧;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9 宁峰;基于磁耦合谐振的无线电能传输多方向性传输线圈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10 富一博;水下测量装置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年
,本文编号:1660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66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