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并网系统的谐波不稳定产生机理及影响规律
本文选题:谐波不稳定 切入点:电压源型逆变器 出处:《电工技术学报》2017年10期
【摘要】:针对光伏、风力发电等电压源型逆变器与供电系统交互引起的谐波不稳定问题,采用基于阻抗分析法的输入导纳判据揭示这类谐波不稳定的产生机理及其影响规律。通过建立光伏并网系统等效电压源型逆变器阻抗模型,可从有源阻尼和无源阻尼两个角度分析谐波不稳定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了光伏并网仿真系统,考察关键因素(PI控制参数Kp、总时间延迟Td、无源阻尼Rd、网侧电感Lg)对谐波不稳定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谐波不稳定现象会在参数所对应的一个阈值范围内发生(该范围下电压源型逆变器阻尼为负),而输入导纳判据可以求解参数不稳定范围,从而判定谐波不稳定现象发生与否,仿真与理论分析相符。
[Abstract]:Aiming at the harmonic instability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and the power supply system, such as photovoltaic and wind power generation, The input admittance criterion based on impedance analysis is used to reveal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law of this kind of harmonic instability. The equivalent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impedance model of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causes of harmonic instability can be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active damping and passive damping. At the same time, a photovoltaic grid-connected simulation system is built based on Matlab/Simulink simulation platform. The effects of key factors such as Pi control parameter Kp, total time delay Td, passive damping Rdand grid side inductor Lg on harmonic instability are investigat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harmonic instability occurs in a threshold range corresponding to the parameters (where the voltage source inverter damping is negative, and the input admittance criterion can solve the parameter instability range, so 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harmonic instability occurs or not. The simulation agrees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677154)
【分类号】:TM615;TM7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霆;;光伏并网电站损耗探讨[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2 洪峰;嵇鼎毅;王成华;;模拟光伏并网实验装置的研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年08期
3 陈祥;;大型光伏并网电站科研规划的探讨[J];太阳能;2010年07期
4 崔瑞;李俊华;;光伏并网系统研究[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5 周林;杨冰;郭珂;李红新;张正茂;;光伏并网系统中直流注入问题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年06期
6 付铭骥;李奎霖;王梓全;;光伏并网系统的输出电流控制方案[J];电源技术;2012年06期
7 郭玉龙;石磊;张健;霍春宝;;三相光伏并网系统直接电流控制策略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2年08期
8 ;分布式光伏并网技术深化研究课题成果通过评审[J];农村电气化;2013年03期
9 ;光伏并网系统研究[J];电气制造;2013年09期
10 张雅静;郑琼林;卢远宏;马亮;;光伏并网逆变器低电压穿越优化设计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甲凡;;基于线电流解耦算法的三相光伏并网系统[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2010年第28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周彦;段善旭;刘飞;殷进军;刘邦银;;一种三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双模运行控制策略[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蒋立;郑建勇;;基于Z源的光伏并网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沈玉梁;苏建徽;赵为;余世杰;王斯成;王德邻;;不可调度式单相光伏并网装置的平波电容容量的选择[A];中国太阳能学会2001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黄改云;;小型太阳能光伏并网系统设计[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六届发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练兵;王同广;孙鹤旭;;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金结红;余晓东;余海东;;光伏并网系统反孤岛控制策略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8 周方圆;龚芬;胡前;彭振江;;新型锁相技术在光伏并网系统中的应用[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9 褚小莉;余晓东;;单相光伏并网系统及其反孤岛策略的仿真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10 张海波;孙邦伍;原慧军;刘伟;崔海瑞;;基于DSP太阳能光伏并网系统的应用研究[A];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论坛生物质开发与利用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蕾;江苏 分布式光伏并网容量居全国第一[N];中国电力报;2014年
2 国家能源局;上半年新增光伏并网容量翻番[N];中国能源报;2014年
3 记者 王贺 通讯员 杨锋 学谦;我市开建20兆瓦光伏并网电站[N];德州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李莎莎;我市光伏并网容量年底将达1000兆瓦[N];格尔木日报;2012年
5 淄博 田连华;我的微型分布式光伏并网电站(下)[N];电子报;2013年
6 淄博 田连华;我的微型分布式光伏并网电站(上)[N];电子报;2013年
7 记者 王佑;上半年光伏并网量大增 能源局力促分布式发展[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8 记者 杨文浩;中节能光伏并网项目竣工在即[N];吐鲁番日报(汉);2011年
9 常秉玉;国网青海电力打造光伏并网技术重点实验室[N];国家电网报;2014年
10 郭芳 应程琳;临安首例陶瓷瓦式屋顶光伏并网[N];中国电力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理博;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综合控制策略研究及实现[D];清华大学;2006年
2 汪海宁;光伏并网功率调节系统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3 王飞;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分析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刘鸿鹏;基于Z源网络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马亮;大功率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文;数字化光伏并网系统的逆变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马琳;无变压器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8 郭晓瑞;光伏并网逆变系统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9 周皓;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拓扑结构及控制策略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10 肖华锋;光伏发电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及最大功率点跟踪技术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2 田飞;分布式光伏并网无功电压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爱苓;光伏并网检测控制系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谭洋;基于DSP的光伏并网逆变器研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5 祝军;基于DSP的单相光伏并网系统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6 袁照红;基于MCU控制的光伏并网逆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樊晓波;光伏并网同步方法研究及切换电路设计[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8 田果;基于广域保护的光伏并网的配电网保护方案[D];西华大学;2015年
9 田娜;智能小区光伏并网供电系统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王嘉明;开关电感型准Z源并网系统建模与控制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4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664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