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磁共振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建模与损耗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30 01:13

  本文选题:磁共振 切入点:互感模型 出处:《物理学报》2016年04期


【摘要】:文章对基于磁共振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在海水中的传输机理以及电涡流损耗进行了分析.首先基于互感模型,建立了空气中磁共振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的频率特性,从理论上对频率分裂现象进行了解释.然后针对海水环境,通过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通过级数展开,略去高阶项,得到计算电涡流损耗的近似公式,分析了电涡流损耗与线圈半径、谐振频率、传输距离、磁感应强度的关系,为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在空气中和海水中进行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的异同,以及电涡流损耗与各项参数的关系.实验表明:在空气中当传输距离为50 mm、传输功率为100 W时,效率在80%以上;在海水中当传输距离为50 mm、传输功率为100 W时,效率约为67%,说明基于磁共振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系统在海水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eddy current loss of underwater contact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are analyzed. Firstly,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magnetic resonance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in air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mutual inductance model. Th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f the system is analyzed, and the frequency splitting phenomenon is explained theoretically. Then,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rough Maxwell equations, and the higher-order term is omitted by series expansion. An approximate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eddy current loss is obt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dy current loss and coil radius, resonant frequency, transmission distance and magnetic induction intensity is analyzed.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overall design of an underwater contact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Finall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non-contact power transmission in air and seawater are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is 50mm and the transmission power is 100W, the efficiency is more than 80% in air, and when the transmission distance is 50mm, the transmission power is 100W in seawater. The efficiency is about 67, indicating that the underwater contactless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seawater.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
【分类号】:TM7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跃;卓勇;苏玉刚;王智慧;唐春森;;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拾取机构方向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2 王霖;解光勇;全汝岱;;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研究[J];电子技术;2009年03期

3 邵彦冰;唐厚君;刘伟;;感应电能传输系统能量拾取机构的设计与实现[J];电气应用;2009年20期

4 全汝岱;解光勇;王霖;;基于电磁耦合机构的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J];大学物理实验;2009年04期

5 何茜;朱栋山;潘银松;;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理分析与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09年23期

6 王英伟;朱斌;;中压电能传输技术在特长隧道中的应用[J];电工文摘;2009年02期

7 宋显锦;韩如成;宋晓鹏;;无线电能传输的发展历史与应用现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年S1期

8 杨庆新;陈海燕;徐桂芝;孙民贵;傅为农;;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进展[J];电工技术学报;2010年07期

9 张建华;黄学良;邹玉炜;柏杨;;利用超声波方式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的可行性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年02期

10 ;让“无线供电”梦想成真 我国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重大成果[J];科技传播;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跃;;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及其最新进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2 黄学良;;充满机遇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3 李聃;;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4 杨庆新;;无线电能传输研究的主要工作及问题[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5 苏玉刚;;齐心协力促进无线电能传输科学与技术的发展[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6 张超;闫卓;杨庆新;陈海燕;;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可分离变压器耦合性能研究[A];天津市电机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茂春;王进华;石亚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综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贾俊林;李时杰;;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A];第11届全国电气自动化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时杰;贾俊林;孟庆龙;贺振国;;无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韩腾;卓放;刘涛;王兆安;;采用非接触方式实现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A];第12届全国电气自动化与电控系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张国圣;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获突破[N];光明日报;2007年

2 记者 左永刚;非接触电能传输研究获多项自主创新成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3 记者 刘垠;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用前景看好[N];大众科技报;2011年

4 本报实习记者 胡茗皓;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突破 高铁无线供电成为可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4年

5 记者王华楠;“无线供电”梦想成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6 王艳红;“隔空”点灯,无线输电终结插座?[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记者 张亦筑 匡丽娜;我市与两所澳新知名大学“联姻”[N];重庆日报;2014年

8 ;房间里那烦人的电线将完全消失[N];科技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献;基于电磁—机械同步共振的无线电能传输与转换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2 王智慧;基于包络线调制的非接触电能传输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3 李泽松;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水下非接触式电能传输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周诗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建模及其应用[D];重庆大学;2012年

5 李阳;大功率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方法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6 夏晨阳;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能效特性的分析与优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7 杨芳勋;基于ICPT的无线电能传输网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8 张旭;感应耦合式电能传输系统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9 周雯琪;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特性与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周杰;海水环境下非接触电能传输效率的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83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683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5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