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自然循环特性瞬态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18:28

  本文选题:非能动余热排出实验装置(ESPRIT) + 自然循环 ; 参考:《核动力工程》2017年05期


【摘要】:利用三代核电非能动余热排出实验装置(ESPRIT)对华龙1号反应堆的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S)的自然循环特性进行了瞬态实验研究。实验在原型工况、提升功率工况和提升阻力工况下开展。通过本试验研究,获得了华龙1号反应堆核电厂全厂断电事故工况下,PRS系统的响应特性和运行能力。实验数据证实,PRS系统事故冷却水箱(水池)设计容积满足系统启动后72 h的排热要求。功率提升6%后,水池依然有足够的冷却能力。原型阻力提升50%后,系统压力始终高于原型阻力工况。试验过程中一直存在有效的自然循环,在水池作用下,系统温度和压力持续降低。
[Abstract]:The natural cyc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condary passive residual heat discharge system (PRS) of Hualong 1 reactor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passive residual heat discharge experimental device (Esprit)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nuclear power plant. The transient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econd side passive residual heat discharge system (PRS) of Hualong 1 reactor.The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under the prototype condition, the lifting power condition and the lifting resistance condition.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study, the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operating capacity of PRS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ower failure in Hualong 1 reactor nuclear power plant were obtained.The experimental data confirm that the design volume of cooling water tank (tank) in the accident of PRS system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heat discharge 72 hours after the start of the system.With a 6% increase in power, the pool still has enough cooling power.After the prototype resistance is increased by 50%, the system pressure is always higher than the prototype resistance condition.There has been an effective natural cycle during the test, and the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of the system continue to decrease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tank.
【作者单位】: 中核集团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福建福清核电有限公司;
【分类号】:TM6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义香,秋穗正,张维忠,郭玉君,贾斗南;200MW低温堆余热排出系统安全分析程序研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廖义香,秋穗正,郭玉君,贾斗南;200MW核供热堆余热排出系统排热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1年05期

3 卓文彬;黄彦平;肖泽军;刘军;卢姗姗;荚川;;先进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综合试验研究[J];中国核科技报告;2005年02期

4 鄢炳火;李勇全;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8年S1期

5 李勇全;鄢炳火;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的试验与理论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05期

6 李勇全;鄢炳火;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的试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S1期

7 李晓伟;吴莘馨;张丽;何树延;;模块式高温气冷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分析与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7期

8 陈薇;严春;阎昌琪;谷海峰;;基于密度锁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及验证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10期

9 武玉增;李常伟;;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模化及验证分析[J];船舶;2014年04期

10 卓文彬,黄彦平;先进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冷热芯位差阈值研究[J];核动力工程;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鄢炳火;李勇全;于雷;;摇摆条件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实验研究[A];第五届北京核学会核技术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建伟;范遂;;余热排出系统控制改进设计[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于雷;鄢炳火;李勇全;;船用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4 王昆鹏;吴宏春;曹良志;彭思涛;宋小明;姚栋;;溶液堆启堆分析及瞬态研究[A];第十二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周丹;;核电站余热排出系统换热器管板的有限元计算方法[A];2010中国核电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严春;阎昌琪;;用RELAP5程序对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瞬态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3册)[C];2009年

7 邵世威;张志俭;;浅谈潜通路分析技术在余热排出系统的应用[A];中国核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于雷;鄢炳火;傅晟威;;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运行特性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册(核能动力分卷(下))[C];2011年

9 钱鸿涛;;INPRO IND5国际合作研究总结[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10 杨军;杨明;;基于GO-FLOW的余热排出系统共因失效分析[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辜峙敇;铅基研究实验堆无保护瞬态安全特性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王伟伟;AP1000典型事故工况瞬态热工水力特性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2017年

3 吴国伟;铅基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4 徐琪;堆用蒙卡程序RMC物理瞬态计算方法及异构并行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5 谷海峰;密度锁内水力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海涛;核安全级固定管板换热器热疲劳分析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2 严春;先进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往锁;先进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4 岳芷廷;核动力装置非能动余热排出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5 孙晓龙;钠冷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代守宝;IPWRs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热工水力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李硕;钠冷堆瞬态安全分析方法与初步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8 钱晓明;AP1000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可靠性分析及地震安全评价[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9 罗汉炎;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二次侧PRHR系统设计及热工计算[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504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17504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5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